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特色与成效

2020-10-17 04:24汪艳梅
中国矿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资料数据库信息化

汪艳梅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0 引 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前进的步伐,从最早的地质资料目录卡片式管理到互联网查询,从到馆借阅发展到网上借阅,甚至人工智能也深深地影响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走在前列,引领各省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多年不断努力,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部署了“地质云”平台,完成了29个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节点及相关地勘单位节点建设。利用网络化、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并通过完善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汇聚、管理与服务制度,提升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地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协同服务[1-6]。

内蒙古自治区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整合,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推进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特色。近二十年来,内蒙古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先后开展了十多项科研项目进行地质资料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了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平台和专题应用平台(“一中心两平台”),推进地质资料管理服务进入精细、科学、高效的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信息化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1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依据

内蒙古地质资料馆作为省级馆藏机构,负责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集中统一管理的专业资料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49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16号)等规定履行全区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管理、提供服务和开发利用等职责,并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和地矿信息咨询服务。截至2019年底,馆藏累计各类地质资料近两万种、九十多万件,涉及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环、物化遥、地震等九个方面二十余类[7]。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始终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SZ 1999001—200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号)、《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国土资发〔2008〕69号)等标准和规范。

内蒙古地质资料馆具备较好的硬件设施,库房面积达1 500 m2,附属办公面积100 m2,信息化工作场所面积达200 m2。内蒙古自治区从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建设起步,通过推进地质资料数字化和部署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能力,不断夯实地质资料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1.1 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迈出信息化建设第一步

地质资料目录数据检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的信息化技术、观念意识、人力、财力等诸多条件的局限,形成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设计简单,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仅以检索卡片以及纸质目录表体现,已经不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了实现地质资料目录检索信息化服务的目的,2002年开展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主要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新标准完成六千多档存量地质资料的目录数据采集,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对外发布利用,使地质资料服务由传统的到馆手工检索转为面向社会的互联网检索,迈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为地质资料目录共享打好坚实基础。

该阶段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下发的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录入单机版软件为工具,采用手工方式录入地质资料目录,软件要求录入的字段包括档号、题名、编著者、形成单位、形成时间、资料类别、工作程度、经度、纬度、行政区、矿产代码、语种、主题词、内容摘要等;具备的功能包括录入编辑、资料统计和输出等。

1.2 纸质地质资料数字化,为数字化服务提供扎实基础

按照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对馆藏地质资料进行安全有效管理,高效便捷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内蒙古地质资料馆从2002年开始,经过十年的努力,于2012年全部完成馆藏存量资料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该阶段的工作以《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SZ 1999001—2000)为标准,成立专门项目组,历经十年,共计完成8 126档地质资料的图文数字化工作,其中,文字1 026 756页、图件287 620张。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的建设,为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借阅、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奠定了数据基础。

1.3 部署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提高地质资料监管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让地质资料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内蒙古地质资料馆于2010年开发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数据库,以及与地质工作项目、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及矿业权等数据库相关联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地质资料汇交、统计、检索、分类等在线管理,使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由被动接收管理转为实时有效的主动监管,资料汇交率明显提高。

该管理系统后来由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代替。但是通过这一阶段的汇交监管,汇集了内蒙古全区的地质工作项目、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及矿业权管理等数据库,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数据基础。

2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色

内蒙古自治区既遵循全国要求的标准和规范,又特别注重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在资料安全保密制度的护航下,推进资料按页涉密甄别,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与矿政管理结合,不断拓展地质资料服务范围;开发地质接收验收系统,完善收、管、用环节信息化流程,不断地探索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2.1 涉密地质资料按页甄别,为地质资料精细化服务提供基础

为了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保密、保护和提供服务利用工作,在2007年开展涉密资料清理鉴定工作,于2008年完成了三十多万件馆藏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和地质图件的涉密鉴定。

为了实现涉密地质资料(文、图、表)利用最大化,开展了涉密地质资料及图件开发利用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工作。该工作在涉密鉴定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开发的工具软件手工或者半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图文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的电子文件去密处理,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一千多张涉密图件去密化处理,同时建立了馆藏地质资料涉密资料数据库。通过该项工作,利用涉密鉴定数据,建立了涉密信息和电子文件页码对应关系,为涉密地质资料按页管理与服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2 构建管理与服务系统,提升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能力

为摆脱传统纸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2009年,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特点,依托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涉密资料数据库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在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功能部分,建立了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子系统,具备目录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涉密管理、资料查询、资料调阅、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地质借阅服务部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子系统,具备借阅接待、用户登记、资料查询、在线借阅、借阅复制申请、借阅办理、资料输出等功能。

完成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下,配置了软硬件设备设施,依托相关数据库,开通了地质资料到馆在线服务,利用电子阅览室,极大地方便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查阅利用地质资料,只需在电脑输入关键字或者选择工作区域,就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在线自动调档,在线阅读,从而减少了纸质地质资料出库、入库的繁琐手续,并有效地保护了纸质地质资料原件,减少纸质资料磨损;涉密资料做到按页管理,既有效地防止了涉密资料的泄密,又使资料利用最大化,极大的提高了地质资料利用效率[7]。

