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男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

2020-10-20 06:07徐梦洁王云霞沈鑫洋何金娥李尔雅李燕
山东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认同

徐梦洁 王云霞 沈鑫洋 何金娥 李尔雅 李燕

摘 要:本研究在浙江省选择15所普通高等院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本科生以及部分学校的研究生作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度和认同度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了个人背景因素对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的影响。结论如下:(1)普通高等院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度和认同度普遍较高。(2)就读年级、家庭结构、对父亲亲职责任的整体看法、与父亲的周互动时间、自述父母婚姻状况美满度对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有影响。

关键词:父职角色;普通高等院校;知觉;认同

一、 问题提出

传统的经济支持者的单一角色模式己不再符合及满足社会各群体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位与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父职角色的研究上。其中,初为人父的群体——“幼儿父亲”备受瞩目。其中,李萌以即将成为父亲的男性及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角色实践、角色期待、角色担当和角色领悟四个方面对幼儿父亲角色展开探讨。冯璇坤,刘春雷,杨雪围绕幼儿父亲角色意识类型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展开研究。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将焦点集中在初为父亲的群体,也有少部分研究将研究对象指向父亲、母亲和幼儿,探讨他们对于父职角色的认知及对父职参与的影响等。但是对于即将成为父亲的男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相对空白,而大学阶段又处于个体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同时作为祖国未来的“掌舵人”,大学生群体对于父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几年家庭教育中,新一代父亲的父职参与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对于大学生的父职角色和知觉展开研究。

过往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父亲角色扮演类型;父职参与状况分析;父职参与对于子女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

很多研究都将父亲角色的扮演类型进行分类,一部分研究将父职角色分为工具性角色、情感性角色和教育性角色。其中在针对半流动家庭的研究中,研究者将父亲角色具体分为养家糊口型工具性角色、学习辅导型教育性角色以及电话互动型情感性角色。

父职参与状况不佳主要体现在参与度和参与内容上。参与度不佳体现在参与度与母职相比明显不足。从台湾地区21世纪初的“户口及住宅普查”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在照顾儿童方面,妻子仍然是主要负责者(91.3%),丈夫担任主要照顾者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也针对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等具体方面对父亲的角色参与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所调查范围内,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参与相比,甚显不足。另外,从家庭教育的承担角度来说,仅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家庭当中,父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在参与内容上,母亲主要承担照顾和教养职责,父亲主要承担经济与陪伴孩子游戏职责。在基于对特殊家庭——半流动家庭父母亲职角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半流动家庭中,从工具性角色角度来说,父亲以养家糊口为自己主要的职责,照料子女次之;从教育性角色来看,父亲以辅导子女学业为主要职责而照料子女次之;从情感性角色来看,父亲与子女互动的主要方式是电话交流,辅之以见面团聚。农村父亲的相关研究将农村父亲所承担的责任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物质上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在精神上对孩子的学业给予督促和指导,并给家庭成员带来安全感。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半流动家庭中的父亲都能够积极地胜任“养家糊口”的工具性角色。

大量研究表明父职参与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肢体协调、智力、道德行为、性别角色、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等方面。因此,提高父亲的教育角色是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界首当其冲的任务。

从过往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研究者通过对父职缺失的消极影响以及父职参与的积极影响两个角度呼唤多样化父职角色的回归,部分研究提出提高父职参与度的建议。也有部分学者将目光集中在影响父职参与的各方面因素上,试图控制内在和外在因素解决问题。但是中国大陆地区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现状以及个人特征因素对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的影响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因此,本研究以普通高等院校男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普通高等院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现实状况以及个人特征的影响是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新颖性的。

通过文献探讨,本研究基于已有的文献提出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男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状况如何?

2. 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男生个人特征因素对其父职角色的知觉与认同的影响如何?

二、 研究对象與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的男生。本研究选取了涵盖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大学生,以此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

同时,考虑到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在各地区的分布不均匀的情况,选择杭州4所,宁波2所,其它地级市各1所,共15所高校。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衢州学院、丽水学院、台州学院以及浙江海洋大学。在这15所高校当中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大一到大四男生各50人,同时,在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中追加抽取研究生研一到研二各50人,共计3300人作为被试。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09份,问卷有效率为85.1%。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参考了黄慧森、王以仁发表在家庭教育与谘商学刊当中的《高职男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之研究》里的问卷调查表,并结合本次研究的重点进行修订。本次问卷总共分为两部分:问卷调查表1和2。其中,问卷调查表1又被分为两部分:父职角色知觉调查和父职角色认同调查,从精神支持、经济支持、环境支持、言传身教以及学业生活技能指导几个方面调查被试的父职角色知觉度以及父职角色认同度。在问卷1中,分别赋予“非常重要”、“重要”、“没有意见”、“不重要”及“非常不重要”5分、4分、3分、2分及1分,从而,父职角色知觉度满分50分,父职角色认同度满分50分。问卷调查表2主要调查的是研究对象的个人背景信息,包括学校类型、父亲年龄、父亲受教育程度、每周和父亲的互动时长、所就读年级、家庭结构、对父亲亲职责任的整体看法、自述父母婚姻状况美满度、是否为独生子女九个方面。

