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呜呼”千行泪

2020-10-14 01:24刘岩吕海鸥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成香火韩愈

刘岩 吕海鸥

历代文人对《祭十二郎文》评价极高:“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文中千年绝调”……这些评论家无一不为文中的深情所打动。其实,不必是一位文学底蕴深厚、心灵感性细腻的文人,只要是一个有过骤然丧失至亲经历的普通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作者的痛与哀、悔与责。你看那看似琐细的叙事中,藏着多少人生苦楚?那重复的话语,不正是人在遭遇沉重打击后的失心状态?那句式长短整散的变化,虚词“邪、乎、也、矣”的运用,不正是心海的波澜起伏、理智和情感的冲撞与交织?每一次“呜呼”的哀叹,都是作者发自心底的哀号,长歌当哭,长叹尽哀。下面,笔者将从几次“呜呼”入手,分析其丰厚的情感内涵。

第一次“呜呼”,在第二段开头,领起下文对两人幼年悲苦经历的追忆。在韩愈的自述中,我们看到了韩愈幼年失怙又丧兄,十二郎亦是年少丧父,嫂嫂一人抚养两个幼子,其中的辛酸悲苦,自不必言。个人的不幸与时代的动荡交织,又使三人不能安生,先是寡母带着孤儿从广东一路护送灵柩回河南安葬,后又从河南移居到安徽谋生,在颠沛流离中相依为命,在凄凄风雨中相互取暖,这份亲情也就更深厚、更可贵,韩老成的离世就越让韩愈感到心痛。嫂嫂当年对二人爱抚、怜惜与期待的场景历历在目,韩老成年幼懵懂的脸庞犹在眼前,当年虽苦,却是三人俱在。如今,嫂嫂与韩老成都已离世,留他独自咀嚼回忆,何其孤单;“韩氏两世”又只剩他一人延续香火,责任又何其沉重!这里,我们不妨参照《陈情表》,了解一下古代宗法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李密在像晋帝陈述自己幼年不幸经历的时候,就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家族的情况——“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古代家族成员之间是有责任相互照拂的,家族越庞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大,其成员自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庇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大家族作为依托,他的成长、成功就要艰难很多。而人丁兴旺与否,是一个家族盛衰的很重要的标志。回看韩愈的家族,同一祖父的堂兄弟排行中,韩愈排行十八,韩老成排行十二,看似人丁兴旺;然而,最后儿辈只剩韩愈,孙辈只剩老成,死亡率之高,非身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所能想象。这生生死死,都是难以名状的家族灾难。一声“呜呼”里,不只是对韩老成骤然离世的悲哀,还融杂着对整个家族不幸命运的悲叹。

第二次“呜呼”出现在第三段叙事之后,在作者看似平淡而琐细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韩愈十多年来的仕途是极为坎坷的,但每一次韩愈自身境况稍有起色的时候,他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接韩老成一起生活。你看,作者细数着每一次或聚或离或相聚计划被迫搁置的时间隔点——“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明年”“是年”,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年复一年中,韩愈掐着手指盘算着和韩老成重聚的时机。可以说,韩愈对功名的追求,单从私情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是想在自己事业有成后让韩老成有所投奔,有所依仗,可以更好地照顾韩老成,这是韩愈心心念念要承担的责任。因为老成不仅是他幼年时相濡以沫的兄弟,更是他的晚辈他的侄子,是养育照顾他多年的兄嫂唯一的后人。然而结果却是,叔侄二人多年的分离并未换得仕途的通达,反而是韩老成英年早逝,从此天人两隔。我们这里暂且不谈儒家知识分子的宏大理想和责任担当,仅仅从私情角度来说,韩老成的离世,于韩愈而言,是不是意味著多年宦海沉浮中的苦苦挣扎全没了意义,化为一场徒劳?一声“呜呼”里,有人生无常、命运难测带来的震惊,更有多年辛苦却夙愿成空后,回首看终是聚少离多而产生的痛悔。

第三、四次“呜呼”同出现在第四段,一在段首,一在段中,位置不同,情感自不相同。段首的“呜呼”,充满了震惊、质疑,总而言之,就是不愿也不能接受韩老成逝世的事实。是梦也好,是假也好,只要不是真的,就好。然而,“东野之书,耿兰之报”清楚分明地摆在眼前,让人无法自欺,无梦可做。只好化为一声“呜呼”,将不得不接受韩老成死亡这一事实的悲痛化为长啸,倾泻而出。

第七段段末连叹两声“呜呼哀哉”,这是文中唯一一次连用,可谓是哀痛至极。为何?失去至亲之人最易胡思乱想,韩愈目睹父兄两代人英年早逝,如今又经历侄儿早夭,让他不得不产生不好的念头:我十岁的儿子与你五岁的儿子,如何能摆脱家族的悲剧命运,顺利长大?我独自一人,又如何与人生的无常、人寿的难料相抗衡,担起这养育后代、延续香火的重责?如若不能,即是香火断,韩门绝,我不仅愧对你,更愧对韩氏祖先!韩愈这种念头应该说是违背伦理常情的——中国文化对死亡是非常忌讳的,“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就是明证。更何况把死亡这样冰冷的字眼放在小孩子身上,我们对小孩的美好祝愿都是长命百岁啊。可见这时的韩愈,面对“少者强者”的早夭,再想到整个家族男丁相继离世的厄运,已经陷入一种深深的恐惧之中了。这两声悲叹里,充满了韩愈对韩氏很可能后继无人香火断绝的忧惧甚至是绝望!

第七次“呜呼”,是在作者推测韩老成死因一段。韩老成曾寄信谈起自己的脚疾,韩愈当时不以为意。韩老成突然离世,不管是否死于此病,都会让韩愈感到愧疚,他自觉对老成的关心和照顾是不够的,是未能尽到亦长亦兄的责任的。这声“呜呼”里,有对老成死因的疑惑,但更多的是自责和愧疚。

第十一段,再次由“呜呼”领起,连同着数个整句排山倒海而来,韩老成生、病、殁、殓、窆种种境遇中韩愈的缺席,都成了韩愈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情感的堤坝一下子决口,痛苦、自责、愧悔、遗憾、绝望交织在一起,涌动成情感的巨浪,吞噬了韩愈对人生的种种热情与追求,只怀着养育后代这最后一点儿期盼,残喘余生。

行文至此,已是文末,言可以尽但情无法终,失去至亲的悲伤只能靠岁月慢慢冲淡消解,然后在某个日子又会突然涌上心头。这“呜呼”“呜呼哀哉”里,是无穷无尽的悲痛,无休无止的哀叹。

初读《祭十二郎文》时,觉得韩愈已然是一个因亲人突然离世而理智丧失、精神失常之人。那些重复的语句,像是失心之人在不可自抑地唠叨;那些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话语,像是疯魔之时的呓语。然而,你细细品来,文中随手一处都不是作者无意为之,哪怕是最普通不过的“呜呼”,都承载着作者丰盈的情感。

一声“呜呼”千行泪,这泪,挂在韩愈的眼底,滴在老成的坟前,更落在千百年来读者的心间,润湿了一颗颗因失去亲人而受伤的心灵。

作者简介:姓名 :刘岩(1989.11-),性别: 女  籍贯:河北沧县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

猜你喜欢
老成香火韩愈
一个人的工地
新语
清明
烧香发财
爱的警钟
老成列传
头悬梁锥刺骨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