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探讨

2020-10-20 05:56伍辉燕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供给侧改革农村小学

【摘要】本文阐述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在教育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课程共享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农村小学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04-03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议的词汇,其意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无效供给,并增加优质供给,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

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质小学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到城镇小学上学,导致农村小学“小班小校”与城镇小学“大班大校”并存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很有必要在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改善教育资源供给,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改革”一词来自经济学领域,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侧入手推行的改革,它属于“供给管理”的范畴。在目前众多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是针对教育政策、师资、经费、课程等供给侧,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优质资源长期以来集中在城市,农村小学在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其子女也随之到城镇小学上学,导致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学生人数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到经费的投入、教师编制的配备等,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造成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2017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因此,从影响教育质量的源头抓起,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才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教育领域,他们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期望下一代从小就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换言之,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教育公平新的内涵,其不仅仅局限于接受教育权利的均等,更应关注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公平,只有众多的农村孩子不用“背井离乡”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才意味着实现了新的教育公平。因此,新时代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进行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新时代的教育公平。

(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并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的第一项内容来抓,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只有当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发展,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为孩子进城镇小学而外出谋生的现象,农民才会安心地在农村发展农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二、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家庭教育缺失、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然而,从教育供给侧来看,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育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供给四个方面。

(一)教育政策保障不足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政策在总体上表现为城市倾向和精英教育倾向。如在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把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骤实施义务教育。这一梯度式发展的教育政策为国家快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也为如今的教育不均衡埋下了伏笔。直到2002年,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以扶持、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长期“积贫积弱”,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二)教育经费相对短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于多个渠道,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征收教育附加费、向学生收取(学)杂费三个方面,在农村小学教育领域,其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由乡镇政府、农民承担,然而,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一些学校连破旧的校舍都无法维修。直到2001年以后,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承担教育经费的主要责任从乡镇改为县级政府,“从2006年开始,将2001年确立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进一步调整为‘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机制”,[1]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极度短缺的問题得到了缓解。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

(三)优秀教师严重缺乏

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受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教师社会地位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诸如乡村教师缺乏、音体美等小学科师资不足、男性教师占比低、特教师资短缺等,亟待通过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来系统解决”。[2]与此同时,农村小学留不住优秀教师已经成为常态,教师流动呈现“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趋势,许多农村教师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小学。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指出的那样:“整个教师的流动,从村里到镇上,从镇上到城区,从普通城区到省会城市、发达地区。这是一个不符合教育公平的流动,优秀教师不断流动向上走,就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小学优秀教师严重缺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受到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经费不足以及教师结构性缺编等因素的影响,偏远的农村教学点缺乏师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比较严重,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然,这几年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农村小学培养“语数英通吃,图音体全扛”的全科教师,然而,抛开每名师范生都是各科均衡发展的学生这一假设不说,他们在短短的三至四年时间里,要把小学的所有课程全部学会学精,显然有些难度。况且,这些全科教师到了农村小学即使能够开设“图音体”等课程,但受教学设备、场地、教师水平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

三、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策略

缺乏有效供给带来的教育需求矛盾,使得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颇为紧迫,要用改革促进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文件,如《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然而,在现有的教育政策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2016年出台的《关于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的通知》指出了乡村教师在工作满30年后,可以获得由教育部和人社部共同颁发的乡村教师从教30年荣誉证书。该政策可以进一步完善,如规定持有该荣誉证书的教师在乘车(船/飞机)、参观景点等方面享有优惠等,使教师在获得精神奖励的同时获得一些物质回报,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此外,各省(区)政府还可以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薄改计划、课改计划、寄宿制小学建设、营养午餐计划、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特岗教师计划等政策层面,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扶持力度,并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委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时需履行的职责,真正从政策供给层面为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从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的《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到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来看,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这些文件还需要自治区、市、县、乡镇各级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则,确保落到实处,真正把教育经费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倾斜。

同时,在目前教育经费实行“校财局管”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改革农村教育经费分配与管理的方式。一方面,为避免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村小、教学点)办学经费的审核条件苛刻、批复时间过长而造成日常教学工作运转困难的问题,应由县级财政部门把通过预算审核的教育经费直接划拨到每所村小、教学点,确保每所村小、教学点能有独立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预算审核、网络监管等途径,杜绝铺张浪费、私自占用等行为,确保教育经费真正用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

(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強、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这无疑对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真正关心的居住环境、个人发展、下一代教育等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的要求,明确相应的内容,并逐条落实,从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入手,逐渐形成“地理位置越偏、从教时间越长,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并改善农村小学教师居住条件,把农村小学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使其“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使其真正无后顾之忧,从而达到农村小学也能留住优秀教师的目的。

(四)实现优质课程共享

由于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农村小学无法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现象将继续存在,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为众多且学生人数少的教学点配齐所有学科的教师也不太现实。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慕课”“名师课堂”等引入校园,同时,在县域内建立“城乡同步课堂”“中心校—教学点一体课堂”,真正实现优质课程共享。

具体而言,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辖区内所有小学分成A、B、C三类,逐级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根据教学需要,从A类学校挑选一些优质课程,通过网络向B、C类学校输送,又从B类学校挑选一些优质课程,通过网络向C类学校输送。同时,在C类学校之间建立联盟合作关系,根据各校师资力量的互补性,在联盟合作学校之间实现优质课程的共享,着力打造“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从而达到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力涛.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变化与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2]宋萑.构建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新三驾马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专项课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ZJY1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伍辉燕(1980— ),广西全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供给侧改革农村小学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