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民思想的形成

2020-10-15 00:53李向上
时代人物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变故福清人民性

李向上

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反映。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天空经久不衰,永放光芒,具有无穷的永恒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他的杂文具有人民性。人民性让鲁迅的杂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绩并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作品具有人民性是文艺作品获取永恒生命力的源泉。鲁迅以其杂文的短小灵活,及时反映和他同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让人民警醒、自新、自强,让统治者明白“民亦能载舟亦能覆舟”并始终尊重底层人民的劳动创造及其权力和自由。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了不少作家,也产生了不少杂文。可是,有不少作家和不少杂文都被历史渐渐遗忘,唯独鲁迅这位作家和他的杂文随着时光的久远而更加光彩夺目,令人难忘,让人珍惜、学习和研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鲁迅的杂文具有无比深厚的人民性。

鲁迅为什么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因为,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鲁迅把人民视作“中国的脊梁”,并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然而,鲁迅人民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思考、探索和成熟过程。

童年家境败落

突然降临的家庭变故给了鲁迅苦难的童年,让他成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人民中的一员,使他成为一个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亲历者。饥饿、战争、疾病和黑暗统治的重重压迫下,生活在地狱里一般旧中国的人民时时刻刻都遭受着生和死的考验。

然而,作为苦难的人民大众的一员,鲁迅也毫无例外地在炼狱一般的旧中国的苦难生活中挣扎,在挣扎中艰难的生存,在艰难的生存中苦苦的探索、成长。

童年的苦难和磨炼是一份无比宝贵的财富,它让鲁迅亲身体验了身处旧中国精神枷锁和制度枷锁双重压力下的劳苦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生在旧中国里的苦难人民,凤凰涅槃一般,如何从浴火中得到重生呢?对于这个问题的长期思考和探索,为后来鲁迅杂文的人民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祖父入狱家产被抄成为“无产者”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魯迅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是鲁瑞。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鲁迅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所说的“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从此,鲁迅家由一个具有四五十亩水田的地主家庭,渐渐地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被称为“乞食者”,而滑入低层人民苦痛的生活中。

父亲病死失去依靠成为“无助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真是祸不单行。鲁迅家因为爷爷入狱而倾家荡产之后,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于1893年冬―病不起至1895年秋冬病势日加严重,直至1896年10月12日(农历9月6日)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根据鲁迅的自述,为了父亲的病,虽然家境日渐贫穷,但他从来没有嫌弃诊金的高昂,先后请了两位被称为“医术高明”的大夫给父亲看病。但到后来,他的父亲还是被病痛折磨而死。

父亲的早逝对年仅十五六岁的鲁迅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十分沉痛的精神打击。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鲁迅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然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旧中国的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来说,鲁迅才是其中的一个。其时,有多少人在贫病交加中在苦苦无助中挣扎着活着呢?

可见,底层生活与磨难是鲁迅人民思想形成的开始。

猜你喜欢
变故福清人民性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浅析有岛武郎小说中亲子关系
校本作业开发:提高物理高考复习效率的利器——以福清二中为例
一堂“变故”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词汇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