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穿在身上

2020-10-16 02:44■柯
上海采风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猕猴桃苗族服饰

■柯 玲

苗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将历史穿在身上”,通过服饰的款式、图案、纹样和刺绣等,记载苗族历史和传承文化。东华非遗学员中有分别来自印苗和四印苗两个苗族支系的,他们同属于苗族,他们之间肯定有某种亲缘关系,但这种亲缘关系并未能得到详解。四印苗的一对姐妹花——王成香和王成仙,都是东华首期培训班的非遗学员。姐妹俩年纪不大,穿上民族服装如同双胞胎。四印苗和印苗两支系名称中都含有一个“印”字,印在古代为玺,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有史家推测,这两个支系可能都是苗王后裔。

此前回访的印苗在黔南州的龙里,四印苗则在贵阳市的修文。空间地域相隔不远,名称亦有相近之处,但人称“贵州通”的贵州少数民族专家申敏老师告诉我,这两个支系“地点不算远,古时均属熟苗,但文化差异不小,宗教信仰上也存异同”。确实如此,并非专业人士的我看罢两个支系的服饰,直觉外在的异同一目了然:印苗之“印”只有一方,而四印苗则有四颗大印。印苗之印在后背,四印苗之印则分布于前胸后背和两袖四处。但这两个“掌印”的苗族支系内在区别到底如何,却很难有人能说清楚。王氏姐妹,都还年轻,问及她们,也仅能说出一点点自己支系的缘由。关于印苗之“印”,之前的《苗之印的“意外”惊喜》一文中曾做过简单梳理:

印苗是苗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支系,只有3000人左右。她们衣服后背上都有一颗苗王大印。据说在几千年前,这支苗族被外族追杀迁徙时,为识别本民族,苗王急中生智将自己的印章盖在每个族人的衣服上。这支被外族追杀的苗族逃到了当时称为黑羊箐的贵阳,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山种地,在这里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为了纪念苗王,也为了识别自己的亲人,族人便把苗王大印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世代相传至今。印苗是一个群体认同感很强的民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他们都要到贵阳载歌载舞,以示对苗王英雄的凭吊和景仰。

而四印苗相关资料显示,这一支系人口要比印苗多得多,族聚居地以贵州清镇市为中心,在贵阳、修文、晴隆、六枝地区也有分布,人数大概有40000人左右。四印苗之“印”,至今仍是民族学家和史学家无法解开的谜底。有学者猜测,四印苗是帝王之后,由于战争失败而逃散到了贵州,但有不同版本。

版本一,四印苗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苗族一样最早都居住在中原一带。苗族祖先的头领就是三皇五帝中的蚩尤,在当年逐鹿中原的战争中蚩尤战败,苗族先民被迫离开故土四处迁徙。“四印苗”这一支系从北向南迁徙走进莽莽苍苍的贵州大山,来到波涛滚滚的猫跳河畔。为了躲避官兵,为了让族人得以繁衍生存,“四印苗”的祖先强忍悲痛烧毁了随身携带的文书。当满含着热泪的族长拿出象征着家族荣誉与地位的四尊大印也准备付之一炬时,一位聪明的苗家姑娘站起身来说:“把印印在我的衣服上吧!这样我们苗家的魂就不会丢了。”

印苗之印

四印苗图案

印苗之印

版本二,根据四印苗传唱的古歌:古时有一个“占思莽占思妹”女王,因遭到外族侵略,不得不带领族人逃散在外。他们将印玺图案绣在自己的衣襟下,以作为民族的图腾。女王被杀后,人们依然将衣裙图案绣在苗族女性的衣服上,以纪念女王。据此说推测,四印苗应是“女王之后”。

版本三,根据清镇市麦格乡四印苗族妇女王闲秀所唱诵的四印苗族史诗:簪汪(传说中的苗族民族英雄)中了黄帝的奸计,丢了战斗神器,丧失了作战能力,败逃途中精疲力竭,就给九个儿子衣服上盖了四个印章,要他们各自逃亡,安顿以后凭四印连接,阴阳同此。王闲秀甚至说,她现在穿的这件就是以后见祖宗的衣服。

不难发现,以上版本无论是急中生智的情节,还是日后相认的凭证,抑或是纪念先人的象征,有一点共同之处,即“四印”的来历似乎都与女性有关,这或许是苗族先祖母系统治留下的印痕。“簪汪古歌”是省级非遗,其内容十分丰富,有英雄赞颂歌、建房希望歌、出生祈福歌、出嫁祝福歌、去世引路歌等。古歌传唱成为四印苗民间文学最为活态的一部分,是记载四印苗族群迁徙史、生活史、文化变迁史的“活化石”。歌师在该族重大传统活动时唱诵。苗服被称为“无字天书”,而不同支系身上不同图案的“印章”似乎暗含了难以言尽的文化密码。

