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交际语境 强调理性思辨

2020-10-14 22:40何飞周鹏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高考作文命题

何飞 周鹏

作者简介

何飞,广东省深圳中学语文教师,执教二十多年,致力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颇有成效;多篇论文在《基础教育课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曾获得全国中语会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曾获“深圳市教育系统教师培训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周鹏,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盐田高中部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原重庆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周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注重最优语料的積累、思维表达的训练以及精神谱系的建构,对阅读与写作有自己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其“意象作文”的理论及操作体系颇得社会认同,在全国各地献课、作报告200 场以上,颇受好评。

2020年高考作文综述

2020年高考,全国共有10套语文试卷、11道高考作文题(北京卷为二选一),其中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新高考Ⅱ卷这5道题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他6道题目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础上有坚守,有创新。总体来看,坚守是一贯的,创新是局部的。

就坚守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题取材:突出国家政治、时代事件、个人生活

多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多指向三个维度:国家政治、时代事件、个人生活。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各体现一个维度,且呈“走马灯”式变化。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热爱劳动”,属于国家政治话题;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就1919年、1949年、1979年、2019年、2049年等各个时代的大事件完成写作,扣住时代事件;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涉及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的师生情,既属于个人生活,又关乎国家教育。

2020年高考也不例外,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是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等历史人物,如何为君、如何为臣的评价,关乎国家“培养什么人”的政治问题;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写中文演讲稿,体现的是疫情下的时代事件;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体现的是对个人生活的关注。其他高考作文命题也多是基于这三个维度选择命题材料的。如全国新高考Ⅰ卷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关乎当下时代事件;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这一命题,要求考生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写主持词,涉及个人与家乡文化生活;天津卷对“中国面孔”新的思考和感悟,关乎国家政治、时代事件。

二、命题指向: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2020年高考的作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新时代,融会新思想,突出新主题,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作文题目之中,营造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全新的高考育人功能。如,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意在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将考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考生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考生展现出中国青年的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的第一道作文题“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第二道作文题“一条信息”则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如何汲取好营养、提高辨别力、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软环境;天津卷的作文题目“中国面孔”引导考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也始终是高考作文命题要体现的导向。如,今年高考全国Ⅰ卷“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历史人物进行评说”、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两道作文题就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对“学习做人”的关注。又如,江苏卷的作文题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涉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思辨;浙江卷的作文题目“人生坐标”,关注考生的个体定位“坐标”与家庭、社会定位“坐标”的“落差或错位”问题;上海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谈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的认识和思考,启迪考生面对转折,或适应转向,或顺势而为,或拨乱反正。

三、命题方式:注重交际语境

近年来,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呼吁下,西方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及实践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开始盛行于国内,已近乎作文“言必称交际语境写作”。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在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的背景下,写一篇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的发言稿;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这样的情境中,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写演讲稿;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为主题,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客串电视台《中华地名》节目的主持人,以“带你走近_____”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些题目都有具体的交际语境限制,写作角色、写作任务明确。

四、命题重点:强调理性思辨

2020年高考的11道作文题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理性思辨的内容。如全国Ⅰ卷要考生回答“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一个“最”字必涉及对三个人物的比较和权衡;全国新高考Ⅰ卷要考生探讨“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距离”与“联系”二者间本就存在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理性思辨也自在其中;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涉及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也当是多元性、多维度的,“为自己画好像”自然涉及理性分析与认识;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辩题虽然门槛不高,考生皆有话说,但要辨析清楚,辨析得有深度,也是不容易的。

就创新而言,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选材兼及古今中外

相较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今年高考仍有不少的作文题目属于“时政作文”,但选材兼及古今中外,与往年相比,范围更广泛,视野更宏阔。如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以对历史人物的臧否为命题材料,就是往年作文命题很少涉猎的,这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回归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主张;全国Ⅱ卷作文题目材料中的名句,既有源自我国古代哲人、诗人之作品的,又有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作、现代歌剧的,可见命题者选材范围更广,视野更宏阔。

二、加强教考衔接

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2020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考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设计了写一篇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对接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大势要观清

高考作文或许是我国高考所有学科、所有试题中最能承载国家意志的命题。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向也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为此,年年作文备考,都需要观清大势。虽然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但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始终是高考作文备考的第一任务。那么,高考作文的大势是什么呢?

