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0-10-20 06:07李国龙
山东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大学生

李国龙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以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202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为874万,创历史新高。加之受疫情影响,给高校毕业生就职就业带来了不小阻力,部分尚未落实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更是焦虑不断。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有序、顺利、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有利于毕业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更直接关系到高校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1999开始,高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自此进入新纪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2005年为338万,2010年为631万,2015年为749万,今年为874万。今年与20年前相比,毕业生总量增长了近760万,年均同比增长38万。一组组剧增数据的背后,反应的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就业矛盾愈显突出,就业形式愈发严峻。

二、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据走访了解,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顺其自然等待领取毕业证后在再考虑找工作。在校期间没有抓住机会多去实习、实践,没有主动去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跟随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不能对自身能力及求职择业方向进行客观、准确评估,职业规划流于形式,这部分毕业生毕业之际大多感到压力巨大。究其根源,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做的不到位、不全面。缺乏自主意识,跟风、随大流,从而错失许多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二)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其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喜欢封闭在自己的“理想国”当中,对自己定位过高。面临择业就业时,非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央企不去,非一线城市不去,非办公室岗位不去。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不感兴趣;还有部分毕业生择业过于武断,求职中自我设置单一目标,追求“专业绝对对口”,从而错失不少就业时机。其二,所学专业知识不扎实,自身综合素质不强。部分大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不强,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些大学生因所学专业社会招聘岗位较少,而产生求职自卑心理,不能主动择业就业。

(三)思想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大多学生受到家长和亲朋好友的影响,过度追求工作稳定,走进了择业就业误区。将求职范围地域化,外地的工作单位基本不考虑,即使是和学生自身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岗位。部分学生及家长择业就业时没有长远眼光,不愿意主动去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就业,不愿意去条件较艰苦的基层或偏远地区就业,对中小型企业的招聘简章也是不屑一顾。去偏远地区及中小企业就业的学生占比较低。

三、学校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与市场需求契合。 自本世纪初高校扩招之后,一些高校在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逐渐显现,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长,加之部分高校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招收不足,在教育培养方案方面和社会人才需要不能很好匹配,在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速度明显滞后于社会高层次人才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毕业生找到心仪对口的工作带来了障碍。

(二)择业就业指导不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还表现在部分高校对学生择业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指导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其一,部分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有待丰富,学生创业教育内容有待增加。通过随机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对“大学生西部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政策内容了解较少,部分学校二级学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法律指导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配备不达标,专业化程度低。部分学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数量上不足,少数学校甚至严重缺乏,再者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内部的转岗教师,他们缺少校外工作经验,不能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对他们的就业指导认可度不高。

四、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困境

(一)就业机制不健全,就业市场有待完善。在国家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毕业生择业就业由传统计划分配模式转化为双向选择、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模式[1]。但是从现阶段人才市场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来看,对用人单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较为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高素质人才的热情。还有,国家对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进行的充分放宽,基层单位基本可以自行决定毕业生的去留,然而,完善的就业市场及健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不能有针对性的对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进行规范和引导。

(二)用人单位招聘存在趨利化与盲目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之际,其一,片面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长远眼光缺乏,忽略了人才储备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很少接纳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其二,盲目否定非名校毕业生,过于重视名校出身和高学历背景。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设置高门槛或委婉拒绝,人才考察意识淡薄,无形当中增加了地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难度,对部分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其三,存在性别方面的偏见。有些单位招聘新人不顾工作实际,刻意限制招聘岗位性别,尤其对女性的歧视较普遍,选人用人标准不严谨、不合理、不科学,大大增加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五、化解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要增强自身专业素质,重视职业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首先,进入大学后,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自身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锻炼与发挥,为职业规划打下基础,更要重视思政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与发展看问题的眼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从容理性的择业就业观。同时,还要抓住机会走出校园实习实践。第二,大学生择业前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客观、科学评估自己,确定就职基本方向,不盲从,不迷信传统观念。要认清严峻就业形势,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争取精准做好职业定位和择业预判。第三,大学生求职中应尽早全面的了解多领域就业信息,遇到择业瓶颈时,更要沉着、冷静思考,用阳光心态排除求职路上的屏障。择业不能只局限自己对口专业上,还要考虑相关专业就业,或结合自身兴趣跨专业就业。第四,要有危机意识,摒弃“铁饭碗”就业心态。要看到知识飞速更替、科技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人事制度逐步改革的今天,不努力就失业成为现实。因此,大学生要有多次择业就业的思想准备,要敢于进入新兴行业就业,稳扎稳打,用自信和汗水闯未来。

(二)高校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择业就业指导。

高校应从实际出发,人才培养方案要与社会发挥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相契合。其一,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动态调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学生专业发展趋势,应根据就业风向标,展开专业结构调整及专业课程安排,系统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其二,分专业把控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比如针对社会紧缺专业要大力培养学生,学生质量和数量都要兼顾,对于实用性不强或设置不合理的专业,高校应适度削减招生规模或是果断停止招生。其三 ,打造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严把教师入口关,根据学生数量足额配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定期开站就业指导教师培训,鼓励参加国家级职业指导师考试,选拔教师到更高层次院校甚至国外学习深造,提升教师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三)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创造就业条件。进一步健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市场。对萝卜招聘、暗箱操作等就业问题的整治,应是是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的重点工作。这样才能营造风清气的就业市场环境,促进人才供需的平衡。首先,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在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构建三级响应机制,学校积极推荐,学生主动就业,构建起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2]。政府应严格规范各类高校招聘会中的秩序,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择业就业权益。第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及社保制度改革,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税收、贷款方面的政策。第三,用人单位应该立足长远,主动构建或完善人才储备机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按岗设职,不片面追求名校背景、高学历和工作经验,摒弃性别歧视,制定完善公开、透明、公正的人事制度,助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赵茹慧.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372-373.

[2]姜林,陈德凤,易玉梅.一般经贸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生态建设探析 [J].中国市场,2019,(21):172-173.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