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CT、MRl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2020-10-19 06:07张捷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影像科天津30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曲度骨性椎管

张捷 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影像科 (天津 300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早期应用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本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研究时间具体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给予所有患者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诊断,并结合临床症状,对比分析这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表现。结果:在颈椎曲度异常、颈椎间隙狭窄中,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MRI>DR>CT,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中,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MRI>CT>DR(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在早期应用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均可以发挥临床作用,均可以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但整体来看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人们的生存环境日渐多变复杂,颈椎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不断上升。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临床检查颈椎病患者的主要手段有DR、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并应用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和比较这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和安全性,分析其临床价值,报告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为本院所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研究具体时间,其中男性患者有43例(53.75%),女性患者有37例(46.25%);年龄为25~76岁,平均(42.68±3.44)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16.25±3.58)个月;疾病类型:12例椎动脉型,16例交感型,11例颈型,20例脊髓型,16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临床表现:21例颈肩部麻木,18例恶心呕吐,12例心律失常,11例头痛昏厥,9例昏迷,9例瘫痪。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纳入本研究的病例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均表现为头、颈、肩等部位疼痛,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调查,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未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调查。②肝肾功能损伤、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等患者。

1.3 方法

DR:采用东芝电子管器件株式会社提供的数字化DR摄影机(型号:FDX4343R)进行颈椎正位、侧位及斜位45°角等不同部位的摄片检查,观察病变情况。

CT: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检测患者的颈椎,扫描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为120mA,选择矩阵512×512,层厚2~3mm,层距2~3mm。

表1. 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结果对比[n=80,(n,%)]

MRI:采用1.5T磁共振影像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检测,选择扫描序列失状位、横轴位等,设置层厚3~4mm,层距3~4mm。

在诊断期间,需要同时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时处理,保证DR、CT、MRI诊断有序进行。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在颈椎曲度异常、颈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方面的诊断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集颈椎病患者的整体数据与信息,将所有研究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结果

在颈椎曲度异常、颈椎间隙狭窄中,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MRI>DR>CT(P<0.05);在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中,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MRI>CT>DR(P<0.05),具体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3.讨论

颈椎病是一组由颈椎神经根压迫的综合征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颈椎骨质增生等引起,临床定义该病病情较为复杂,且存在反复发作的现象[3]。通常表现为韧带肥厚、骨刺形成等症状,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及早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将颈椎病的类型主要分为颈椎曲度异常、颈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4]。

目前,临床诊断颈椎病的方法主要是影像学检查,由于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需要依靠影像技术进行诊断。DR、CT、MRI作为临床最常用的三种影像技术,其中DR是诊断颈椎病的常规方法,如果DR不能确诊,则可通过CT、MRI进行进一步诊断,CT在诊断变性积气、椎间狭窄、椎间盘钙化、骨性椎管狭窄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颈部的神经根受压状况[5]。而MRI可以清晰反映颈段椎间盘的病变情况,同时显示脊椎受压、变形以及软化等多种情况,如果颈椎病患者合并神经症状颈椎间盘突出,可以将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6]。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分析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在早期颈椎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在颈椎曲度异常、颈椎间隙狭窄中,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MRI>DR>CT,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中,三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MRI>CT>DR(P<0.05)。

综上所述,DR、CT、MRI在早期颈椎病患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猜你喜欢
曲度骨性椎管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青壮年X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诊断颈椎不稳的价值分析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