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研究

2020-10-20 06:07梁淑辉
山东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梁淑辉

摘 要: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侧重于应用文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讲授,忽视了思政育人的功能。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发挥思政育人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当前,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纯实践应用型写作综合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汉语的能力和运用应用文体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写作实践,将对应用文文体的结构特点产生理性认识,从而增强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源,中国古代优秀的应用文无不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意识,这些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源对于研究并提炼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所蕴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偏重于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方面的讲授,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育人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在当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是非常必要和急迫的。

一、 结合课程思政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进行全新定位

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定位,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写作人才。针对这个定位,在课程教学与实践中侧重于应用文写作理论和技巧的讲授与实践锻炼,课程教学中对于优秀应用文范文的分析也侧重于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方面,而这些优秀应用文范文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人生及价值追求等等这些核心的育人元素却被忽略了。[3]

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结合课程思政对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全新定位,即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在大量的古代经典应用文中,如先秦李斯《谏逐客书》、汉魏诸葛亮《出师表》、唐苏轼《教战守策》、清林则徐《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等等,这些古代经典应用文中饱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经典应用文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另外,将人生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许多优秀的应用文中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产生的一些优秀应用文更是如此,如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孙中山在其公文名篇《北上宣言》中宣称:“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一代代伟人在国家动乱、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时的民族担当意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课程思政教育,毫无疑问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二、 在《应用文写作》教材建设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当前高校使用的一些应用文写作教材,甚至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过于侧重于应用文写作与训练,对常用的文体结构与写作方法以及应用文知识介绍的很详细,但是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很少涉及,也很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文写作教学中。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一技之长和生存的技能,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为此,将课程思政融入《應用文写作》教材建设中,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或者在进行公文写作训练时强化思政育人的功能。

将课程思政融入《应用文写作》教材建设,首选在应用文文本的选择上要对古代优秀的应用文资源进行挖掘,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当前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范文作为教学文本。其次,应用文范文的选取与安排上应体现应用文发展历史的传承性,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应用文文体的分析、归纳和练习,从而了解当代应用文对古代应用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当前公文中的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分类方法,其实是在对古代应用文的总结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应用文撰写时文体的选择、体例的安排、内容的结构等等无不体现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最后,要通过整理古代优秀的应用文理论著作,作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辅助教材,如重新整理编辑《文选》、《文心雕龙》、《公牍学史》等古代优秀的应用文写作理论著作,探究古代应用文“修身齐家”“经世治国”、“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应用文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的借鉴意义,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成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研究的资源库。在整理这些古代优秀应用文理论著作时,一定要符合当前应用文教学实际,要注重对应用文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应用文发展规律的揭示,注重对古代应用文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挖掘。

三、强化《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意识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教学重视技巧性讲授和写作技巧性训练,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应用文写作规范性的教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要改变当前应用文教学重写作技巧传授的现状,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真正含义。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应用之义。其次,教师要明确“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另外,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下功夫思变,不管是教案的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应用文写作实习实践,甚至是课后的作业,都要把“育人”贯穿其中。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应用文的工具性,要突出应用文的情感性、思辨性,通过应用文教学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比如,通过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以主题“我的人生理想”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点评时,对学生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及时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应用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应用文名篇分析教学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前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

在当前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趋势下,我们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融入到应用文名篇分析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体现了我们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作为适应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不仅仅需要懂技术、有能力,而且更需要具备有家国意识、责任担当的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需要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在范文的安排上都要有精心的准备和设计。第一,在课堂讲授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重视分析应用文范文所体现的价值观,通过阅读应用文名篇,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增强应用文写作的能力。[4]用优秀的文章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中收到熏陶。第二,教学案例要重点选择能够反映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普世价值观的代表性应用文名篇。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选取的一些范文,应该具备思想性。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理论宣讲,可以围绕写作文本挖掘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纵横捭闔的佳作、爱国爱家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知识的同时,强化“文化育人”效果。

五、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进行课程思政育人

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进行课程思政,对于课程思政育人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是绝佳的公文写作与练习的素材,这些社会热点包含着明确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将写作技巧与思政教学相融合,以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应用文写作文体,选择一些与国家政策、社会公德、行为准则等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如在讲授“通报”这一文体时,我们可以选取社会热点话题“虐猫事件”[5]来作为课堂案例进行分析。虐猫事件体现了当事人动物保护意识差、社会公德缺失等价值观问题。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对“虐猫事件”当事人的行为进行“通报”时,也可以用这个案例对学生进行动物保护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这就在指导学生进行公文写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素养的培养。

将社会热点与公文写作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是一种非常切实可行且效果突出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的社会热点案例选取得当,那么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将会很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

六、 在写作课程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

《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在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可行且必要的。

由于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高校在设置《应用文写作》课程时会安排实践课程,即在教师或者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通过安排学生到某企业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安排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者校园活动撰写消息或者新闻评论,等等。这些实践课程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并占用一定的学分,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一部分。另外,学生整个实践过程要在企业或者单位跟班实习实践,写作的过程也要在老师或者指导师傅指导下完成实践作业,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在写作课程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加强写作实践指导老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作为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老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素养,没有优良的师德师风,那么在学生的写作训练指导中就无法发挥身先示范的作用,就无法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就无法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二,通过学生在写作实习实践过程中,接触到的先进人物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融入点,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培育。写作实践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对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安排也应该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把社会中的典型和先进的人物,企业发展改革取得的成就,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素材。学生通过围绕写作主题对这些写作素材的调研,能够充分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强大,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以写作实习实践中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进行写作实习实践时,在自己身边遇到的忘我奉献的典型,这些典型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观、价值观的最好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校教育要面临并回答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育人过程。这既是高校素质教学的途径,也是高校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周来光.浅谈如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J]应用写作,2011年(11):36-37.

[4]莫恒全.应用文写作[M]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5]人民网.关注虐猫事件[EB/OL].http://env.people.com.cn/GB/8220/59924/index.html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课程思政”课题“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XJSZ03)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写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