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2020-10-14 16:00敬仕燕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敬仕燕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为,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思维交流活动,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它的核心。在教学中,想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全面、深刻、敏捷,教师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问题。在最近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注重对艺术提问的研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極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提问,调动思维

俗话说,“学始于思,思始于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同时,更好地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一开始对课文都不感兴趣,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激发自己的思考热情。课堂设计中,一些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使他们思维活跃、开阔,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知识辐射。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

二、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并不丰富,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课堂上的“思维堵塞”和“冷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智力。创建一个氛围良好的语文课堂,只有一个或两个问题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全班,从整个文本,设计一组计划,要求其中有系统的步骤。这样的问题才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教学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困难问题分解成易于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是将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小问题,一层又一层,逐步引导学生们思维的深度发展。所以,有些问题太困难,我们不妨做一下简易化的处理。

例如,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目标(1)是通读课文,理解杨树的象征意义。(2)了解作者是如何赞美杨树的。(3)理解有感情和意义的语言。(4)能够运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选择的段落。从教材的内容和大纲的要求来看,目标(1)和(2)是为了达到目标,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目标,而目标(3)和(4)是为了提高目标,有些学生可以达到目标。上述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通过实践教学的结果,总结和评价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利弊。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例如,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可以稍微降低评价标准,学生只要基本回答出来即可表扬,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一般学生做出稍高一点的要求。如:归纳段落意义,讲出其一般的意义,对其语言的使用技能不做特殊的要求,每次作业情况过关,或良好都会得到肯定和鼓励。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归纳段落要准确,不能有太强的随意性,作文也要富有文采,强调语言修辞方法和文章结构的创新。分层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这样,深刻的问题就被解决了。像这样的问题被称为“深度问题”。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

三、变直为曲,引发思索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他们的体验和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问得相对简单。提出有灵活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因为,如果课堂上的问题都是很直接的,学生们就会感到无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改成“趣问”、用“活泼”的方式提出来,则可以强迫学生们动脑子。所谓“去疑”,就是要改变质疑的角度,让思维“转弯抹角”,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找到思考的入口,朱熹说,“读书要教怀疑,才是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后,会不自觉地说“全明白”和“没有问题”。可这是真的吗? 此时,教师需要能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使其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文章已经阅读完成,但老师随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课文中,有一个解释不清楚的地方——我父亲怎么知道我被困在了一个小悬崖上?”所以,学生们就首先想象这种情况。然后,老师再问:“你认为这是作者的错吗?”经过思考,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是课文结构上的细化的处理。这样的问题和老师对文章略作适当的分析,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发散提问,提升效率

问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学生们更好地阅读一篇文章,同样地,它也在过程中检测了学生们对于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加看问题的角度,那么,他们就能够发现多角度思维的好处,拓宽其认识事物的空间,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在上课时,教师要积极联系课外的内容,实现对于课本知识的拓展。语文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注意研究提问题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红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设问艺术《吉林教育》 2008 第1期.

[2]何雁翔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价值工程》 2010 第6期.

猜你喜欢
阅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