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改编曲《小白菜》的音乐特征

2020-10-14 23:39朱婧燕
音乐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曲调小白菜和弦

朱婧燕

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厚的素材宝藏。而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一个种类,被广大群众代代传唱,它历经岁月的流逝却愈发隽永。从民歌中挖掘素材一直是作曲家创作时的常规手段和策略。在中国民歌中有着这样一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歌曲,它的音调哀伤凄迷,叙述内容悲苦、令人动容,其旋律音调在当代音乐作品中频频被作曲家们选用。从中国新歌剧《白毛女》中喜儿人物唱段中的主题,到王祖皆、张卓娅的歌剧《野火春风斗虎成》中的主题歌《乡谣》,再到郭文景的歌剧《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人物主题;从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第六交响曲》(燕赵),到温德青的室内乐《小白菜·为二胡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变奏曲》;从流行歌曲刘青的《山不转水转》到三宝的《断翅的蝴蝶》等等,均可清晰地听见其音调的贯穿或闪烁,它就是河北冀中民歌《小白菜》。这首民歌述说一个失去亲娘的幼儿在父亲迎娶后娘后的凄苦生活,曲调中与生俱来的伤感情怀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多用于悲情意境的艺术表达。

本文所要分析的作品也是源自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它是一首改编的独唱声乐作品。由沈阳音乐学院于学友教授于1987年创作,于1989年发表于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上 。[1]原曲一经改编后便被声乐界人士广为传唱,后收录在《声乐教学曲库》等多部声乐教材中。这首改编的《小白菜》将原民歌在旋律、结构、演唱难度、情感力度等方面均给予了深化。

一、结构特征

原民歌《小白菜》共六小节,七段歌词,采用了分节歌的结构,前四小节每小节一句,最后两小节是尾声,调式为徴调式。旋律中采用了顶针、承递等发展手法,并以五声性三音列或四音列为音高构建模式。曲调首音于徴音起,尾音于徴音落,每句落音各不相同,每一句旋律均呈现下行的线条状,且一句比一句降低一个幅度,整体亦呈现下降趋势。

谱例1:

改编曲采用了再现四部性曲式结构特征,每个部分的段落均保留了徴调式,但调性有所变化,第一部分(第15-26小节)为降E徴调式、第二部分(第29-43小节)为降B徴、第三部分(第52-62小节)为降A徴,第四部分为再现部分(第63-75小节)回到了降E徴。从调式调性上来看,体现了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方式,即T-D-S-T的调性布局。

作品加入了声乐演唱的引子(第9-14小节),它是小节数为3+3的模进关系的二句式,一咏三叹式的音调哭诉式地对亲娘进行声声呼唤(见谱例2),这便奠定并营造出全曲的凄楚基调。在乐曲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中基本原样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由于民歌结构短小,故在改编后这两个部分原样呈现的部分除去尾声两小节,其余部分分别进行了段落的变化反复。第一个部分在音乐力度和情感表达上体现出呈示功能,作曲家将结尾以上四度跳进落入降A系统的商音上,形成开放式姿态以迎接下文的叙说。

第二部分歌词取自民歌的第三和第四段歌词,叙说爹爹娶了后娘后的凄惨生活。这部分旋律是作曲家基于民歌曲调中下行线条的特点重新创作的,采用了四四节拍。在旋律的结构上,该部分体现出小节数为“2+2+3”和“2+2+4”的段落组合特点,但两个段落又由于钢琴伴奏中织体形态的连贯性,形成一气呵成的发展态势。此部分旋律高音从第一部分的小字二组的降e扩展到了小字二组的g音。值得关注的是第41小节自由延长记号和紧接其后的十六分音符装饰效果的下行音调,它们在为歌者发挥演唱技巧和丰富的歌唱表情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音乐的悲楚表达。

第三部分以全曲中的最高音即小字二组的降A音直呼其入,旋律沿用了民歌中的骨干音,并以四个两小节的乐句加两小节补充构成。在节拍上将原民歌的四五拍子拆分为四三和四四拍的组合或四三拍和四二拍的组合。第四部分在调式调性、节拍以及旋律音调上回到了民歌曲调上来,音域与第一部分一致,保持了民歌中的音域范围即一个八度。其悲凉凄婉的旋律在轻柔、飘渺的力度和单薄的织体中更显悲情。