(二) 部分个人背景因素对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有影响

从研究结果来看,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男生所就读的年级、家庭结构、对父亲亲职责任的整体看法、自述父母婚姻状况美满度对他们的父职角色知觉有影响;与父亲的互动时长、家庭结构、对父亲亲职责任的整体看法、自述父母婚姻状况美满度对他们的父职角色认同有影响。

1. 每周与父亲的互动时长对院校男生的父职角色认同有影响

数据结果显示,与父亲互动时长较短或较长的男生父职角色认同度较高。父子互动可以分为言语上的互动和肢体上的互动。言语上的互动也就是父子沟通,安伯欣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沟通状况对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状态和自尊发展有积极影响。也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亲爱抚和拥抱等肢体互动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善解人意的性格,更愿意表达爱,在人际关系上更趋于稳定和健康。另外,当父子相处时间的长短及质量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就会形成安全依恋,这有助于形成自我估价,有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促使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自我接受,自我宽容,对待目标坚定而积极,愿意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因此,积极的父子互动,对于孩子心理建设以及各方面素养的提升都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父职角色认同。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与父亲互动不太频繁的男生也表现出较高的父职角色认同。这与王丛桂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儿子可能因为父亲的父职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期望相去甚远而拒绝认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讯息的方式更加多元,父亲的行为模式不再是儿子模仿的唯一脚本。缺乏与父亲的有效互动可能更加激励他们在塑造自身父职角色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朝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因而表现出更高的父职角色认同度。

2. 所就读年级对高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有影响

数据结果显示,大四与大二的父职角色知觉度差异显著,大四男生父职角色知觉度低于大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婚姻和担任父亲是他们将要面对的重要人生问题。大四男生与大二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度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大学不同阶段的生活内容的差异有关。大二男生渡过了大一的适应期,生活和学习相对平稳而安逸。而大四男生正面临着毕业后去向等各种抉择,承受着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各方面压力。面临突然“长大”很有可能打破他们心理结构的原有平衡,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他们表现出与大二男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3. 家庭结构对高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有影响

数据结果显示,相对于非核心家庭,核心家庭的男大学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度更高。大体上可以将非核心家庭分为两类,第一种非核心家庭是相对于核心家庭,家庭成员更丰富,家庭关系更复杂的家庭。另一种是家庭成员缺失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家庭。

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复杂,这是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家庭人口越是密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互动就越发复杂。当家庭关系不再局限于孩子、父亲、母亲之间的三角互动,而是家庭系统内所有成员的交叉互动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因为其他家庭成员的加入而被“稀释”。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祖父母的出现弱化了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老人对孩子的隔代抚养,很大程度上将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架空,减少了父亲与子女进行有效互动和对其进行教育的机会,致使父亲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家长。阎婧在2009年的研究中发现,家庭成员越多,家庭关系越是复杂的家庭当中,父亲的教养职能越难发挥。这是由于不同代际之间的长辈的教育观难以统一,家庭成员众多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爸爸管教,爷爷护跑,奶奶求饶”的“隔代教养”问题。因此父亲很难树立良好的父职形象,导致儿子成年后没有参照对象。因此,成长于第一种非核心家庭的男大学生的父职角色知觉度和认同度低于核心家庭。

有学者指出家庭结构实质上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对家庭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完善的家庭结构,如果家庭结构有缺陷,那么家庭功能必然不能有效发挥。例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单亲家庭中,一方面,家庭的经济来源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子女在单亲家庭中缺乏与父母某一方的频繁互动以及情感上的交流。而核心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付出的爱。因此,成长于第二种非核心家庭的男大学生较核心家庭更难树立良好的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

综上所述,无论是家庭关系复杂,家庭成员过于丰富的非核心家庭还是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成员离异的非核心家庭对于男孩子知觉与认同父亲角色都有负面影响。

4. 对于父亲亲职责任的整体看法对其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有影响

数据结果显示,对于父亲亲职责任看法为肯定或有点失望的男生相比于看法为一般的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度更高。

多项研究认为,父亲所表现出来的父职实况是儿子建构其自身父职角色的首选典范。若男生对于他们的父亲亲职责任持肯定態度,首先,说明他们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足够关心照顾,父亲参与教育和陪伴的时间较长。这有助于充分满足孩子情感性依附的需要,他们更可能产生积极的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其次,个体往往在观察、替代强化中获得自身行为的认同,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模仿和学习父亲处理亲子关系的行为模式。父亲正向的照料使儿子能够轻易找到自我认同的模仿典范。

不少研究显示,当父亲表现出负面示范时,对其儿子塑造自身父职角色产生两极化影响。或因欠缺良好的父职学习典范,而产生知觉与认同上的困扰,较难建构出积极而明确的父职角色;或因受到负向的父职表现刺激,而自许要学习心目中期待的父职角色。因此,对于父亲亲职责任看法为有点失望的男生很有可能在父亲负面亲职表现的刺激下,反而想要在自己作为父亲的时候,扭转家庭局面,从而具有更高的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