1. 教育大势。高考作文涉及“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命题,因此,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命题总是关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文化、人与历史等问题的讨论。譬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涉及人与历史,读春秋故事,评价历史人物;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涉及人与社会(世界);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则涉及人与自我。在进行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时,就要按照这些内容、主题分门别类地准备,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2. 语文大势。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往往反映语文学界的学术主流意见。譬如近几年学界大力呼吁的理性思辨以及交际语境写作,都充分反映在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由此可以预见,理性思辨、交际语境写作特别是常见应用文体写作,势必还将是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方向,大家在备考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 时代旋律。引导高中生关注时代、参与时代是高考作文命题十分明显的意图。而对时代的把握,不仅是针对当下时代,也针对历史时代以及未来时代。所以,熟悉当下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与共和国历史,以及未来大势,储备相关时代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关注媒体评论。作为高中生,可以日常关注诸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撰写的千余字的评论员文章。这些文章是时代旋律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不仅能从观点上给大家带来启发,在写法上也可以为大家所借鉴。多关注此类文章,有利于把握时代旋律,提升思维深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训练求落实

训练高考作文如训练游泳,须分解动作,一项一项求落实,万不可走形式,自欺欺人。备考中,往往有人嫌作文训练见效慢而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这是不足取的。见效慢是不得法,而之所以不得法是动作分解不够细,没有找到问题。譬如作文审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何容易写偏题?一则是阅读能力弱,凭的是经验而非分析;二则是没有反省思维,没有养成随时审视自己思维流程的意识和习惯。问题找到了,就要分解下去,追问阅读能力弱在哪里?如何培养反省思维?只要如此分解下去,追问下去,训练就容易落实。譬如,抓不到一段作文材料的重心,如何训练才会落实呢?那就把作文材料分解为句,两两比较,揣摩主次,然后又将选出的主句与下一句比较主次,依次操作下去,材料的重心自然可以找到。一项训练,只有分解到可以操作的层面,训练才是有效的。

三、审题须多练

审题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这一步走对了才能谈其他的路子。审题问题,实质是阅读问题。读不懂题,往往是阅读思维模式不对。错误的阅读模式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看见局部信息就下判断,而不习惯对语境做全面的分析,于是不少考生在审题时总是看丢条件,抑或不辨主次。譬如今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问的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然而有的考生看不到“最”字。其实在命题材料中有孔子和司马迁两人对管仲的评价语。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齐桓公善得人,管仲多贤能,鲍叔能知人,孔子和司马迁二人已经明确对三人做出了评价,考生完全可以沿着这样的提示思考下去,甚至以此为基础设计分论点。这样的评价语明明是命题者极其“友善”的写作提示,但有的考生就是视而不见,偏偏要另起炉灶,结果导致作文得分偏低。

四、备料是关键

考生写不好作文之关键,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输出,输出需要腹中有“货”。但其实各个学校在考前都会给考生印发大量的作文素材资料,可为何这些资料最终极少化为考生笔下的写作素材呢?原因有二:一是理解不深入,二是未曾梳理成体系。能够被考生调遣出来写进作文的素材,一定是经考生充分理解过的。如果考生只是记熟了语料本身,却从未深究语料,那这些语料自然不能让人任意驱遣。这就好比同样面对一大堆奇形怪状的石头,蠢笨的匠人就算挑花了眼也看不出哪一块石头正好可以镶嵌在墙壁上,聪明的匠人则会拿起凿子把石头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要把一则语料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就必须基于对语料的透彻理解。

另外,知识能被运用在于已形成结构化的体系。要善于把相关知识、写作素材串编成一个结构体系,如可以按话题编写,按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文化、人与历史等维度进行编写,这样形成结构化的体系后,审题立意时才能把写作主题与写作素材关联起来。

五、清通尤为重

高考作文的阅卷时间是很短的,平均不过一两分钟,有的作文甚至在几十秒内就被判分了。因此,将高考作文写清通是必要的。

所谓清通,就是清晰通达,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要含混不清。清通不仅指行文的内在逻辑要清晰,还指行文的外在结构形式也要清晰。要想行文结构清晰,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一段一意,意在段首,意成体系。一段只集中表达一层意思,证明一个论點,切不可贪多;而且一段的意思当用一句简短的话提炼出来放置在段首;几个主体段段首句的意思,还得有内在的逻辑推进。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做到了行文结构上的清通了。

六、书写非小事

最后强调一下书写,高考作文备考,书写其实很重要。即便到了高三,大家也该定下心来练练书写:卷面清晰,书写规整,始终是增分之道。许多考生以为书写须长时训练才奏效,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只要考下心来练习,只需一个月,书写就会有明显变化。“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世间事,多如此!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