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阐述

2020-10-20 13:09贾晓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

贾晓霞

摘 要:作为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理论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的核心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斯金纳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各种操作实验予以简析,根据各种理论依据以及实验结果所提出的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以及消退措施,将其采用在当前中学生教育活动过程中,以此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学教育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理论概念,则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的核心之所在。概括起来,斯金纳的研究可以被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种科学哲学;第二,一种行为的理论;第三,在自然情境中应用原理的一种体系。在斯金纳所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将人和动物分为两种。1.应答性行为:先有刺激,后有反应,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2.操作性行为:先有反应,后有刺激,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斯金纳主要通过迷箱实验展开了自己的理论,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也就是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整理为以下表格:

一、正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正强化的本质是用正面的情绪作用抵消负面情绪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学生或教师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曾经教师对于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学术性理论極为淡漠,并且也不愿意自主去听课,随后除了有益于评职称外,学校还设定每发表一篇文章给予额外200元奖励,此外,听课次数超过规定次数外一次发40元奖金,自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重心开始转移,原本一学期都听不够的,现在半学期就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数量。比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听课不少于15次,曾经每次都是学期结束期间想方设法凑数,可自从设置奖金机制后,本学期半学期时就有教师听课次数达到28次。由此可见,正强化的运用效率极为明显而有效。

二、负强化

是指辨别刺激的消除或者减少。负强化又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因为逃离厌恶刺激的行为被强化了。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也就是说,负强化物是厌恶刺激,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比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开关时停止电击,停止电击就是负强化物。

负强化也逐步进入了学校管理。例如处于为教师自身考虑,学校新规定凡是50岁以上教师或健康状况不佳的,可以申请管理实验室、图书馆或者后勤等比较轻松的工作,这样一来,大大地降低了提前退休或经常请假的状况,同时,教师也真正感到了领导给予的关怀并因此更加认真地工作,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也节减了这一类岗位聘请临时工作者所需要的额外的费用。

三、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强化和惩罚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行为出现的频率。两者是有联系的,如惩罚的形式可以使撤销正强化物,也可以使增加情境中的负强化物。且惩罚与负强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中都有厌恶刺激,但是在负强化中,个体是成功的逃离或者避免了厌恶刺激,而在惩罚中,个体被置于一个厌恶的情景中。惩罚与负强化和消退都有所不同,负强化是要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消退是不施与强化。但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使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

在惩罚原则的运用方面,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本校所发放的教师管理守则中,涵盖了扣款因素,具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迟到20元/次,缺签50元/次,旷会200元/次,病假工资的30%,事假工资的50%,监考迟到50元/次……曾经不签到全凭教师自觉的制度使得其中很大一部分老师越来越放松,甚至工作重心外移,变得极为自由散漫。自从设置了签到及扣款项目以后,这些规定使得教师内心有了压力和紧迫感,工作不再懈怠,也更加能安心地在办公室备课,辅导学生。

四、消退

最后涉及的就是消退,消退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消除和退去,是通过引导疏解排除这种负面情绪。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这就称为消退。

这主要在针对学生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创造一个相对来说适合这个孩子的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自由施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减少外界的阻力和障碍,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就开始自信起来。比如本学期接手文科班,发现很多女孩子都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后来组织活动,要求分组,每组同学必须上台朗读文章,之后老师打分,获得前三名的组给予奖励,并同时最后三名需要表演节目。这样一来,很多同学小组合作开始加强,慢慢适应台上的感觉,随后逐步加入个人活动,长久下来,全班同学活跃程度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际上,以上现象及实验结果在当今的日常教育教学中随处可见,如学校设定月考成绩排在全校前十名的学生将给予现金奖励并发获奖证书,这样有些学生就会不断努力,争取每次都考进前十,这就符合斯金纳的正强化理论;与之相反,如果英语老师规定,凡是单词考练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都不用补考,那么很多学生都会为了不用补考而努力背单词,这就是所说的负强化。与此同时,若某个学生经常迟到,老师便惩罚其打扫卫生或罚站,这样他以后便会尽量按时到校,这就是惩罚的效应;若某个学生课堂特别喜欢接老师话茬儿逗大家乐,如果老师视若无睹,几次下来他觉得无趣,便渐渐取消了这种行为,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消退。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在教学领域,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不仅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而且已经被各级各类学校的多种科目的教学所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阳.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琦,刘瑞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中学实践教学缺点及改进方法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中学生理想教育要重视培养民族复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