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0-10-20 06:08刘敏王秀强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刘敏 王秀强

摘 要: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当前新疆工业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增长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推动发展的对策建议。新疆工业稳增长的对策重点要以能源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和加强工业预警监测机制为抓手着力推进。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疆

1 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优势产业影响力稳步提升。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6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4.7%,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PVC、工业硅产能位居全国第一,电解铝全国第二,火电、风电、光伏装机位居全国前列,原油、成品油、天然气、PVC、化肥等初级重化工产品产量进入全国前十。

(2)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新动能培育取得初步成效。我区钢铁行业累计去产能1015万吨,去除产能占全区产能三分之一,比例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获得成功,上升为国务院政策在全国推广,2018年行业利润增长50%以上;连续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双边交易、铁路运费阶段性下浮等措施取得成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新设立企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全区新增中小企业1.9万家,新增就业17万人,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带动融合应用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数字经济占GDP比重22.9%,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3)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壮大,工业惠民成效日益显著。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加工组装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区工业领域吸纳就业190万人,占全区就业总人数的14.2%,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增就业15.21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成为南疆就业的中坚力量。推动建成1792个扶贫车间,带动1.9万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全区棉纺产能1273万锭,规模位居全国第五,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累计吸纳就业40万人以上,电子产品加工组装加速在南疆布局,当年吸纳就业2.5万人。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抢抓工业共识不够,“三基地一通道”优势尚未发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意见,赋予我区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战略定位。由于当前抓工业稳增长尚未在全区形成广泛共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感、紧迫感不强,“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滞后,与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工业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而我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总量规模小,仅占全国工业比重1%左右;工业结构偏重,初级产品多;代表转型升级方向的制造业发展滞后,高技术制造业占比1.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十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较低且呈连年下降趋势。总体看,新疆工业化既存在结构不优的问题,又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3)能耗环保约束趋紧,传统发展模式空间受限。2018年我区能耗 “双控”任务是以六大高耗能重化工产业增速大幅下降为前提完成的。若2019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历年常规增速5%来测算,新疆完成当年能耗“双控”指标的任务将非常艰巨。“三基地一通道”项目和作为生产加工原料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没有单列综合能耗,挤压了新疆能耗总量空间。随着环保政策不断出台,部分地区“谈煤色变”,甚至实施了“一刀切”的环境治理方式。部分项目因环境容量、能耗“双控”硬约束而难以落地。

(4)物流成本瓶颈制约,影响产品开拓疆外市场。新疆远离内地主要消费市场,同时“原”字头、原料型产品多、附加值低,过长运距、物流设施落后等诸多因素造成产品物流成本偏高。如中泰化学PVC运往上海等地市场铁路运费达525元/吨,占其售价近8%。纱线产品到达东部沿海市场平均运距4000公里左右,即使企业获得出疆运费补贴,运输成本仍较中部地区高出300元/吨。

3 推动新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快推进新疆能源产业基地建设

(1)加快高标准建设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要求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高度,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在西部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煤层气等勘探开发利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加强天然气勘查开发,建设四川、新疆等天然气生产供应区,加快推动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与新疆等地区不同煤阶煤层气等勘查开发。

(2)加快高质量建设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神华宁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的贺电上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会要求,要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落实工作,稳步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强调,优化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推进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稳步开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

(3)加快高水平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政策文件要求,加大风电光伏发电就地消纳,允许风电光发电配套,铺设输电专线,有序推进局域网直接供电,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加强电网调控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弃水问题。

(4)加快高起点建设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政策文件要求,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继续加强油气支线、终端管网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地下储气库。

3.2 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巩固工业稳增长基础

(1)高端发展硅产业。充分发挥工业硅产能全国第一的优势,加快硅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硅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多晶硅及下游高纯硅粉、硅片、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产品。

(2)延伸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着力推进电解铝就地转化,重点发展铝合金棒、铝合金杆、铝合金板、铸轧卷、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铝合金型材、石墨烯铝合金电缆等产品。大力推进钛、铜、镁等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哈密市湘晟公司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项目、正威国际集团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哈密打造全国重要的镁产业基地。

(3)绿色发展盐化工。充分发挥盐、矿产等资源优势,继续推进以氯碱工业为主体的盐化工和特色无机盐化工产业发展。推动中泰化学、天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盐化工绿色化生产水平,打造全国最大氯碱化工产业基地。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支持库尔勒、奎独、乌昌等区域,依托企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型工程塑料、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纤维、纳米管材等产品。

3.3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进一步做优天山北坡产业带。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先推动天山北坡产业带率先发展,重点布局发展石油化工下游、新型煤化工、电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下游、轻纺、现代中药民族药和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2)推动南疆五地州加快发展。以吸纳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支持纺织服装、果品精深加工、专用机械加工组装、民族医药等产业。

(3)发挥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示范作用。利用好“先行先试”的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比较优势,加快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努力将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窗口、我区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沿边开发开放的示范区。

3.4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

(1)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机制。自治区及各地州(市)应加强调度分析,建立月调度、季会商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协调解决要素保障、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统计、工信等主管部门应强化对当地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引导和预警力度,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及行业协会,每月对工业经济相关匹配指标、关联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周边省区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异动和波动,形成有针对性的高质量专题分析报告,发展预测预警信息,精准调度工业经济运行,帮助企业化解经营风险。

(2)建立重点企业生产调度监测管理系统,将重点企业纳入数据直报管理,及时掌握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全疆工业经济运行发展情况,按月通报停产企业,扶持困难企业。

(3)加强调度分析结果运用,对各地州市开出“点穴”式问题清单并抄送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主要运行指标降幅较大的地区进行约谈。

参考文献:

[1]李雪华.“新常態”下新疆制造业发展思路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12):13-14.

[2]高志刚.开启“循环发展”新征程 谱写“绿色新疆”新篇章[J].新疆财经,2018(01):11-15.

[3]马睿,李维娜.新疆工业发展短板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17(05):55-62.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传统产业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浅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