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坚卓》雕塑作品创作小记

2020-10-20 05:35宋蘅沅
华人时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因缘刘文典冯友兰

宋蘅沅

作者简介

201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2015年任教于大连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具象写实雕塑、新材料实验

2015年作品《鲁迅大先生》,参加辽宁省美展,获铜奖

2016年作品《东北王》,入选辽宁省重大题材项目,获最高奖

2016年参与中央党校大型雕塑项目《旗帜》

2018年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大型雕塑项目《走向胜利》

2019年作品《刚毅坚卓》,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2019年作品《刚毅坚卓》,入选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创作完成一年有余,却未曾以文字形式记录点滴。工作室的角落里,一沓素材草稿叠放,想当时,就这么沉酣其中,乐此不疲;而今,呈现于眼前的作品,也算是对那场精神寻根之旅的收获吧!

2018年,我酝酿创作的时候,恰逢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而后来作品的题目也直取了“刚毅坚卓”———四字校训。这所在历史上仅存八年的临时联合大学,缔造了抗战时期的教育奇迹。历近百年沉淀后,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抑或是一种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中传承焕新仍显得尤为重要。

起初确定选题、处理素材着实费尽心力,后来,我从西南联大诸多人物中选取了十四位,含及三代,他们不仅在教育、哲学、艺术、建筑、物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危亡之际,以高卓的人格典范感染后学,诠释了中国文人的人格风范和生命气质。做雕塑这种三维空间艺术,它与绘画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实体形象的塑造要求更高。尤其是圆雕,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只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主体的创作中。因长期从事人物雕塑的创作和研究,在塑造和表达人物内在情感方面颇有心得,所以选择了写意型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众多人物性格的细致了解和分析,抽取出最适宜表达的概括性元素,如闻一多之“刚”,刘文典之“傲”,冯友兰等人的“端稳”,青年文人的自信洒脱等。因为创作的是群像,每位人物的高度基本在70公分左右,体量较小,单纯追求写实塑造难度很大,所以在处理时,多位文人的面部和眼睛采取了虚化的表现手法,衣着也以简洁的直线为主,体现挺括感。其实在后来完成创作的时候,有学生问过我,作品究竟是写实还是写意?因为是创作小纪,所以想单独就这个问题说一说。作为艺术创作术语,“写实”常与“写意”相对,也不乏多数人将注重写意或写实作为中西方艺术的主要区别。其实从魏晋时开启的“形神之辩”就是在探讨如何写实的问题。我认为,写实不等于具象,写意也不等于不写实,形神兼备才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吧。

真正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安置人物、处理动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古代画论里有一个词叫“置陈布势”, 指的是形的位置、陈列及布陈发自形内的力量,非常适宜概括创作中对众多人物的整体布置和安排。具体实施以中为稳,动静结合:十四人分为三组,以三位联合办学校长(张、梅、蒋)及冯友兰为中心,安排左右。左侧人物(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因性格色彩对比强烈,动势鲜明;右侧则以陈(寅恪)为定点带连几位青年文人,中以情节贯穿,轻松中洋溢着年轻的生活气息。再具体说的话,左侧朱自清为始,他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在我的作品中有如开启时代的坐标,冯友兰先生与三位开创校长支撑起整个作品的最深沉的力量,陈寅恪先生所引领的年轻文人是力量的无限延伸(波浪状的高度),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未来。最后,我还是想说说作品的精神主旨。我们今天也读儒学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语便道出“儒”的崇高境界和理想人格。在中国,文人不仅是懂得传统礼仪、诗书的知识人,而是有特定人格与理想价值的人。他们充满社会责任感、肩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明世之时,继往圣绝学、教化天下;乱世之际,忧国忧民,舍生取义。这是中华民族气象中最高卓的品质,也是我想在创作中表达的精神主旨。

小纪后附冯至先生“我与十四行诗(里爾克)的因缘”中最末一句话: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艺方面常常存在着一种因缘。这因缘并不神秘,它可能是必然和偶然的巧妙遇和。

(责编  凌  云)

猜你喜欢
因缘刘文典冯友兰
我不想让你误会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金克木偷师刘文典
金岳霖帮助冯友兰转变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
从《心经》看佛教的“空”观念
跟蒋介石打架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