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

2020-10-15 00:49杨文
中国民商 2020年9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行政单位优化策略

杨文

摘 要:对于行政单位而言,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单位会计信息准确性、固定资产完整性的制度基础,也是提升单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通过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不仅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的完整性,还能使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行政单位的服务职能。而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判断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实施成效的工具,通过对内部控制运行系统的评价,不仅能够提升内控执行效率,也能够避免行政单位中存在的财务违法等现象。本文以行政单位为主体,分析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构策略,并针对优化内控运行系统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优化策略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指单位的自我评价和外部机构的监督评价,针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内控系统缺陷等内容编制内控评价报告,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完成内控评价目标、优化内控系统对应策略等。对于行政单位来说,内控评价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其一,目标导向下的内控评价。该模式以是否达到内控目标作为评价标准,评价对象主要以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为主,前者指的是行政单位内部权力行使的规范性目标,后者指的是行政单位社会公众服务效益目标;其二,要素导向下的内控评价。该模式是基于COSO报告中列举的内部控制基本要素开展评价工作的,它围绕着预算管理、采购管理、收支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内容开展评价工作;其三,以法律法规为导向的内控评价。该模式是站在法律规范角度,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财政部文件作为依据,评价行政单位的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是否合法合理。

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行政单位在搭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当以COSO框架为理论体系,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试行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管理这几个层面入手,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一)控制环境层面

内控环境是行政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指标设定上应当以管理组织、制度建设、人力资源政策以及文化氛围这几个方面内容为主。以单位组织管理体系作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可以细化为单位组织结构、关键岗位设置、不相容岗位分离等;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二级指标,可以将制度建设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作为三级指标;以人力资源政策作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可以细化为人员引入机制、人员培训机制、人员考核机制等;以领导责任与单位文化作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为领导责任意识、单位内部文化。

(二)风险评估层面

风险评估就是对行政单位运行管理及履行职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有效识别,并针对差异化的风险因素制定应对策略。以风险评估作为一级指标,则二级指标应当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应对这三个维度开展。其中,目标设定指标下可以设置三级指标为内控目标建立、目标内容情况;风险识别与分析指标下可以设置三级指标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指标下可以设置三级指标为风险应对方案和风险应对有效性。

(三)控制活动层面

控制活动是以行政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基础,它涉及预算控制、收支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这几个方面。其中,以预算控制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应当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与考核;以收支控制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应当包括收入控制、支出控制、会计控制;以政府采购控制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可以细化为采购计划、采购执行、验收管理;以资产控制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为资产配置、资产日常管理、报废处置等;以建设项目控制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则应当包括项目审批与招标、项目建设、竣工决算等;以合同控制为二级指标,则三级指标应当包括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和合同登记。

(四)信息与沟通层面

信息与沟通就是指行政单位各职能部门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开展沟通和信息共享工作,通过对信息与沟通层面的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单位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否健全、信息处理程序是否有效等。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分别以信息控制和沟通控制作为二级指标,前者涵盖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质量判断等三级指标;后者涵盖内部控制和外部沟通这两方面。

(五)监督管理层面

监督管理就是指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全过程的监督与考察,通过监督与考核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成效,并分析内控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及时发展问题、纠正偏差。以监督管理作为一级指标,其二级指标包括监督主体情况、评价与整改。其中,监督主体情况又可以细化为内部监督、外部监督这两方面;而评价与整改还可以细化为自我评价、责任与整改等。

三、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一)夯实内部控制基础环境

为加强行政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有效的保障与监督体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水平,我国行政单位应当依法落实“三重一大”管理制度,要求行政单位一切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奖惩、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要经过集体决策才能执行落实。通过对行政单位管理层权力的限制,提升单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为了指导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发挥内控评价报告的反馈作用,行政单位还应当基于内控评价缺陷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包括职能配置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财务支出审批制度、“三公”经费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夯实内部环境基础,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引入风险责任机制

在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的牵头下,行政单位可以针对风险管理环节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在各职能部门内设置风险信息联络专员。通过对行政单位经济决策和业务活动的全方位分析,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分别总结梳理风险关键点,并依据风险评估标准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应对方案;同时,在风险评估体系中引入问责制度,对事先没有经过风险评估而导致单位经济损失的业务活动,应当对具体实施相关部门进行责任追查,扣除绩效考核分数,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改进与调整。

(三)发挥预算绩效评价作用

一方面,为了提升预算数据的准确性,行政单位应当加快预算信息化建设工作,搭建账表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单位一切预算、决算信息能够自动在日常账目系统中生成报表,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以预算评价考核机制为核心,通过预算绩效考核工作验证预算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单位可以通过对比分析预算资金实际使用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差异性,并寻找差额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对比也能够客观反映出单位各项目实施是否按照预期计划合理支配资金,以及当前业务的资金缺口情况。通过对相关预算部门及部门责任人和关键岗位的考核,以达到强化预算控制力度的目的。

(四)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一方面,行政单位需要尽快建立独立的內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下,与单位的纪检部门形成互助机制,联合开展行政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进一步强化外部监督力度,通过信访、领导热线、网络平台、财政信息公开等多种途径保证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并采取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的方式,提升内外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按照上级部门规定及单位业务情况,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运行整体情况开展评价考核工作;针对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出合理化建议,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当中。此外,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及“一案双查”制度,不仅要做好后续的整改工作,还要对单位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我国行政单位的长效发展,但内控体系也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及单位内部需求不断改进,这就需要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效用,持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纠正内控操作行为,逐步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行政单位的转型与升级奠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翟凯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2017.

[2]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

[3]郭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体系构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000(006):87-88.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评价行政单位优化策略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行政单位成本会计构建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作用浅析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