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2020-10-15 01:24吴晓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有效性

吴晓燕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文言文教学来看,现状却不容乐观。对于学生而言,基于学生与文本存在隔阂和学生自身阅历、经验积累不足,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而在老师方面,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习效率不高。长此以往,不仅是学生,老师对文言文也会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

【关键词】朗读 文言文教学 有效性

【问题提出】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朗读与分析、体味结合起来,训练学生语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呢?现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教学片段为例,探讨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案例描述】

一、初读文章,读好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内容很短,如何让学生把握好节奏,读出一点文言韵味和气质呢?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显示竖版、无标点原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自由朗读,初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节奏。读完后指一名学生读。要求其余学生从字音、语速、语气、停顿、感情等方面人手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但朗读演示的学生没有很强的节奏意识,文章几乎一口气读完。所以我又着意强调文章中较难停顿的句子。

屏显: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要求学生再读,读准停顿,说明理由。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学生大概分为两种不同意见:一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后刘怡婷同学注意到“至”“寻”两个是动词,“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两个动宾短语,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一致同意刘怡婷同学停顿方法更为妥当。其次,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分析和点评,齐读原文。学生字音、停顿读得较为准确了,但是读得不自然,这时我提出要注意明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既然是“夜游”要读出夜的宁静,声音低沉一些,语速慢一些,并且进行了范读,给学生一个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译读课文,读通文意

文章虽然短小,但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把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明白?我课前安排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课堂中我在大屏幕显示译读题目,每个同学做一个小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在出示的题目中,有一些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提.示学生注意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是比较固定的,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善于积累。

三、赏析品读,读出情感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怎样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不同子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呢?本节课我借助诵读视频创设情境,弓导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知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具体分析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读出“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所蕴含的高兴韵味,提示学生要想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声音短促一些,嘴角上扬一下,微笑着读一下试试。学生慢慢找到了感觉,读出了文言文的乐趣。

四、拓展赏读,升华情感

教学中学生单一的朗读形式让人感觉无趣、乏味,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和韵味?朗读可以以丰富的形式出现。

1.在“庭下赏月”这一环节中,我在大屏幕中显示以下两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竹柏影也。

第(3)句将原文中的“盖”字去掉,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改动前后两句话的不同语气,去体悟“盖”这一语气词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这样分析、赏读,学生就比较容易体会苏轼赏月的陶醉忘我了。

2.在“寻友赏月”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如“张怀民算是苏轼的知音吗?你能从文中找出证据来吗?”学生回答“‘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当中的‘遂字,刚刚还在想没有和他一起游乐的人,几乎不假思索就想到了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亦是‘也的意思。可见张怀民也没有睡。两个人好像心有灵犀”,“‘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步可以看出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很悠闲”。再具体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不假思索,与友人心有灵犀后的欣喜以及与友人在庭院中漫步的悠闲。本环节通过学生的朗读,更理解了在那样一个初冬的夜晚,两人悠闲地去庭院中赏月,是他们拥有一颗闲心去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在生活中是一个闲雅之人,为后面深人体会作者心境之闲做了铺垫。

3.在“月下抒怀”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言外之意,我将原文的两个反问句改為陈述句,将句未语气词“耳”删去,此教学过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句式、语气词,体会文章的节奏美,深刻理解作者情感。

大屏幕显示:

男生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女生读: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让男女生按照朗读提示分别朗读,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句子中的两个问号,是两个反问句,反问句语气要更强烈一些。我顺势又问“老师还删掉了‘耳,‘耳是什么意思?这样的美景只被我和张怀民欣赏到了,语气里有什么?”学生自然而然感觉是自豪、自得,这样作者自得、洒脱与旷达的心境学生就能体会到了。

五、内化积淀,当堂成诵

学生完成上述环节,怎样指导学生能够有声有色地背诵课文呢?我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记忆,并组织学生进行了诵读比赛,学生通过比拼,更加深人牢固地把握了文章内容,也更加深人地感受到了作者情感波澜。

【案例反思】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引领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这节课的实践,我更意识到提高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一、激发朗读兴趣,强化学生朗读训练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置了“初读”“译读”“品读”“拓展读”“诵读”几个环节,学生在这几个环节的具体实践中,一环扣一环,从读准字音、停顿、把握好节奏开始,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文本,读懂文意,体会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训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指导,这样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训练自己的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敏感度。

二、创新朗读形式,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阅读课上,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厌烦情绪。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如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交错读”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显示自己的主体地位,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而朗读,也使学生走近作者,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朗读多了,诵读就水到渠成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落都会充实和构架学生新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语言结构不断地在诵读中得到完善,阅读表达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三、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做好朗读指导

在文言文朗读指导过程中,老师有时讲得再多不如亲身示范一下来的实在。要注重朗读实践,就要有针对性的范读,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一个朗读的标准。如这节课在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的“闲人”时,在引出助读材料、变换句式,学生反复朗读之后,我用比较悠长宁静而又高亢响亮的语气读出苏轼流露的酒脱、旷达和自得时,学生也比较振奋,纷纷跃跃欲试,读出情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感染学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应该要透彻深入地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提高自己的文学文化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把握文章内涵的方法。老师要真正做好将培养朗读兴趣与朗读技巧结合起来,将朗读与分析、朗读与体味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目的,训练学生语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大张庄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朗读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