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实现高中生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

2020-10-15 01:24魏一营王东丹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宾语前置鲁迅

魏一营 王东丹

【内容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论述了如何通过微课教学,实现高中学生语文知识的自主建构;通过微课的针对性,深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结合微课的情境性,实现学生的思维更高层次建构。

【关键词】微课 语文知识与能力自我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做了如下阐释:“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其中,“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对于提升学的语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学生的积累、运用,更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阐释,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阐释,关注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关注了“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综观四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学习过程中获得”“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从学科素养的阐释中应该注意到,语文学科素养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积累,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体验、欣赏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文化视野和自信。

平素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自我学习的意识依然尚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水平的提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也称之为微课程,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的定义,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目前的微课程概念,是利用影像、声音技术,把学科某知识点结合教学环节录制成视频,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学视频,主要内容为具体知识点、具体问题、具体实验等,适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也适于学生自主学习,该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种课程,微课首先在时间上“微”,一般在5~10分钟;其次是教学内容上“微”,微课的教学内容大都为单一知识点,有的是某一教学环节,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能够具体解决某个问题;第三是视频课程的容量“微”,该特点决定了微课容易存储,能够在手机和电脑等便捷终端上学习使用。

根据上述特征,作为一种在线学习新式,微课可以下载学习,也可以在人们经常使用的电子终端上学习,具有学习特征上的便捷性、学习效率的高效性,其内容具有知识点上的具体性和学习对象的针对性,加之其可重复性和利于研读性,微课学习集中了学生的零散时间,聚焦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难点与重点,方便了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观看进行研习,在适合个体性学习的同时,也适合学生进行群体互助学习。

三、微课教學的现状

对部分教师使用微课的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对微课作用的认识左右了教师的微课教学实践,教师的研发时间和研发能力影响着微课使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微课的教学现状可以归纳为:

1.教师和学生对于微课的作用,认识还不够科学,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形式。

教学时间的紧张,教学任务的繁重,导致教师更倾向于使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对于未知领域或者不熟悉的教学形式,觉得教学效果尚未得到科学验证,故而在尝试过程中十分谨慎。

2.对于微课教学,缺少热情和信心,更缺少科学运用上的钻研,这对于微课教学的创新应用有一定不利影响。

部分教师觉得微课可有可无,自然在运用的投入上就不充分。对于如何运用微课不去研究,缺少科学使用微课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总结,只是把微课作为并不重要的教学补充,或者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

3.微课的研发,关注了形式的华美,启发学生、提升学生思维的设计较少,多为公开课或者参赛设计,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深人。

微课本应在学生知识建构、学习能力形成、学习方法改善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然而,由于部分微课的开发出于参赛的目的或者执教公开课时添亮色的需要,往往在启发学生思维等本质性目的上,考虑得不够,结果造成设计目的的偏差,进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4.微课的主要作用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大多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前的预习或者学习后的复习补充,缺少思维的启发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设计上缺少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培养。

四、微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知识与能力等各个层面的进步与成长,并非以教师的指导传授为主要渠道,大多数学习者都是借助一定的情境,通过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充分调动利用个人思维,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里的指导者,主要的当然是教师,有时也包括学习伙伴。正因如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学习者学习、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中,是构成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

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要素与微课有着密切联系,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者应通过科学的设计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并努力通过情境创设为“意义建构”创造条件。微课的教学特征与技术属性决定了其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工具,学习情境的形象直观,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所提供的文字、影像、声音能够唤起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思维活跃的同时关注到语文知识的内在结构与彼此联系,进而建立联想想象并进行知识体系的联结,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认知。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和组织者,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中心,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以知识、能力、思维提升为主体的意义建构应该是积极主动的,通常不应该是被动接受。

微课的学习形式呈现,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意义建构。微课学习的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其技术手段能够激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不断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结,形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五、利用微课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自我建构的策略

1.以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前自主知识建构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自我建构的重要过程。学生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拓展,对新知识进行可能性的学习建构。这对于后面课堂上文本的理解、把握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执教《回忆鲁迅先生》一课时,我使用了微课进行教学。微课内容包括作者萧红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诗歌选读、课文内容概括以及人们心目中的鲁迅的相关材料,同时还包括一段节选.自电影《黄金时代》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电影视频。

课文的教学的目标很明显,知识与技能方面是“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真诚待人的人格魅力”及“学习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日常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及“以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学习鲁迅平等待人、真诚待人、热心帮助青年的品质”。我使用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进行预习性学习,实现教学前围绕教学目标的自主知识建构。

