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

2020-10-15 01:05邱泽晰
新班主任 2020年8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盲目崇拜

邱泽晰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聚焦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合理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而如果出现狂热崇拜或盲目依恋现象,则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危机。只有将青少年偶像崇拜引上同一性确立的道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说,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危机。埃里克森认为,根据个体发展任务的完成和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极端品质。

其中,青少年时期(12岁到18岁)首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是一种个体现实和预期相趋近的同一感。从本质上讲,它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历史)、一致性(与环境的平衡)和整合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著个体对自我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有关自我的同一性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我统一、自我整合、自我塑造、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寻求自我同一性而不得,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同一性过剩和同一性扩散。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寻求

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走出角色冲突,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认知出现分裂,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并且获得新的同一性,他们急需建构一个新的完美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自我建构需要通过投射和模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来完成。这一时期,由于父母权威形象的衰落,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兴起,偶像作为青少年信任和认同的对象,反映了他们积极的自我确认,是自我同一性的最佳代表。可见,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不满意,寻求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偶像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融入社会的重要媒介;合理、适度的偶像崇拜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价值认同,避免角色混乱,为进入成年做好准备。但是,由于青少年处于稚嫩向成熟的过渡期,自身的认知、思维和控制能力有限,所以,部分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很容易变得狂热与盲目。

(二)青少年狂热崇拜与自我同一性过剩

青少年对偶像的狂热崇拜主要表现为:1.神化偶像,认为他们完美无瑕,无所不能;2.崇拜消费极奢化,用于偶像崇拜上的消费远远超出个人物质能力范围;3.崇拜行为极端化,有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4.崇拜价值扭曲化,不自觉间被浸淫在“粉丝团体”的“反文化”“黑文化”中。当然,以上几种情况不能完全列举青少年偶像狂热崇拜的表现。这些极端情形,就是埃里克森所说的“狂热主义”,即“自我同一性过剩”。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这种过于自我的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狂热崇拜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

(三)青少年盲目追星与自我同一性扩散

受现代传媒的强势冲击,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具有“青春性”和“流行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盲目跟风,他们以同学、朋友的喜好或社会流行的“三星”(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崇拜目的,对偶像缺乏全面的了解。这种现象,就是埃里克森用来描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无法确立之后出现的心理上的混乱状态,即“自我同一性扩散”。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没有形成清晰稳固的自我观念,他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是不稳定的,自身的行为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呈现一种心理上的流动状态和自我表达的微弱状态。正是缺乏对自我清晰的同一感,他们常常对偶像的选择及崇拜的原因感到迷惑,而且具有很大的可变性。他们沉迷在盲目追星的状态中,以此回避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让青少年偶像崇拜朝向自我成长的策略探讨

当我们从自我同一性的视角明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如何崇拜,如何避免狂热崇拜或盲目迷恋,如何确立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实现积极、健康的自我成长,就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人物崇拜走向特质崇拜,重塑理想自我

就个体适应来讲,建立自我同一性首先就意味着对自己获得恰当和充分的了解,是个体主观理想自我和客观现实自我的统一。那么,如何实现理想的偶像和现实中自我的统一呢?只有将青少年对偶像的个人崇拜导向对偶像的特质崇拜,才有利于他们建构理想自我,指引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不断靠近。究其原因,青少年凭直觉萌发的以人物为核心的偶像崇拜是一种非理性的直接性模仿,在偶像的光环之下,往往是全盘接受,失去对偶像的批判能力。而对偶像特质的崇拜,则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的理智选择,可以促使青少年对偶像的内在特质进行分析、判断,主动把他们身上的某一种优良特质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和行动的榜样,从而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

(二)从理念崇拜走向实际行动,立足现实自我

从历时性上讲,建立自我同一性还意味着自己和他人对自己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认识,是个体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的统一。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出现了所谓的“心理断乳期”,产生了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驱使着他们破坏过去的我,建立一个未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自我。在青少年内心充满矛盾和急剧冲突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将对偶像的特质崇拜从一种空泛的、遥想的状态转化为生活中脚踏实地的崇拜行为,在对偶像学习的实际行动中不断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调整和整合,积极思考“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做才可以成为偶像那样的人”等问题,在立足现实自我的基础上,自发努力成为具有偶像优秀特质的人,从而形成连续、一致的自我认识。

(三)从个人崇拜走向社会观照,构筑集体自我

就社会适应来讲,建立自我同一性意味着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是个体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统一。针对此问题,埃里克森认为,在讨论同一性时,不能把个人的生长和社会变化分割开来,我们也不能把个人生命中的同一性危机和历史发展的现代危机分裂开来,因为这两者是互相制约的,而且是彼此真正联系着的。因此,在偶像崇拜上,只有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从封闭的个人崇拜导向开放的社会观照,找到偶像这种文化符号背后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和接受社会规范,建构个体在社会坐标系中的集体自我概念,将个体的偶像崇拜投入到时代和社会的洪流之中去碰撞和淘洗,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认识。

综合以上分析,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之下,我们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健康的阶段性的心理需求,我们应该理解。同时,这种同一性寻求往往会伴随着失败和危机,如同一性过剩和同一性扩散,因此就会出现偶像狂热崇拜和盲目追星现象。对此,我们还是必须借助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让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上朝向主观理想自我和客观现实自我的统一,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的统一,个体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最终形成积极、有效的自我同一性,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盲目崇拜
等了287天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风波
盲目自大的小蚂蚁
小蝴蝶花
偶像面面观
多活一晚
我的爸爸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