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的艺术特色

2020-10-15 00:53杨礼让
时代人物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写实肖像画

杨礼让

关键词:肖像画;写实;“江南派”

《明人十二肖像册》中绘制了明代万历、天启年间12位浙江籍的官僚名仕,为罗应斗、徐渭、陶虎溪、李日华、何斌、徐惺勿、王以宁、葛寅亮、汪生洲、刘宪宠、刘伯渊、童学颜。据李旭东在《明人十二肖像册与徐光启夫妇像创作年代考》中分析,其中12幅人物肖像除身着儒生装束的徐渭外,其余11张肖像应是相对集中的一个时期内所作,“徐渭像”相较其他作品要绘制的时间略早,甚至其是“在西洋画传入中国后,在其尚未到达的地区,传统中国肖像画已有了相当写实的造型方法。”其余作品为明时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并出自于高超的画师之手,作者目前尚无定论。明之前的肖像画记载多见于各历史文献中,从两汉时期就逐步增多,到宋元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科目,为明清肖像画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有力条件。

明清肖像画的兴盛

明代之前的肖像画多集中表现于帝王将相等社会上层阶级,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要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宣传,所绘制的人物多采用中国传统相学的方法进行人物的面部塑造。如唐代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通过参考各个帝王各自的特点和对其功过评价,对其相貌表情的概括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兴盛,山水画和花鸟画更易寄托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怀,人物肖像画则逐步转入民间。明代之后,社会由于意识形态的转变,加之朝廷废除了修建祠堂的限制,使得庶民之家悬挂历代宗亲肖像成为社会的一大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肖像画的发展。

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将西方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一并带入中国,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将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进一步融合,宫廷绘画、民间绘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对比前人的人物画可发现,明末出现的“波臣派”所使用的“凹凸法”,对人物解剖、透视都运用到了西洋画法,以及清代丁皋所著《写真秘诀》、蒋骥的《传神秘要》等理论专著也受到了西洋的绘画理念影响。

在肖像画的发展中产生了两个流派,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提到:“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即成,然后敷采,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此即为肖像画的两个流派,一为“波臣派”,二为“江南派”。这种技法性的成熟与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的人物画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明人十二肖像册》的研究可看出其为“江南派”的代表作品,其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表现手法值得现当代中国人物画家进行进一步探究。

《明人十二肖像册》的艺术特点

内容与构图。《明人十二肖像册》中的人物都为胸部以上的面部特写,其构图饱满,其中11人均为正面写照,面部居画面中央,目视观者,神情平和,头带乌沙,身着官袍,徐渭则身穿儒生束服,侧脸凝视。所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如同真人般面向观者袒露与诉说着自己的胸襟与人生。这类构图在目前所流传下来的画作中并不多见,与当今社会的证件照十分相似,其功能可理解为古人的人像摄影照,用以身份认证。但其艺术价值及对人物的描述并未局限于所见的外形上,更深的在于对所画对象的神情和所展现的人物精神内涵中。

传神。宋代陈郁在《藏一画腴论写心》中提到:“写照非画科作比,盖写形不难,写心为难,写之人尤其难也。”可以说将中国人物画的标准推到较高的境界。魏晋以来,谢赫针对人物画所提出“六法论”的首要法则——“气韵生动”成为今后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准则,包括顾恺之所提出“传神论”,以及宋代苏轼提及的“形神论”等充分表明我国绘画十分注重“神”和“形”的表达。中国绘画所表现的不及西方绘画的极度客观与写实,从《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开始就已经奠定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向,以线条勾勒轮廓,后再根据描绘对象敷以固有色的方法似乎以不满足于时代和人民的审美需求,故结合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成为人物画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明人十二肖像册》中所有人物描绘的非常写生,其造型的严谨程度不亚于西方的写实绘画,人物面部中的毛发、脸部肌肉、雀斑豆痣等每一个细节把握的细致入微。

此册肖像画中最让人动容的便是眼神的刻画。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表明人物的神情的传达正是要注意眼睛的刻画。细品这组肖像,每个人物的眼睛刻画大不相同,甚至在同一人的两只眼睛细小的差别都一一捕捉。如“刘宪宠像”中双眼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不失协调,充分展现一个真实活现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眼睛,我们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徐渭那半生落魄的境遇,从其那双充满无奈和凄凉的眼神中似乎能感受到他那不平的一生遭遇。

刘宪宠像   

徐渭像

肖像画中人物的眉弓、颧骨、口鼻也充分体现着每个人的神情面貌,有神情緊致、似笑非笑、坦然自若、腼腆含蓄等,这种传神都是依靠准确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刻画。这些肖像并未将自身面部的缺陷进行修饰美化,画师通过精准的观察与高超的技艺,将每个人物的面部特征塑造得非常准确,才让我们领略到当时人物的风采。前文所说中国画是“以线造型”,而观此组肖像,面部五官轮廓并非单一线条的勾勒而采用了复勾和皴擦,体现了中国写实肖像画技艺向西方绘画的借鉴。

“江南派”的造型手法。写真一派的“江南派”先用淡墨勾勒出五官形态,进而在结构转折处用淡墨(彩)的细线皴擦出凹凸,借用了山水画中的技法表现面部体积,再结合赭墨晕染,进一步刻画肌肉、褶皱质感,最后调出肤色分别罩染,使得人物立体感极强。这种画法以江南为盛,强调了色彩晕染,《明人十二肖像册》便是其代表佳作。但仔细分析看出,这种形象逼真的立体感不同于西方的绘画技法。

“江南派”善用粉彩,通过画面我们可感受到除去官帽大面积的黑色以外,几乎无不透露着“粉气”。这其实体现着对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的继承。在传统工笔重彩中广泛运用了“三高法”,即额头、鼻子、下巴用白粉进行渲染来达到立体感;再如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人物面部多以白粉敷之,从而在借鉴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绘画技法。

此外,“江南派”的这种塑造形体以传统的“画理”为基础,对事物的探究不在表象而探幽入微。画中人物骨骼结构,画师通过一笔一笔的线,如同行走在面部肌肤一般随着高低起伏进行线条方向的转变,可见画师对描绘对象面部结构准确的观察和认识,有别于西方光影式的造型方式。

当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离不开西方绘画客观真实、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的影响。《明人十二肖像图》所代表的“江南派”,在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剥离光影色彩关系等元素,还原真实本质的造型观念,在具有三维空间感的同时不脱离二维平面造型的特征,继承了中国画形神兼备的传统,又在中西融合的方向上有新的发展。

艺术价值

肖像画在中国人物画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分支,但它在推动人物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人十二肖像册》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便承载着当代人对表现“人”的精神的探索,在其创作中遵循着传统的“形神兼备”,不局限于“形似”更要追求“神似”。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客观对象,主观性的概括提炼,将不同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跨过历史的岁月启迪着今人。

其绘画技法以中国“画理”的观念,运用传统工笔画色彩关系,结合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理念等等多方因素,汇聚在画面中,为我们今后的人物画中的肖像刻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可愛又可敬的张富清老人  杨礼让/作

参考文献

[1]李旭东.明人十二肖像册与徐光启夫妇像创作年代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清·张庚著.国朝画征录[J]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

[3]丁红. 试论《明人十二像册》[J]美术观察,2015(09):122-123

[4]熊晓翠.明清肖像画“江南派”的艺术特点——以《明人十二肖像册》为例[D]西安美术学院,2017

[5]宋芳斌.明代肖像画兴盛缘由[J]美术大观,2011(06):60

猜你喜欢
写实肖像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板桥词内容浅论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