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体旅融合 广西马山脱贫换新颜

2020-10-20 05:31李建文黄麟惠黄慧琴
民生周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马山县马山攀岩

李建文 黄麟惠 黄慧琴

开门见山,山外有山,这是游客来到马山的第一印象。“奋进似马、坚韧如山”是马山人的精神写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也是南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这里石峰林立,山体连绵,土地生产能力弱,部分村屯还长期缺水,自古以来有“九分石头一分地”的说法,曾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对于马山人来说,家门口的悬崖峭壁曾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但马山绿色资源、文旅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黑山羊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会鼓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等闪亮的名片。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马山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战“深贫”,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体育+”、产业融合等带有马山特色的模式,盘活大石山资源,使昔日的“拦路石”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绿宝石”,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受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2016年以来,马山县73个贫困村摘帽,9.37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4%。今年5月9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马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我县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打造一批生态综合示范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点和精品线路,并持续举办月月生态体育旅游节、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攀岩精英挑战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确保脱贫成果高质量。”南宁市政协副主席、马山县委书记唐咸兴说。

体旅联姻

去马山,跑山马!成为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的共识。

这一切,源于2016年的首届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赛事举行。赛道就设在乔老河岸边和大石山脚下,赛事期间,沿岸各村寨的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搬出“马山文化三宝”—壮族会鼓、三声部民歌、扁担舞,迎接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和嘉宾游客。

“好多地方都有观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为我们加油助威,感觉越跑越有劲。”“马山的赛道很有挑战性,而且两边风景很漂亮,就像人在画中游……”中外参赛选手都对马山赞口不绝。

马山跑“山马”(山地马拉松),一“跑”走红!当年的赛事还获得了“中国山马赛最美赛道奖”,从此,声名远扬。

马山县距南宁市96公里,这里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好,有“天然氧吧”美誉。但曾经在世居于此的村民眼中,这里只是个地贫人穷的“山窝窝”。

“人家来选址时,我们还搞不懂哩。马山的山路,开车上去都难,还要跑马拉松?还要骑自行车拐来拐去地上山?后来才知道,体育比赛就是挑战越大越刺激。你看我们的自然岩壁也是,直墙一面,看着都惊险,但天然适合搞攀岩。”古零社区弄拉屯生产队长李华安说。

跑过“山马”之后,形态迥异的石山就成了马山的“镇山之宝”。马山先后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精英挑战赛、攀岩大师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和“营动中国”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大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及活动,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2700多名选手参赛。

山里的村民不光是看个热闹,赛事来了,游客多了,产业旺了,乡村活了,脱贫的路子也宽了,村民成为受益者,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随着赛事的持续举办和小镇资源的充分挖掘,攀岩小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知名度迅速传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广大游客纷至沓来,村容越来越美,村民对未来更具信心。

攀岩小镇是马山县深化实施“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马山模式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区三甲屯周边及赛事沿线的羊山、安善、乔老、里民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共脱贫799户3128人。小镇在助力脱贫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发展体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马山县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数16623人,15个重点旅游扶贫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马山人真的可以“靠山吃山”了。

石山生金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近年来,马山县统筹推进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充分利用大石山地区的生态优势,结合特色文化和自然风光,将大石山变成大景区,带动深山村民吃上“生态旅游饭”。

“我小时候,这里山上树木被砍光了,水荒粮缺。现在山林茂密、种竹子种果树,还开始发展旅游,完全是两个样……”土生土长的弄拉人苏柳艳谈起村庄发生的巨变时十分感慨。

弄拉是马山县古零镇古零社区的一个自然屯,有29户170多人,总面积3200亩,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是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示范点。20世纪60年代,弄拉人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经过不懈努力,弄拉于8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

