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2020-10-20 06:10陈杜昊
时代人物 2020年1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立德树人价值观

陈杜昊

关键词: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新时代;价值观

2020年9月1日《求是》刊载了习近平署名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中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思政课是落实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各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其也应该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继续深化内涵、拓展价值。

工匠精神的本质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则成为对于工匠精神的最直接认识。在《辞海·工部》中“工”与“匠”是指“凡执艺事能成器物以利用者”,即能够制作有用产品的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工匠逐步成为“创造产品”的劳动者。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气质,则体现劳动者对其劳动的认识,即对劳动的对象、劳动关系和劳动目的的认识。

工匠精神是人对物“好”的创造。精益求精,是在好的基础上追求更好。工匠精神就是要生产更好的产品,这个“好”应该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产品功能增加、成本的降低,也可以是保有产品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对审美价值的提升等。由此可见,这种“好”的创造是基于一种社会需要的、产品质与量的提升。在创造的过程中,人对思维中产品的样式在现实中进行实践的“还原”,这种实践往往并非一次就能如愿成功,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重复。因此并不能用每一次实践的“好与坏”来衡量与评价,精益求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趋于更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向目标的动力则只能是创新,精益求精离不开创新。

工匠精神是人与人“善”的交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产与生活都具有社会性。工匠作为生产产品劳动者,也是社会分工中的工人,其专业技术的学习、生产劳动中的协作、劳动产品的交换都离不开与其他人的交往。而工匠精神就是在人的交往中“善”的体现。这种善体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生产与生活的道德规范,保障工匠这类职业作为劳动者、生产者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稳定性。“善”的标准则是根据对具体社会存在的生产与生活的稳定性而言。因此有利于提升社会生产与生活稳定性的交往关系,就是工匠精神中“善”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人对自身“敬”的统一。人为何劳动,工作的意义何在,人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是劳动者从劳动生产角度向劳动目的、自身意义的发问,工匠精神则体现了劳动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生产“好”的产品、建立“善”的交往,不是在表述劳动意义,而是为了实现劳动和人自身的意义。劳动过程中的持之以恒也不是为了坚持本身而坚持,而是奔向意义的“长跑”。尽管人对人自身意义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但“敬”就体现在劳动者对劳动意义与人自身意义认识上的统一,即从人自身意义的角度来认识劳动意义。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劳动者应秉持的精神素养,体现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具体落实,其具体表现为以美好为目的产品创造、以和谐为目的的人际交往以及以发展为目的的自我实现。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以美好为目的的创造。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造也是要创造更好的产品。但这个“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美好,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物质保证。新时代工匠精神在经济层面上,直观地体现为劳动者自觉生产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力争让产品在供给上由量的“富裕”通向质的“强健”的追求;在政治层面上,体现为劳动者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劳动者自觉生产的产品要彰显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到推进作用;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劳动者自觉生产不以制造分裂、对立、歧视为功能的产品,将社会的“德”凝于产品之中;在生态层面上,表现在劳动者自觉生产的产品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共生所需要的,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

工匠精神是以和谐为目的的交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善”的交往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关系。这种“善”体现在生产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师徒之间的平等相处和性别之间的机会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竞争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斗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起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生产部门内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这种人与人的竞争,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标准来判断,应该是以生产更好的产品而进行的良性竞争,而非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受到新技术、新工具、新制度等影响,现代生产部门中的师徒关系以及不同以往。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师傅在理论知识上的信息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且更容易受到质疑,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加速也使得师徒关系稳定性的主导权发生改变,一种以支配劳动来维系的师徒关系已经不符合现代生产部门的需要。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现代师徒关系应该是一种权利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协作的劳动生产关系。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劳动中由性别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境遇,存在历史局限性。历史中对女性劳动的歧视,主要表现为生产部门对女性的排斥。劳动中的性别平等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中的体现,是劳动主体可以对劳动机会的自由选择,不以性别作为优秀劳动者的判定的标准。

工匠精神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劳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劳动意义是面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里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具体的人,是具有精神主体的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对象的人。自由全面发展,则是人成为自由的人、全面的人和发展的人。这个人既是把握了客观规律、能与共同体共生、实现了自由个性的人,也是人格统整、生命丰盈、全面发展的人,還是生成的、超越的、无限的人。而通向这一意义目标的过程,则是人的劳动实践。这种实践实现了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生命本质,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需求,并克服了人的生命异化,是“人之为人”的保障。新时代工匠精神就是要引领劳动者的劳动以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此来让劳动者认识自身的意义和劳动的意义。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对生产产品的生产要求也不同,生产的产品必然是以社会需要为尺度的,因此不同时代“好”的标准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不同,对生产交往中的道德准则也不同,因此“善”的标准也会不同。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新时代工匠精神指引着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以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和工作为现实导向,体现为一种积极的择业态度和进取的工作态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依然是自主就业,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自谋职业也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就业,对财富与名声的追逐都应是以实现劳动与人的意义为目的的,而非以名利为目的来进行衡量劳动与人。高校工匠精神所培育的大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大国工匠”,也应该是各行各业中怀揣梦想、勤恳务实的普通劳动者,后者是前者的来源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就应该是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梦想的实现也应该是对自身需要满足和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统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出场,就是要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走上这样一条成才的路——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在每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态度去工作,进而在爱岗敬业的实践中实现梦想。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

新时代工匠精神实现了高校意识形态在价值观上的统一。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应只停留在劳动和职业的态度层面,劳动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时的必然追问,是无法回避、需要解决的意识形态问题。一方面,能力培养需要和价值观教育相统一。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大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提升需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方法,而方法背后往往存在一个与其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此时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一旦“缺位”,就给了其他价值观“补位”的机会,就会在专业课教育中失去大学生的思想“高地”。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教育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一,两者间要相互呼应,而非相互矛盾。高校工匠精神所培育的价值观,应该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体现出一种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而工匠精神的内容表述上,既要深入到对劳动和人的意义,而且这些教育内容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保持思想上的一致和内容上的统一,以免造成教育对象的认识混乱。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出场,就解决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以及工匠精神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问题,是高校意识形态在价值观上的统一。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的问题,以此引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队伍。高校对于人才的教育,已经普遍重视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并积极创新培养路径,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解答之一。但“为谁培养人”这一事关“建设者和接班人”性质的关键问题,也不应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之外,而应该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出场,就是要确保培养过程中的质量和性质相统一,确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技术上和政治上都是合格的。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一词越发频繁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里,更多时候是与商品功能完善、质量上乘相关联的一种商业宣传的形式出现,成为了文化符号。但工匠精神的意义不能屈居于生产好商品背后的精神动力,它必须有丰富的内涵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面向未来的发展。正如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序言中的发问,“我们应该如何区分黑客与工匠呢?”创新精神显然无力代替工匠精神来进行判断和回答,更无法承载中国经济发展对工匠精神培育提出的历史使命。当以新时代为历史方位向着目标出发时,工匠精神也必然要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价值。时代在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社会发展也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工匠精神作为劳动者实现对物的创造、对人的交往和对自身的实现的精神指引,亦会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求是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2020.9.6.

[2]張懿,夏文斌.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45-52.

[3]亚力克·福奇.陈劲译.工匠精神[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立德树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