二、和声、音调及伴奏织体特点

全曲的和声以三度叠置的三和弦和七和弦为基础,体现五声化效果的和声仅仅在局部使用。如第21小节前半拍,以及乐曲最后再现部分的音乐片段等部位,采用了五声性的三音列。在和弦进行上,于同宫系统内配置的三和弦摆脱了传统功能和声进行的束缚,呈现出较多的局部线性进行的倾向,尤其是伴奏中的低音线条,这在段落进入时和段落结尾处则有所体现。如前奏中第5-9小节,低音在震音的演奏下从降E音依次级进下降,延伸至低八度的降E音,而与此相配的高声部呈现出上行音组模进的特点,两个声部在逐渐拉宽的音域中引向充满悲苦的歌唱声部(见谱例2);再如第39-43小节低音呈现出局部的线性进行等。为加强音乐进行的力度,作曲家仅仅在个别乐段结束的部分保留着传统和声终止式低音构建中属音到主音的四五度进行,如音乐第一个段落结束(第20小节)低音降B到降E的进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间奏结束的部位(第50-51小节)等。

谱例2:

在音调上,原民歌为加变宫的六声徴调式,改编曲在声乐演唱的引子(第9-14小节)中则两处用到了五声调式的偏音,一处在第10小节加入清角音,第二处因为二乐句是严格模进关系便出现润音。改编的曲调中变化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其中音高多次出现了变宫音,并在第36小节和第42小节分别出现了经过性的清角音和变徴音。对偏音的运用则为音乐的凄苦色彩增添了情感表达的力度。而全曲情感最饱满亦是高潮的部位则是第三个部分,其旋律却保持在简洁、淳朴的五声音阶中。由原民歌乐句中呈现出下行级进关系的四音列的特点,在改编曲的钢琴伴奏织体中有较多的显露,它有时以五声化的方式出现,有时又以半音的关系添入。如前奏第6-8小节钢琴高声部旋律摆脱了自然音级关系,加入了半音效果以增强紧张度;再如声乐进入的第一段落,每次演唱的长音拖腔中,钢琴左手声部在低音区演奏的四音级进关系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感。由级进下行主导的原民歌旋律线条中,显露出两处四度音程的跳进分别位于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在改编曲第二部分重新创作的旋律中得到了突出强调(第34-35、36和40-41小节),这四度跳进为旋律添入稍许的活跃感和力度性。

织体上,钢琴伴奏部分为演唱者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和情境的代入感。音乐在表现呼唤哭诉的效果时,多用柱式和弦或震音奏法。如第一部分声乐在进入时从高音点喷涌而下,钢琴的震音奏法和在高音区上柱式和弦的切分节奏以及三连音节奏,给予歌者提供了强烈的情感宣泄意境。而在表现相对轻柔的部分时多用单薄的分解音型,如第21-25小节以及再现部分。值得关注的是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六小节的间奏。钢琴右手声部的柱式和弦中,高音旋律层出现了相对完整的《小白菜》的旋律,它以四三拍和四四拍交替進行,形成低音区对高音区曲调的呼应,左手声部采用柱式和弦三连音节奏的同音进行予以支撑,调式回到了第一部分的降E徴调式上。这个间奏既给予了声乐演唱者少许的停歇,以为她们下一个部分从ff力度进入的全区最高音做好气息上的调整和情感上的准备,又以更加激动的内在情感对原民歌曲调进行了回顾,同时它在为音乐高潮(即第三部分)做织体和氛围上的铺垫时,亦发挥了钢琴伴奏参与塑造音乐整体形象和情感的功能。

谱例3:

从上文可以看到,此曲的改编在结构、织体以及旋律的处理上相对还是比较保守。但是此曲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改编时作曲家还是大三的学生,从和声的构建、进行方式以及钢琴对声乐的烘托上,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该曲构思时所做出的精心考究和有效探索。作品既保存了原民歌凄苦的叙事内容、完整的旋律曲调、浓郁的风格特色,又给声乐演唱者提供了一定的歌唱技术要求,为声乐曲库添上了一首较大型声乐独唱佳作。同时音乐中又通过对各种作曲技术的运用,扩展并升华了原民歌的表现力度,让原始民歌在改编后焕发出一种当代人为其叙事内涵注入的深层表达。

课题项目:2019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D191080

注释:

[1]邹彦卓:《民歌与艺术歌曲的融合——论<小白菜>的创作分析与艺术处理》,《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曲调小白菜和弦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我的小白菜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学做小白菜炒油面筋
小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