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成 舍得放手

2020-10-15 03:03王远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学生主体地位

王远清

【摘要】教学中,教者要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的联系,肯定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能把生活中体验到的和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进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同时做到珍惜学生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体验,把原有的标准答案放开。我们要把阅读理解的学习过程真正地还给学生,把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生成中重视预设的调控,舍得放手,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发生。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体验 真正理解 个性化多角度 舍得放手 真正的语文学习

【案例背景】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出自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笔下,文章内容预料之外却又似乎情理之中,文字清新流畅,蕴意却隽永。

这是我们刚刚使用的新教材,也是我接到公开课任务的指定篇目,要求我完成第一课时。反复阅读文章后,我陷入思考——看似简单易懂的故事,第一课时,能带给学生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中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刚发展,自我调控能力还不那么高,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怎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自觉性,让他们想学、大胆地学、充满自信地学是这节课我努力想体现的理念。

我在预设第一课时教学时除了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还想通过品读五粒豆被小男孩的玩具枪发射出去时各自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品读能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试上时学生很配合教者与文本,流程很顺利,而正式上课时却出现了意外状况,两次对比,让我不禁深深思考。

【案例一:试上案例】

在师生配合通读课文,解决字音,通过完成表格把握五粒豆的梦想和最终命运之后,我引入五粒豆被发射出去时的语言品读。教师引述:“读书就是这样,关注人物的语言就能读懂他的内心,会读书的你们一定也能钻到其他几粒豆子的心里……”学生非常配合地读出第一粒豆的得意洋洋,第二粒豆的骄傲自满,其余两粒豆的随波逐流、不努力、空幻想,最后一粒豆随遇而安里的不屈不挠……教师接着问你是从哪些词语走进它们各自的内心的,学生也抓住人物语言围绕人物特点各抒己见,课堂无惊无险地按照预设顺利进行。于是,公开课这一环节也就确定这样预设。

【案例二:公开课案例】

师:出示第一行词语,指名读后问——发现了吗,这行写谁的?(写最后一粒豆)读这行词语你有没有什么疑惑?(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师生共读了解了文章内容,知道最后一粒豆落在长满青苔的缝隙里囚徒一般,最终却生根长叶开花了)

生:最后一粒豆落在长满青苔的缝隙里被紧紧裹住,没有阳光雨露,怎么还能生根长叶开花?

师:是呀,这最后一粒豆内心是怎么想的呀?从哪里能得知它内心的想法?(提醒学生在文中找最后一粒豆的语言,学生很容易找出)

师出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指名读):这两句话一模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地方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落地之前,有些无奈,不确定,落地之后反而坚定起来(生积极发言,兴趣很浓)。

师:为什么无奈?怎么从无奈不确定落到困境中却坚定起来,从哪儿读出来?

生:被玩具枪射出去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只能无奈,后来变得坚定是从“吧”读出来,落到困境中,更坚定,没有了“吧”直接感叹号……

师:说得真好,通过读一句话,关注一个词,你都钻到这粒小豆子心里去了,你来读读这两句话。还有谁想读?

(通过品读最后一粒豆的语言感悟它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一直到这里进行得都很顺利)

师:读书就是这样,关注人物的语言就能读懂他的内心,会读书的你们一定也能钻到其他几粒豆子的心里……出示其余几粒豆的语言。

学生自由读后问:你读出这是一颗什么样的豌豆?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第一粒豆是一颗胆大调皮的豆,它的志向远大……

教师很好奇:你从哪儿读出它志向远大?

生:他想飞向广大的世界……

师:(急切地问)还有谁读出这第一粒豆是怎样的一粒豆?

生:我也是读出它是一粒志向远大的豆……

教师到这里觉得学生已经偏离了预设,偏离了成人眼里这粒豆的得意洋洋,挑衅好斗……(教师的预设除了掌握品读的方法还希望学生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师于是急着抢过话头,这粒豆好得意啊,他还说“如果你能捉住我,你就来吧”,这是一粒得意又好斗的豌豆……

教学流程继续,学生似乎又被拉回正轨……

【教学反思】

结合两次课堂教学实践,比照两次案例,案例一的“品读感悟”得到了学生的配合,看似更为流畅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达到了教者想要的预设目标。但有了公开课上的措手不及,对比之下让我不禁陷入反思之中……

把学生拉回教师想要的轨道就是最好的选择吗?面对课堂上超出预设的意外生成,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尽管我们一直在学习课标的理念,但如何冲破教育思想的束缚,放棄墨守成规的思想,使课改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任重而道远。

一、惜个性化多角度阅读,放手原有的“标准”答案

文章内容,究竟怎样才叫理解到位?拼命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做法大家已然认识到弊端,都不这么做了,但以教者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作为唯一标准教给学生,却时时出现。教者常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为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标,竭尽所能,安排教学步骤,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当学生窥得教者意图配合得当达到预设教学目标时,教者如释重负,心里说学生终于懂了,这一教学环节也就结束了。但究竟有多少实效呢?学生是不是真正走进文本,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作品有本身的思想感情,但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案例二中,对于第一粒豆子的个性解读,如果能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不固执地忽略课堂意外的生成急于把学生拉回我认为的“正轨”;如果能认识到学生的感悟,只要不违背作品的本意,就应给予肯定,哪怕是浅显的、不完整的;如果能舍得放手自己头脑中的“标准”答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去思考,去感受,尊重学生,慢下脚步,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解放学生的思想,允许他们进行多角度的阅读体验;如果可能还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探究一下这“突发状况”,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相信学生在得到充分的尊重之后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那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眼之处,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地“大”起来。

二、重拓思维广度与深度,放手简单的搞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不是只有高于文本、走出课堂,甚至必须是统一标准的真善美、假丑恶。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高阅读质量最主要的是拓宽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我们不能把学生禁锢于教者要达到的目标,要知道语文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中的孩子说出向往广大世界的愿望,估计就会被表扬志向远大,而这篇童话中的几粒豆子却变成了骄傲自大、好高骛远。教者此时要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的联系,肯定他们的生活体验,让文本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能把生活中体验到的和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进而达到真正的理解。

珍惜学生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体验,放开原有的标准答案;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放弃简单的搞形式。把阅读理解的学习过程真正地还给学生,把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放在重要位置,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发生。在教学生成中重视预设的调控,舍得放手,那课堂上学生一定会积极乐学、思维活跃、心灵飞扬。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学生主体地位
浅谈学校体育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
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