2.3 与矿政管理“一张图”集成,实现矿业权核查高效智能化

为了提高馆藏机构对矿业权核实工作时效,及时为矿政管理及矿业权价款评估提供准确的矿业权核实信息,内蒙古地质资料馆于2012年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基础上,采用“一张图”构思,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已有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开发了矿业权范围内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管理系统,系统具备基础数据管理、空间检索、空间分析、空间统计、报告生成、统计分析等功能,其中基础数据管理功能能够把基础地理数据、地质资料目录数据、矿业权数据、储量数据等按照“一张图”的思路进行集成,为空间分析和统计提供空间计算框架。矿业权核查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使用后,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来核查一宗矿权,需要调阅20多档纸质地质资料,而现在通过计算机可以直接完成矿业权核实并且自动生成核实报告,工作效率较以前提升了80%以上。

2.4 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质资料作用,掌握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钻孔基本信息、钻孔类型、分布及数量,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依据,通过对全区钻孔数据的采集、编录、建库、入库工作,共完成两千多个地质项目,七千个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数据量达1 094 GB,数据涉及区域地质、煤田地质、金属矿产、水工环等类型。建立了地质钻孔数据库及直观的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建成的钻孔数据库通过服务系统对外提供服务,实现了按照行政区域查询、关键检索、空间检索、“三图一表”浏览、统计分析等功能,为矿产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服务。

2.5 开发地质资料接收验收信息化系统,提高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效率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汇交数量大、种类多、验收时限较长的现状,传统的地质资料汇交、接收、验收管理已不能满足现状需求,2016年在已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完成了地质资料接收验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资料接收管理、资料验收管理、合格单管理、凭证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其中,资料验收管理实现了对电子文件数目、电子文件完整性、电子文件修改情况等进行自动判别和辅助验收,大大提高了地质资料接收验收工作效率和验收工作透明化。

该系统是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质资料管理流程自动化的前端部分。资料接收验收工作直接面对资料汇交人,通过系统,规范地实现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实现了新版ED-Maker格式数据顺利接收和管理;实现了原始地质资料数据接收和管理,极大提高了地质资料汇交验收效率,提高了地质资料汇交人满意度。

2.6 地质资料文件级清理,实现地质资料精细化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能力,实现案卷级向文件级精细化管理转变,2018年开展了地质资料细粒度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在研究文件级元数据的基础上,开发了地质资料细粒度元数据著录系统。该系统具有文件级目录自动提取、报告和图件文件级目录著录、文件级目录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其中,文件级目录自动提取功能实现了从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目录文件(ML)、电子文件登记表、ED-Maker汇交格式文件(XML)中自动提取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形成与案卷级关联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具备文件级目录著录功能,能够以卷为整体,以文字报告、图件为基本单位分别著录文件级目录,文字类目录字段包括:档号、题名、编著者、形成单位、形成时间、资料类别、工作程度行政区、矿产代码、语种、主题词、内容摘要等,图件类目录字段包括档号、图名、编著者、形成单位、形成时间、资料类别、工作程度、经度、纬度等。

在系统的支撑下,完成了馆藏部分细粒度地质资料信息采集著录工作,完成文字报告132 800件、地质图件596 360件,建立了细粒度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了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地质图件精细化管理服务,有力提升地质资料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化服务水平。

3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以自然资源部相关决策及标准规范为依据,面向自然资源管理需求,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依托计算机硬件与网络通信平台,以政策、法规、规范、标准、信息化标准规范以及安全体系为保障,以数据管理、配置管理、服务引擎为支撑构建了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管理服务平台和专题应用平台。

3.1 建成了全要素的自治区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

通过不断完善数据库,汇聚地质资料,完成了全部纸质地质资料数字化;补录完成所有资料目录;定密数据转换为涉密信息数据库。这些目录信息和实体电子文件有机组织在一起,形成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其中,元数据类数据库有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库、涉密信息数据库、报告类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图件类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实体电子文件数据库有地质图文数据库、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数据库、重要地质资料钻孔三图一表数据库等,数据量达18 T以上,数据涉及区域地质、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水源及矿泉水勘察、综合研究等种类;涉及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等类别;涉及文字报告、附图、附表等形式;涉及WORD文档、PDF文档、EXCEL表格、ACCESS表格、数据库、JPG图片、TIFF图片、ArcGIS图形、AutoCAD图形等格式。这些全要素的地质资料数据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服务保障。

通过文件级地质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对地质资料以“卷”为单位“粗粒度”管理,向文件级、章节级“细粒度”管理过渡,是大数据时代对地质资料精细化管理新的要求。