5. 自述父母婚姻状况美满度对高校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有影响

数据结果显示,自述父母婚姻狀况美满的男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度更高。这与刘金花、张静、张凤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自述父母关系良好的子女相比于自述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表现在他们更加自信、乐观、积极;个性发展较为稳定;自我意识也较强。

父母婚姻状况的美满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程度高的父母往往能进行很好的沟通,能用双方都较满意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子女,从而使子女产生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在这样的家庭生长的孩子,他们往往较热情,乐于助人,拥有良好的身心适应和发展。反之,婚姻不美满的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冲突会给子女带来创伤性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机能恶化,更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因此,父母婚姻状况越是美满的男生的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度越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人经由观察、认同、模仿等学习方式吸收经验,建立个人持久而稳定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即父母婚姻的美满度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及发展,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作为男性,容易模仿或者照搬其父亲的行为模式,从而产生与自己父亲相似的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相反,倘若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则他们的儿子亦可能形成不正确的父职角色观,习得不恰当的异性相处行为。因此,自述父母婚姻状况美满的男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度更高。

五、 实践建议

(一) 给父亲的建议

虽然浙江省院校男生群体的父职角色知觉和认同度较高,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父亲角色成长仍然任重道远。提高父职参与意愿和提高父职参与能力是实现父亲角色担当的两大突破口。首先,当代父亲群体应该在观念上意识到自身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具有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子女身心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增加与孩子互动的频率,提升互动质量。其次,在父职参与意愿的统领下,主动提高自身的父职角色实践能力,通过互联网、家庭教育相关的书刊杂志、相关父职教育课程等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学习有效的教育手段。并且,广大父亲群体应该积极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教育模式。

(二) 给社会及相关组织的建议

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加重视母亲的教养,在观念上,很多父亲就已经被排斥在教养子女的行列之外,从而导致父亲们潜意识中就存有“养孩子就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根本不擅长教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越发不愿参与子女教养,从而导致父子互动机会较少,甚至婚姻状况不良等情况。

第一,重视对父亲角色方面的塑造,转变大众固有的思维观念。通过舆论和制度软硬两方面施加影响。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开设专门的父职教育课程,以此改善父亲群体的教育观念和儿童观念,提升父亲参与的能力和兴趣,化被动参与为主动积极参与。第二,可以利用新兴传媒来扩展父亲参与子女各方面教育的渠道,比如校园网站,微信推送,手机应用程序等等。第三,各类各级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父子活动,特别是需要施展男性生理特长和职业特性的游戏和活动,促进父亲参与子女的校园生活。第四,通过制度来加强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程度。在政策制定和落实层面,部分发达国家已设有“父亲陪产假”和“父亲育儿假”。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台了男性陪产假政策,但是能够真正落实的却少之又少,父亲育儿假的保障机制更是空白。男性陪产假的落实以及父亲育儿假的制定能够极大鼓励父亲参与母亲分娩阶段、新生儿初育阶段的照料和教育工作,同时也为父亲的参与子女教育创设了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萌.幼儿父亲角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冯璇坤,刘春雷,杨雪.幼儿父亲角色意识类型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1):43-45.

[3]宋博凤.台湾地区父职角色研究之面貌[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5(03A):10-11.

[4]王孟怡,邱小菊,朱莉琪.4~6岁幼儿的问题行为与父子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05):349-354.

[5]阎婧.幼儿父亲角色知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范辰辉.半流动家庭父母亲职角色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7]任树霖,石学云.父亲角色在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02-105.

[8]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究,2006(11):13-18.

[9]张琼,郑倚天.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J].青年探索,2017(06):62-70.

[10]陈小萍.父亲缺失下留守儿童的学绩、情感体验及其农村父职角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02):97-101.

[11]钟阿敏.家庭教育中的父职参与状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2]徐安琪,张亮.父职参与对孩子的效用:一个生态系统论的视角[J].青年研究,2008,000(009):1-6.

[13]钱彩萍.罗教讲:寻找一种父教认同[J].商情·鄂商(生活读本),2011(第6期).

[14]黄慧森,王以仁.高职男生父职角色知觉与认同之研究[J].家庭教育与谘商学刊,2015(第18期):1-33.

[15]刘海娇,田录梅,王姝琼,et al.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06):125-130.

[16]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17]王丛桂.促进参与父职因素的探讨[J].应用心理研究,2000,(6):131-171.

[18]李改, 方平.大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7(03):62-66+76.

[19]高健,方玲,刘溪,et al.父子关系类型与大学生友好相处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229-230.

[20]父子关系好,儿子抗压强[J].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2010(12):16-18.

[21]王军锋. 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2(3):121-124.

[22]陈岚.《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7):8-12.

[23]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5-9.

[24]张静,石淑华,朝美荣,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25]张凤,姚凯南,杨玉凤.3~7岁儿童气质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2,16(2):110-111.

[26]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J].心理科学,1997(02):136-141+192.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浙江 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认同
试论现代中国文学认同的价值取向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