微课中的“萧红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诗歌选读、课文内容概括以及人们心目中的鲁迅等相关材料”,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联系紧密。作者的生平、鲁迅先生的诗歌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的有效学习“支架”“人们心目中的鲁迅”与电影节选,对于“学习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日常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学生根据微课内容,结合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较为自然地运用微课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任务。看电影节选,观察影片中人物的刻画,审读文本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做了有机铺垫。

2.以微课的针对性,深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决定了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在知识的学习上、能力的积累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作为工具性学科,需要具有工具性作用,就需要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微课教学中,围绕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制作微课,一课一个专题内容,一个内容解决一个问题,以微课的针对性契合语文工具性学科的针对性。笔者制作的文言文语法现象“宾语前置”“词性活用”等微课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的契合就十分明显。关于宾语前置,7分钟的微课,以文言例句和文言朗读的形式,辅以内容相关的场景,重点解读了文言知识,概括了宾语前置出现的几种情况。例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会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会宾语前置;结构助词“之”会标志宾语前置;固定句式“唯一...是”会引领宾语前置。微课中,还举出了一些经典句子,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等疑问句中出现的宾语前置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等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例子等。

生动形象的事物特质,能够呈现较为直观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理解学习对象、实施自主学习探索很有益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等学习因素很重要,能够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微课所提供的文字、影像、声音有利于学生摄取到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联想、想象及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结,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认知。

学生在“宾语前置”微课的学习中,能够反复观看,结合例句揣摩宾语前置出现的语言环境,在老师的指导下,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找出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进行比照,分析各类宾语前置出现的语境的不同,归纳宾语前置都出现在哪些语言环境中。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言分析,完成了对“宾语前置”的理解与辨析,实现了语文知识能力的建构。

3.以微课的情境性,契合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与鉴赏性、开放型与多样性,实现学生的思维建构

微课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情境性优势。语言、文字、音像构成一个综合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思考,促成学生思维的活跃。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基础工具性、人文思想性、开放多样性等方面。这其中,开放多样性,与微课教学中的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契合与关联。微课教学的情境与语文学科的开放多样性相吻合,决定了微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建构。

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分析中,微课设计选用了电影《黄金时代》中课文相关的片段,呈现了结合影片内容促进思维的系列问题。包括问题1:根据影片和课文,谈谈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有何新的认识?问题2:课文中哪些内容描述了以上性格特点?问题3: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与作用。问题4:鲁迅是一位伟人,作者为什么选择了一些小事描写鲁迅?而且描写中多细节?问题5:作品看上去是一个个片段,读起来作品却浑然一体,原因是什么?问题6: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平常,很常见,为什么与鲁迅的交往,会给萧红留下深刻印象?问题7:作品中写了海婴、许广平和“我”除了情节的需要,还有没有其他作用?问题8:结合电影片段和作者生平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问题9: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文章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循着微课呈现的问题,结合微课与电影片段,逐步将思维延伸到更高一层的范畴。在具体的学习中,学习者根据文本设计的问题,结合相关内容在电影片段中的呈现,通过影片观察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结合微课,分析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交谈,这样,影片中细节的描写与表现很自然地与微课中提出的问题相结合,促成了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影片片段为细节的表思维生成,使学生的思考更加细致缜密且不断深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结合语文知识达成有效的意义建构。

六、微课用于语文教学的反思

1.微课的制作尚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有些微课制作,仅仅是将教材内容或者教学设计内容复制在微课上,或者在网络上搜集素材,简单复制拼凑,其作用仅仅是直观显示,缺少实际应用性,未能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类微课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差,乏有效性。

也有些微课制作过于注重形式美,实际运用效果欠佳,微课的制作过于关注形式,添加的装饰过多,忽略了微课对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

因此,實现微课对教学内容的有机契合,延展微课的深人性功能,显得格外重要。

2.多见于罗列知识点,能够烘托情感引起共鸣的作品较少

多数微课是为课堂教学补缺,或者帮助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同学进行更多次数的反复学习。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思维启发的较少。造成了微课的使用目的单一,使用效率较为低级,多数是个体知识点的呈现。

因此,微课运用还应该向深层次、多侧面的角度做更有效的研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刘鑫阳,“微课”及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152-154.

【3】杨世香.试探微课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语文天地,2017(8):32-33.

【4】马亮.浅谈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2016(10):106-106.

(作者单位:上海市民星中学)

猜你喜欢
宾语前置鲁迅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鲁迅,好可爱一爹
宾语从句及练习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鲁迅《自嘲》句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