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仔姜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

2020-10-21 12:38张习敏武绍龙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发病率病害网格

唐 婧, 张习敏, 武绍龙, 黄 科

(1.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植物生理与发育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2.重庆文理学院 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仔姜又称嫩姜,具有脆嫩、辛香的特点[1-2],药食兼用,是重要的鲜食、出口蔬菜,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居经济作物前列。四川[3]、重庆[4-5]、贵州[6]、云南[7]、广西[8]等西南地区是仔姜传统种植区域,但普遍面临姜瘟病和劳动成本高的双重制约。姜瘟病是生姜栽培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而丘陵、山地农业的特点限制了机械的使用,增加了仔姜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各地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气候因子,形成了不同的仔姜栽培模式,主要有短畦网格栽培[9-10]、洞(窝)子栽培[11-13]和大沟栽培[4,14]等。重庆属于高温高湿丘陵山区,仔姜生产病害、生产成本导致的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为此,对3种不同仔姜栽培模式技术要点、成本投入、田间发病率与严重度、产量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较优的栽培模式,以期为仔姜在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推广、农民增收脱贫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仔姜新品种渝姜1号为2016-2017年重庆市第1个审定的仔姜新品种[15],在重庆市雨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丰都县包鸾镇花溪村(29°87′48″N, 107°73′20″E)进行试验。

1.2 试验设计

3月下旬种植,9月下旬采收,试验地前茬作物为水稻田块。田块整理按仔姜生产技术规程执行[16]:前茬采收后清理田园,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667m2,优质复合肥(N∶P∶K为16∶10∶19)100 kg/667m2,硼、锌、镁等微量元素3 kg/667m2,土地深耕,精耕后作高畦,畦面宽4 m,畦与畦间用宽约30 cm,深约50 cm水沟相连,水沟与地块围沟相连,围沟深70 cm,宽40 cm。

在种植畦面进行3种栽培模式对比研究,短畦网格栽培按行距35 cm,株距15 cm定植,田块有效利用率为66.7%,定植密度约8 500株/667m2(图1A1),用种量约400 kg/667m2;大沟栽培和洞(窝)子栽培为了便于垄宽和撬洞,按株距40 cm,行距15 cm定植,田块有效利用率为88.9 %,定植密度约10 000株/667m2(图1A2),用种量约470 kg/667m2。

3种栽培模式分设3个小区,各小区面积为60 m2(4 m ×15 m)。仔姜短畦网格栽培技术按仔姜生产技术规程执行[12];大沟栽培的技术要点是起垄、播种、培土、田间管理;洞子栽培的技术要点是撬洞、播种、田间管理。

1.3 病害调查与测产

5-9月进行姜瘟病发病率和严重度进行调查,对每个地块随机进行5点取样,每点30株,共调查150株。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描述病害症状,记录其发生严重程度,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植株与叶片完整未见明显发病症状,为0级;植株1~2片叶片萎蔫,为I级;植株1/3以下叶片萎蔫,为II级;植株1/3以上1/2以下叶片萎蔫,为III级;植株1/2以上3/4以下叶片萎蔫,为IV级,叶片3/4以上萎蔫植株或整株植株死亡,为V级。9月下旬测产,价格按产地历年平均价格5.00元/ kg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株数 × 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 最高代表值 )×100

病株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 100%

总产量=单株平均产量×总栽培株数×(1-6月

发病率)×(1-7月发病率)×(1-8月发病率)×(1-9月发病率)。

总产值=平均单价× 平均产量

1.4 数据处理

2年试验结果趋势一致,以2017年数据进行分析,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7. 0进行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

短畦网格栽培、大沟栽培和洞(窝)子栽培的核心技术区别在于播种与培土。短畦网格栽培技术集起垄与播种于一体,培土时使用短畦两侧预留15 cm土壤和生产便道土壤,培土完成后,预留土和生产便道成沟排水(图2 A);大沟栽培(图2 B)在播种前先人工起垄,播种时先松土,再播种,培土时使用垄土培土,培土完成后,起垄成沟;洞子栽培(图2C)先撬洞,再播种,幼苗期中耕覆土。

2.2 不同栽培模式的劳动与生产成本

3种栽培模式在整理施肥、肥水管理、植保预防和采收的劳动成本基本相同,为3 490元/667m2;但播种与培土存在差异,用工数量和人工成本存在差异。

短畦网格栽培播种时边起垄边播种的成本约420元/667m2。培土时将预留土和生产便道土覆盖至姜沟中的成本约360元/667m2。该栽培技术集起垄与播种于一体,便于培土,实现仔姜轻简栽培,是一种新型的仔姜栽培技术。