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弄拉经济能人李荣光带头组建了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弄拉景区现已累计投入资金8500万元,其中合作社自筹资金4000万元。李荣光与村民们签订了一份协议,后来这份协议升级为合作社的章程。章程规定,弄拉景区的收益按照四六分成,投资者占40%村民占60%。村民们以山林入股,从2008年起便开始逐年领取合作社分发的补贴与分红。随着建设的完善,景区以及开始慢慢盈利,2018年、2019年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分别实现分红120万元、170万元,村民所获得的分红也水涨船高。

与弄拉一山之隔的古寨瑶族乡古朗屯则依托野生金银花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富民产业。“我们这里的金银花在野山里面,石头缝里面栽种,空气不一样,土质也不一样。现在我们这个屯,基本上出外地打工的很少,种花、管花、加工金银花,都需要人。如今,石头戴上了‘金帽,山沟里飞进了‘金凤凰。”古朗屯瑶乡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社长潘國臣说。

“古朗屯连片种植金银花面积稳定在1500多亩,依托金银花产业,古朗屯从2013年起每年举办金银花节,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许多外地,甚至外国的游客过来游玩,有效促农增收。”古寨瑶族乡党委书记覃庆华说。

据介绍,在金银花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古朗屯成功打造了马山县第一个屯级生态公园—瑶乡金银花公园,古朗屯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农耕娱乐、民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绿富美”综合示范屯。2019年,古朗屯仅金银花产业单项收入就达200万以上,41户居民的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000多元漲到现在的6800元。

弄拉屯和古朗屯只是马山县通过“石漠化治理+生态旅游+扶贫”,让深山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一个生动案例。在“弄拉模式”“古朗模式”的辐射带动下,马山县各村屯因地制宜探索脱贫路子,将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山地农业的“颜值”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个小山村正在蜕变成为美丽的“桃花源”,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深山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产业融合 

7月8日,乔利乡乔利社区的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火龙果基地,数十个来自社区和周边农村的村民正在忙碌着采摘成熟的火龙果。

“合作社将流转过来的土地,发展连片种植火龙果、沃柑、葡萄和果蔬,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现在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农户达75人,其中贫困户有45人。”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蒙有胜一边指导村民摘果,一边说。他还说:“贫困户每承包一亩火龙果地,一年就能获得2000元的收入。而一个健康勤劳的贫困户在正常情况下,至少能承包15亩,一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

“带动脱贫致富需要利用产业的造血功能,才能源源不断为贫困地区提供动能。我这边提供技术和农资、确定产量指标,对增产增收的承包户还另有奖励。”蒙有胜介绍,目前已有40多位周边村民以这种方式参与合作社的工作。这种方式权责清晰、收益可观,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干劲足。

“要发展靠得住、有后劲的扶贫产业,让群众摸得着眼前收益、看得见长远利益。”乔利乡乡长陈国栋有自己的思考。为此,乔利乡注重提升当地扶贫产业的竞争力。

位于乔利乡三乐村的华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沃柑的1500亩基地属于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红旗湖柑橘产业示范区核心区,也是东风公司马山沃柑产业扶贫基地。有东风公司帮扶推介公司的产品,优势明显,2019年度总产值2600多万元。

华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永翔介绍说,他们种植沃柑的基地年吸收贫困劳动力1.2万多人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同时,基地还吸纳周边6个村(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520万元,每年为每个村(社区)级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

在乔利乡乔利乐公司,董事长覃天新说道:“养猪作为县级‘5+2特色产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对此很有信心。我们通过发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壮大养猪产业,让村民获得真金白银的收益。”

据了解,近年来,马山县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政策措施,扶持引导全县75个贫困村各建立1~3个特色产业,通过致富带头人带动各种特色产业,助推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脱贫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编制出台了《马山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发展旱藕、金银花、黑山羊、里当鸡等种养项目,同时,建成91个“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深山村民脱贫增收。

猜你喜欢
马山县马山攀岩
藏马山滑雪记
苟征戈 罗一 马山作品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教师夫妇带儿子跨省支教
攀岩
青海湖游记
推进南宁市马山县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马山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