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文字之美
——女儿董子彦的写作之旅

2020-10-20 03:51
作文新天地 2020年26期
关键词:董子周记童心

◎特约记者 朱 平

因为要上“星约”,终于整理了女儿这些年发表的文章。楼上储藏间里小小的箱子不知不觉堆到了顶,每次看到,想整,又没整。现在一开整,竟停不下来,整整一晚上,我被锁在回忆里,一页页翻着,一篇篇体会,小小的文字就像这些年我们的生活,也在渐渐丰盈与成熟。

也许是我常常怀着对自己学生时代深刻的记忆,初一时候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至今记忆犹新,文字印成铅字的喜悦就像夏日雨后出其不意的彩虹,闪亮得让人雀跃。女儿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篇周记写得还不错,便打印了去投稿,竟然发表了。也许就是那一次的偶然,开启了我的寻找之路。周记、小练笔、随堂作文,只要能入眼的,我都会打印投稿。虽然常常石沉大海,但偶尔的收获却是极大的鼓励。算起来,这些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作文竟也有五十多篇。用一位编辑老师的话说,“董子彦同学有优秀的写作水平和踊跃的投稿积极性”。这样看来,投稿的积极性多半归功于我。那么写作水平呢?从我作为母亲的角度看,我想更多的是源于女儿对生活逐渐加深的理解。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然而在文字的世界里,并非只是简单的叠加,写作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最初的时候,从董子彦发表的周记看,多半是日常生活的记录,小朋友的视角天真、直率,《夏夜的故事》《玻璃窗上的小蜗牛》《秋天的树叶》等以写景为多,又带着对童话世界的渴望,看着看着,我都会下意识地涌上快乐,被不设防的童心打动。日常的生活细节对我们来说也许习以为常,但正因为是用一颗天真的童心去感受,才发现了被我们忽略的光彩。这个阶段的发表,主要是树立了信心,女儿从“周记困难户”到“日记爱好者”,真的让“老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渐渐地,女儿的文章有了自己的观点。《叔叔,你扔掉的是诚信》《大自然的启示》《藏在葡萄里的爱》,都体现了她对生活的观察,并且形成一定风格的语言。从文学的角度看,她开始有了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文字千变万化的组合,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直抒胸臆、让我想象万千,写文字不是爬格子,而是写心情、写历程、写人生。”是的,写作就是用文字记录生活,再把生活写成文字,而这一过程的转换,是因为写作的灵感源于生活,并在内心升华。

进入初中,女儿的写作有了更大的变化。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妈的钢琴梦》,学琴之路的漫长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女儿却可以把它写得那么诙谐有趣。“琴妈”内心的焦灼与“拿你没办法”的无奈让我自己都哭笑不得,而作为“琴童”的女儿,在轻松活泼的字里行间却处处透着积极向上与阳光自信。班主任王秋萍老师写的评语极好,她说:“本文小作者在言辞尖锐地直击这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成长命题的同时,还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出对父母之爱的体谅,更让人动容。”

文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是文学的价值,也是文字的力量,更是作品思想蕴含的温度与深度。我想,体会文字的快乐,诗意地生活,正是我们热爱写作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董子周记童心
周记的烦恼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主题式周记活动的实施与探索
太饿的董子皓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写进梦里的周记
帮忙
山乡巨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