大沟栽培前需起垄、开沟,其成本约720元/667m2。播种时进行松土、播种、覆盖的成本约600元/667m2。培土时,需先将垄松土,然后覆盖,并注意保护生姜幼苗,其劳动成本约720元/667m2。该栽培技术将起垄与栽培割裂,不便于培土,增加了工作环节,耗时耗力,是四川、重庆传统的仔姜栽培模式。

洞子栽培前用抱钳打洞、撬窝,劳动成本约680元/667m2。播种时需松土、覆土、播种、覆土,其劳动成本约180元/667m2。中耕时,需松土、覆盖幼苗,其需劳动力成本约240元/667m2。洞子栽培同样割裂了打洞与栽培,并且打洞增加了劳动强度,同样增加了生产环节,是个别地区的传统栽培模式。

仔姜不同栽培模式的肥料、农药、薄膜、遮阳网等生产资料基本一致,为1 728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通过合理布局,比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降低种姜使用量,减小成本350元/667m2。

综上所述,短畦网格栽培实现生姜轻简栽培,劳动成本降低,并通过合理布局,降低种姜用量及生产成本;短畦网格栽培、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3种栽培模式的成本投入分别为8 118元/667m2、9 488元/667m2和8 768元/667m2。

2.3 不同栽培模式的姜瘟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6-9月是姜瘟病的主要发病时期。从图4可知,6-8月短畦网格栽培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差异显著。短畦网格栽培与其余2种栽培模式相比,9月发病率差异不大,但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余2种栽培模式。仔姜在无性繁殖过程中累积大量致病菌,在生产过程中易爆发茎腐、细菌性枯萎(姜瘟)等[17-20]。这些病害既可通过种传,又可通过土传,是典型的条件病害。土壤湿度大,土壤中含氧量减少,植物根系无氧呼吸增加,代谢紊乱,植物免疫力下降,感病率增加[21-24],导致植物生理病害与微生物病害叠加,破坏严重。短畦栽培姜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这与该模式经培土后,畦面短,田间形成网格,加速排水;在生产过程中,畦面无需踩踏,畦面疏松,可快速渗水等有关。土壤板结,透气性下降,高温高湿是重庆仔姜姜瘟病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24]。短畦网格栽培通过网格排水和渗水降低姜瘟病的田间发病率与严重度,且网格可抑制病害在田块中的传播速度及降低仔姜病害的发生。

2.4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从表1可知,短畦网格栽培的平均产量、总产值、总投资和净收益分别为3 918 kg/667m2、19 592元/667m2、8 118元/667m2、1 1472元/667m2;大沟栽培的平均产量、总产值、总投资和净收益分别为3 382 kg/667m2、16 912元/667m2、9 488元/667m2和7 424元/667m2;洞子栽培的平均产量、总产值、总投资和净收益分别3 560 kg/667m2、17 799元/667m2、8 768元/667m2、9 031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仔姜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因为短畦栽培模式通过降低病害发生率与严重度,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表1 不同仔姜栽培模式效益分析Table 1 Benefit analysis on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of tender ginger

3 结论与讨论

仔姜维生素含量高,粗纤维和姜辣素含量少,脆嫩多汁,鲜香可口,销售路广,经济效益高。近年来,重庆市仔姜生产发展较快,在栽培、繁育等环节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对于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短畦网格栽培较其他2种传统栽培具有较大优势,通过轻简栽培达到降低劳动成本,分别比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降低1 020元/667m2和300元/667m2;通过合理布局降低姜种用量,降低成本达350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实现了通过栽培管理,达到病害绿色防控、增产增效的目的,其总产值分别比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高2 680元/667m2和1 793元/667m2。结合试验期间仔姜产区生产调查结果认为,短畦网格栽培是适宜西南丘陵地区的仔姜栽培技术。

此外,短畦网格栽培栽培模式劳动投资比仍占50%以上,因此,降低劳动成本仍然是提高仔姜效益的关键环节。在西南地区仔姜栽培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机械,实现仔姜机械化栽培,并达到病害有效防治,是下一步仔姜高产、高效、安全栽培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发病率病害网格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追逐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信息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