3.2 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业务全流程信息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为基础,在遵循统一的技术路线原则下,不断升级完善系统;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业务需求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增加子系统和功能模块,分别增加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子系统、地质资料接收验收子系统、地质资料细粒度元数据著录系统、矿业权范围内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系统、地质钻孔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为基础,形成了“一中心两平台”。

建成的“一中心两平台”以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流程为核心,形成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接收验收、数据管理、借阅服务、专题应用、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地质资料“收、管、用”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在地质资料馆内部,实现了地质资料监管、汇交、管理、调阅、统计分析全流程信息化;对外服务,实现了地质资料到馆登记、查阅、借阅、复制、输出等功能全流程自动化,有效提升地质资料服务能力[8]。

3.3 面向全社会,实现了地质资料“一站式”服务

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互联网上,提供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服务;在电子政务网内,提供地质资料专题服务;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提供地质资料业务咨询服务;以电子阅览室为载体,提供到馆服务。

在电子阅览室,借阅流程简单、快捷、高效。服务方式由原来采用纸质借阅转变为电子化“一站式”服务,在传统纸介质借阅服务模式下,借阅者需要凭介绍信到不同部门进行审批签字,才能借阅、复制、资料归还,借阅流程较为繁琐。电子阅览室实现了从借阅接待、借阅查询、在线阅览、资料复制、资料输出等流程自动化,“一站式”完成,无需借阅者前往各部门进行审批签字。

电子阅览室服务流程为:借阅携带身份证件,接待人员扫描证件入库,分配账户;借阅者登录系统,在线检索、阅览资料、定制申请、复制或数据加工,只需要四个步骤就可以完成地质资料收集并离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电子阅览室“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借阅服务效率,提升了借阅者满意度。由于涉密资料可以按页管理,如果没有涉密资质的借阅者,计算机自动屏蔽涉密部分;输出的资料,系统自动加入电子水印,具备了地质资料借阅追踪和版权保护功能。因此,从入馆、资料查询、资料输出等过程全部在线完成,做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9]。

在做好电子阅览室“一站式”到馆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利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网站、微信公众号、QQ号为社会提供在线地质资料服务;实现与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目录互连互查,扩宽了地质资料互联网服务范围。

图1 “一站式”服务流程图Fig.1 “ One stop” service flow diagram

3.4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数据库不断积累,截至2019年底,地质资料数据库累计各类地质资料近两万种,九十多万件,数据量近17 T;建成的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数据库容量约为1 094 GB,涵盖了73 167口钻井的基本信息和“三图一表”,这些数据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数据基础。

通过电子阅览室“一站式”服务,内蒙古地质资料馆平均每年接待阅者达两千多人次,提供利用资料近百万件次;在配合矿业权管理,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方面,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矿业权范围内国家出资情况核实报告达六千余件;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建设用地审批方面,出具七千多个项目建设用地压覆报告。精细化、科学、高效的地质资料服务为内蒙古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业市场建设以及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及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正是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领导重视是信息化推进的关键;自治区多年来,安排各类资金近七百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地质资料信息化的顺利开展,资金保障是前提;人才保障是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内蒙古地质资料馆先后培养了近十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在技术层面上主要有如下经验。

1) 在数据库方面,在存量纸质资料数字化的基础上,在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及监管平台支撑下,不断丰富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成果资料电子文件数据库、钻孔数据库等,最终汇聚成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

2) 在信息系统方面,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为基础,不断“搭积木”,通过升级完善、增加子系统、子模块,最终形成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接收验收、资料管理、借阅服务、专题应用、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资料管理服务平台[10-11]。

3)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以电子阅览室“一站式”服务为平台,不断拓展互联网服务、新媒体服务、智能化服务。

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在地质资料信息化过程中,重视系统功能的应用,忽视对系统维护常态化。尽管对电子阅览室借阅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上墙公示,但是对系统维护流程却没有在流程上固化,例如在系统用户新建、权限分配上存在随意性。

2) 目前,重视到馆服务系统建设,互联网服务还比较薄弱。考虑到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互联网服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限于相关的约束,互联网在线数字化服务能力还不强。

3)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还在“搬运工”的阶段,地质信息化产品定制能力还不强。尽管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在线化的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把原来库房的资料“搬”到了网上,但是在专业地质信息产品开发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5 建 议

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化将结合自身优势,紧追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继续做好如下工作。

1) 不断完善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在汇交监管平台支撑下,不断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加快制定地质资料汇交质量标准,利用全区项目信息,在资料接收验收过程中靠前工作,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数量和质量。通过多种手段,集全区各类地质资料于一体,形成以数字化地质资料为主要形成的地质资料信息保管、开发、研究及服务的集散中心。

2) 继续开展地质资料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地质资料由按“卷”管理服务到按“件”管理服务过渡,最终形成按“章节”的按需定制化服务。

3) 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质资料互联网服务平台和地质信息产品专题应用平台,建立智能化的问答式系统,开展地质资料知识服务。

猜你喜欢
资料数据库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