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2020-10-14 20:47李秀蕾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单元整合认知阅读

李秀蕾

【摘   要】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聚焦语文要素,明确重点目标;依据目标梯度,体现教学层级;实现技能迁移,注重习惯培养”等策略,整合目标、教学与评价,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同化、顺应和平衡,从而有效地解决“为整合而整合”的困境,治好教学的“烦琐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认知;单元整合;批注;阅读

统编教材以双线并进的方式进行编排,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基于此,单元整合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整合而整合”,出现内容叠加的无质整合和平面推进的无序整合。前者只关注内容的拓展,而忽略了目标的内在联系;后者虽然关注目标之间的联系,却忽略了教与学的梯度性和知识的结构性。

笔者认为,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单元整合,能有效地解决“为整合而整合”的困境,治好教学的“烦琐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依据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整组推进式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紧扣语文要素,明确重点目标

教材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编排,因此,目标的整合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的成长故事”,选编了三位著名作家任大霖、叶至善、高洪波的童年故事。与阅读相关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第一个要素包含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借用这个方法,学生能够进行提问、评价和分析等。也就是说,批注是阅读时展现思维过程的工具,而这种工具又需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来表现。第二个要素既是学习批注、展开推论的一种有效方式,又提示了一种表达技巧,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成长的意义。

显然,“批注”是整合本单元的抓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围绕“批注”彼此关联。基于此,除了字词学习目标外,本单元整组推进式学习的重点目标可以确定为:学习并尝试使用批注展开阅读,借助批注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成长的意义。

二、依据目标梯度,体现教学层级

明确了本单元的重点目标后,还要将其分解落实到每一课。教师要关注目标的梯度,有层次地展开教学。

(一)研读课后习题,显化目标梯度

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各有三道习题,且第一题都指向“批注”,第二题都指向建立在“批注”基础上的“体会”。同时,这两题又分别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相对应。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学习批注,还是学习表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总体呈现梯度上升的态势,且大致对应了“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与认知发展理论相匹配。

(二)设计活动层级,体现教学进阶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批注并不是一样新鲜事物。第一学段时,学生通过圈生字词、画停顿符号等,就已经接触了简单意义上的批注。到了第二学段,不论是阅读策略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批注。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对批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建立了简单的认知图式。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目标梯度设计活动层级,引导学生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开展进阶式教学。

●第一层级:学习批注促思考,聚焦语言猜心情

开展《牛和鹅》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批注,唤醒对批注的元认知,经历批注图式的同化过程。

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

其中,第二、三板块是重点。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作业本》和现场生成,让学生直观感受批注的形成过程。在第三板块的教学中,学生要第一次尝试独立批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具体环节如下。

1.明确要求,默读课文。

学生明确课后题的要求,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的心情。

2.比对批注,尝试批注。

第一次尝试:学生针对圈画的词句作批注。

第二次尝试:出示课文中第二、四处旁批和学生的旁批,对比发现批注的另一种格式:语言摘录+阅读体会。

3.交流批注,体会心情。

学生从学批注到尝试批注,从随意地批注到有一定方向和格式地批注,批注逐步规范,思考也逐步深入。

●第二层级:尝试批注显思考,结合图式理心情

开展《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尝试批注体会人物心情,显化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势必需要适应新的文本和新的要求,并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从而经历批注图式的顺应过程。

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

其中,第三板块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所在。这一板块安排了两次批注:第一次重在尝试批注并解决疑问,批注更有针对性;第二次重在规范批注,推论更有依据。随着批注的逐渐规范,阅读也逐步深入。具体环节如下。

1.梳理批注,聚焦问题。

预设会呈现两个问题。

(1)为什么演老虎一定要会豁虎跳?(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演老虎?)

(2)“我”这只老虎真的很窝囊吗?

2.聚焦问题一,自主批注。

预设会出现三类批注,教师有意识分类展示并随机进行指导。

(1)有批无注:交流对这几句话的想法,随机補一补批注。

(2)批注能联系上下文。

(3)批注能从文中的词句想开去。

3.聚焦问题二,再次批注。

结合课后题,请学生批注,尝试推测“我”的心情。交流分享,随机补充。

4.表格梳理,体会变化。

学生从学批注到用批注,从用批注提问到用批注推论并解决问题,学习过程充分展开。

●第三层级:言思协同用批注,读写融通学表达

开展《陀螺》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感受,进行言思协同的批注,还要借助批注关注作者的表达技巧。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就会出现不平衡。课堂上要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新的水平,从而恢复平衡状态。这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更高认知水平同化和順应的过程。

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

其中,第二板块重在方法实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获得感触”和“表达感触”两个方面。具体环节如下。

1.明确要求,读文批注。

本环节重在“获得感触”,以课后第一题为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对比自己的批注,进一步聚焦文字,深化体会。

2.回顾方法,二度批注。

本环节重在“表达感触”,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入前两课的批注范例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回顾批注的方法,明确“疑问式批注”“评价式批注”和“体会式批注”的基本结构。

活动二:在第一环节交流批注和第二环节方法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修改、增加自己的批注。

3.梳理批注,体会心情。

本环节重在“叩击文本”。教师可以课后第二题为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1)聚焦心情,发现变化,形成情感导图。

(2)品味语言,体会心情,感受表达技巧。

(3)关注空白,推想心情,尝试模仿表达。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且都建立在前两课的能力基础之上,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疑问式批注”“体会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使批注更有质量,还明晰了情感逻辑,引导学生尝试模仿表达,实现言思协同。

(三)内容交叉呈现,重视教材联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三篇精读课文和 “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教师是可以交叉呈现的。比如,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可以呈现《牛和鹅》里的批注,甚至可以呈现第二单元提问策略中的一些批注。又比如,在学习《陀螺》时,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批注的角度、作用和方法,教师可以呈现“交流平台”,让学生立体地回顾批注这一阅读方法。

这样做,呈现的是教学内容,指向的却是学情和教学目标。环节与环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更紧密,教学也更有效。

三、实现技能迁移,注重习惯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批注,最终是要应用于更广泛、更自主的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链接课外阅读材料,使这一做法常态化,引导学生多进行批注式阅读。

《牛和鹅》课后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学生在阅读李汉荣《牛的写意》后,可以结合课文中“我”对牛的态度进行简单的批注。同样,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之后,教师也可随机推出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从教读走入自读,开展批注式阅读。

阅读是终身的,方法也是。学生对批注的学习和使用不能止步在第六单元。在接下来乃至以后的课内外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批注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他们阅读和学习时的常态,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行为。

综上,基于认知发展理论,针对教材中的单元,教师可以整合目标、教学与评价,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同化、顺应和平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让语文课“简洁”而且“高效”[J].基础教育课程,2015(1).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315500)

猜你喜欢
单元整合认知阅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