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中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

2020-10-20 06:26高阳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9期
关键词:贫困社会工作

高阳

摘要:社会工作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为了实现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目标的活动,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社会工作逐渐演变的更加具有科学性,并趋于制度化和专业化,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职业活动。而且社会工作伦理以及实践方法为反贫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中国反贫困的宏大社会公益行动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与深思,与反贫困高度耦合。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政策;社会工作

一、相关概念

(一)贫困定义

贫困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贫困的理解方式各不相同。本文中对贫困的定义是基于国家对贫困的标准[1]。2008年,中国正式将赤贫标准与低收入标准结合起来,将减贫标准作为新的低收入标准。2011年11月,中国将人均农民净收入提高到2300元,作为贫困的新标准[2] 。

(二)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即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等。在开展实践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握一个核心要点,即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以服务对象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组织各项社会工作,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障。另外,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确保专业性[3]。

二、贫困地区反贫困政策政策实施现状

(一)反貧困政策政策与社会工作伦理的不断融合

其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4]。当前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可以从一系列“扶贫”政策中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注重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什么东西是正确的和恰当的,社会工作伦理更能够给予工作人员在扶贫过程中面对政策、原则和情感抉择困境时作出正确和恰当的判断和决定,进而促使扶贫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其二,反贫困政策中体现了诸多国家救助的意志,社会工作伦理中的助人理念实际上与国家扶贫政策目标从根本上而言是天然相通的。具体而言,社会工作伦理突出对服务对象的所要担负的责任,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当前国内扶贫开始将目光更多的聚焦于人文关怀,从某种层面而言这实际上是对于社会工作伦理的呼吁[5]。

其三,反贫困政策逐渐具备服务性特征,而社会工作伦理坚持以人为本、接纳和尊重、个别化和不批判、道德与责任并重等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扶贫工作所需要的,更是当前所欠缺的[6]。社会工作伦理体现了我国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针政策。

(二)反贫困政策不断趋于完善

社会工作伦理强调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对全社会的专业伦理责任。社会工作伦理的专业性特质,而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实际上也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同时,社会工作伦理的这些专业要求,也为反贫困政策在具体制定和落实工作中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相关扶贫单位提供了自我反省、相互交流和促进的操作模式。

三、反贫困政策中的现行问题分析

(一)行政扶贫动员存在着先天不足现象

在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脱贫方式具有先天的不足,首先,政府投入的精力和调动资源的能力,调动公务员自身的任务很多,农村只能停留一段时间,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实现系统的规划与后续的工作展开。其二,容易导致福利效应,形成贫困的福利依赖,退出动力不足,导致贫困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意愿不足,许多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更愿意利用积极失业或消极就业稳定扶贫。

(二)当前的扶贫政策不够创新

政策设计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激活原单位的保障功能,把新的扶贫政策嫁接到原单位的保障体系上。比如,单位要对其困难职工负责,不能推给社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用由政府、企业和社会负担;困难居民的生活保障要遵循“谁带谁的孩子”等原则。没有认识到制度体系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反贫困政策中的社会工作伦理实施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当代社会工作中带有非常突出的助人特点,这源自于西方宗教教义和在教义引导下的一些慈善活动。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式源于西方社会。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社会工作中就需要重视对每一个个体尊严、权益以及自由的维护,基于此,社会工作活动实际上就是以生命来对生命产生影响,“以人为本”同样也是指导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贫困人口具备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此需要以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从而转化为自我脱贫的意志与追求,最终实现反贫困的最终目标。

(二)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

建立基层社会工作机构是第一也是最根本的战略。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农民享受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服务的渠道尚未开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工作者服务已经形成一个服务网格。但在农村区域,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这给基层行政组织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导致社会工作运行不顺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社会工作机构能够为扶贫政策的有效开展与落实提供重要的载体,意义重大,也是专门从事农村扶贫政策实施的孵化器。在参与的过程中,所有的职能都应该通过组织的运作体现出来。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势在必行,这对于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至关重要。

(三)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原则,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

当前的基层农村地区,普通村民对于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一般,这导致扶贫政策的落实力度不佳,需要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提升宣传力度,实现最大化的信息透明与公开。同时,增强民众对于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提升基层政府扶贫落实中的公信力。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宣传和知识教育,社会工作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在发挥基层社会工作机构作用的同时,既要让人民了解和支持机构的工作,又要争取基层政府的主观支持和积极配合。反过来,机构也应当对于基层服务人员的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将其应有的作用最大程度调动出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四)以福利为核心的社会服务理念

以福利为核心的社会服务理念,是指社会工作应以服务社会的需要为首要任务,超越个人利益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中的服务与我们常见的商业服务有着根本的区别,与基于政府权力的公共服务也不尽相同,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基于“福利”为核心,并更加体现社会专业性,是一种社会化的服务。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无论是物质扶贫还是精神扶贫,都是一种基于“福利”的社会化服务。

五、结语

反贫困政策实施现状的研究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在政策实施现状细化到村的研究上还不够完善。本文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农村贫困地的扶贫与社会工作伦理的融合,而事实上,社会工作的范围是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区域,因此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本人会深化相关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以展开根据专业性和深入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鲁晓妮.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贫困的困境及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20(01):116-121.

[2] 胡萌萌,周晓露.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J].社会科学动态,2019(09):98-104.

[3] 陶霞飞.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效能、边界与推进路径——基于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视角的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3):18-37.

[4] 吴限红,杨克,李芹.宗教慈善与社会工作:历史、流变与关系互嵌[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2):20-27.

[5] 李侨明.转型中国与流动的社会工作:一个基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01):76-85+127.

[6] 邓锁.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以一个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实践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1):59-69.

猜你喜欢
贫困社会工作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