印苗和四印苗之两方苗印的图案、纹样确实有巨大差异。印苗之“印”四方之中有花儿朵朵呈对称排列,印苗服饰的衣袖仅以背后苗印的一角图案呈现,显得主次分明。传说印苗服饰在几千年前只是在上衣背部绣简单的四方形图案,其他并无任何装饰品。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增加了在袖筒上及胸前绣上三角印图案,与后背的大印相呼应,衣襟处缝上两条绣花的飘带,可见印苗人的审美也在不断发展。而四印苗之“印”除了同样四四方方的大印外围,印的内部也多为直线加方块构图。这些直线实质上是由无数的曲曲折折所构成,看上去既不乏王印的阳刚之美还显示出了四印苗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这些看似简约明快的“四印”图案其实并不简单,其主要分布在上衣的前胸、背部、手臂部和帽子顶部,整个图案共有99组,分别代表了路、河、桥、滩、湾等,描述迁徙路途的艰辛。据说四印苗的《簪汪传》史诗和古歌完整描述了人类的起源、战争迁徙、生产生活、民俗禁忌等场景,其迁徙部分有战败后从“北京”(泛指北方)出发经历的百余处地名,古歌演唱者可以悉数唱出所有地名,气势恢宏,详尽描绘了四印苗迁徙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这在苗族其他支系的古歌中极为少见。

四印苗图案

四印苗的服饰作为妇女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其历史悠久,保持至今的独特制作技艺,更值得保护和传承。四印苗服饰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套服饰的制作工序极为繁杂。四印苗的帽子周沿用线串有珠坠流苏,有如帝王冠冕。四印苗的蜡染长裙上也绘制着象征该支苗族迁徙历史的特殊图形,寓意深刻。四印苗服饰以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案、宽领和象征帝王的冠冕为主要特征。特定内涵的“四印”图案和99组图形,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布料主要采用天然植物“火麻”和“苎麻”为材料,经过十余道复杂的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整体服饰以色彩斑斓的刺绣图案和蜡染长裙组成,色彩对比强烈;天然材料的应用,传统精湛的手工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四印苗服饰文化。

我们按图索骥寻找到的两姐妹的家,其实是她们的娘家。妹妹嫁在本村,姐姐住在贵阳。约好两姐妹回娘家和我们相见,父亲要开摩托车去山下“接驳”。父亲是村组长,也是位搂茶节非遗传承人,还是当地的猕猴桃大王。这个村子挺大,有11个组,几乎家家种猕猴桃。随行的老师说,两姐妹当初在东华培训时,她们的家人还特地寄了猕猴桃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原来个头不小的猕猴桃是成串生长的,一串串猕猴桃压满枝头给人丰收富足的喜感。父亲电话保持热线实时掌握两个女儿的行程,有趣的是每次通话,家里那两条大黄狗总是兴奋得团团转,可见它们与自己的“小主”们感情非同一般。俩姐妹按照回访要求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她们坦言现在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做绣活儿了。仅凭刺绣技艺还不足以养家糊口,她们甚至计划也承包一些山地种植猕猴桃了。姐姐带给我们看的“作业”是她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和娃娃背带,其实女儿刚上高中。

姐妹俩一到家就换上盛装——都是她们的母亲精心缝制的。四印苗盛装为上下套装,虽然承载了四颗大印之重,但看起来仍然十分时尚。上衣无领,右开襟,前短后长,前不护膝,后不遮臀,领围及下摆坠有流苏;下穿蜡染百褶裙,内围制作讲究的大裙。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姐妹俩穿戴盛装,同样也需要母亲帮忙!皆因其工艺繁复,特别是身后的飘带打结需要别人协助。只见她们的母亲将成仙身后的飘带挽起,打了一个十分饱满的糖果结。尤为令人新奇的是,母亲打完了一组很漂亮的蓝色衬里的飘带后,又捋出了一组红色衬里飘带。原来成仙上身穿了两件盛装,还得再打一个糖果结。一旁的成香补充道:“一件上衣一个结,在重要的场合比如出嫁或者婆婆过世时,她们上身会穿上所有的盛装,以显示自己心灵手巧。一般聚会时都要穿五六件上衣,据说最多者背后会有十几个结,通常为单数。”我发现成香身后的蝴蝶结是现成的,挺飘逸,没想到她说那是机绣的定型版,正宗的是要根据腰围手打的。而如何打结,则需要母亲并且也只有母亲会打结了。

苗家女子互助穿戴的场景是充满了欢歌笑语的。人生重要场合,精心打扮穿戴盛装也是美的集中展现。四印苗服饰之美不仅凝聚了人们的设计巧思,还是勤劳善良等美好心性的定格。身钤王印坚守初心的四印苗,是一个乐观外向、积极向上充满了正能量的民族!

猜你喜欢
猕猴桃苗族服饰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苗族老照片
Wearing History
苗族芦笙制作师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