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好地方
——记丹凤县凯农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

2020-10-21 06:36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0年10期
关键词:魔芋竹林贫困户

以合作社开启“魔力”产业之路

范小芳口中的“魔芋厂”指的是位于丹凤县竹林关镇雷家洞村的丹凤县凯农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0年5月,由李书姓发起创建成立。合作社占地15亩,现有成员55户,员工180余人。注册资金215万元,拥有生态魔芋基地300余亩。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投资1520余万元,先后建成多功能厂房8500平方米,引进和组建生产线3套,成功实现魔芋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注册商标“李氏凯农”。

谈起兴办合作社,李书姓说道:“我是竹林关人,从小跟着父母种魔芋,如今我富了,但不能忘记曾经帮过我的乡亲们。”魔芋是有益的碱性食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磷、硒等矿物质元素,被誉为魔力健康食品。竹林关镇地处秦岭腹地,素有“丹凤小江南”之称,青山环绕,碧水清悠,气候温润,非常适宜魔芋和其他中药材及农作物的生长,加上当地也有种植魔芋的历史,这为促进和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先天的优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李书姓选择了深耕魔芋产业,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大家一起闯市场。

2013年,凯农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县、市示范合作社及陕西省百强示范社。2014年,凯农合作社成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7年,为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合作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商南县梁家湾村和竹林关镇中厂村建成300多亩生态魔芋基地,采用地上林果,地下套种及集中连片种植的模式,带动就业人员80余户,魔芋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魔芋产业势如破竹,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带动丹凤县12个镇办、3000余户种植户,种植魔芋1.3万余亩,与邻近县10多个乡镇的2500余户签订魔芋种植收购订单,订单种植面积达4500亩。

三种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兴旺

“一个人的成功不叫成功,带动一群人成功才叫成功。”在李书姓的带领下,合作社建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他又开始琢磨怎么能够发挥合作社的产业优势效能,为脱贫攻坚助一把力,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共同发展。为此,他探索了务工薪酬带贫模式、技术支持兴产模式、注资定比分红模式等多种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说起“务工薪酬带贫模式”,家住李家湾村的张小才最有发言权。现年60多岁的张小才,有一女儿远嫁外地,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人,老伴因身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一切开支全靠他一人。李书姓无意中了解到他的情况,便将他安排到合作社干些零活,有时也帮忙装卸货,凭着吃苦耐劳,张小才每个月能赚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挣到了钱,又能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他打心眼里感激李理事长,感激“魔芋厂”。李建军也是在“凯农”打工的贫困户之一,家中5口人,4人都身患残疾,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肩上。通过在合作社装卸货,他1个月最多能赚4000多元,最低也没少于3000元。作为一个无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李建军憨笑着说,他知足了。像张小才和李建军这样的贫困户,只是在凯农合作社务工的众多贫困户中的代表,他们都感激这家“救命”的企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与心灵上的温暖。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累计带动贫困户184户,为困难群众带来经济收益200余万元。

对于村里因缺乏技术和产业致贫的青壮年贫困户,凯农合作社采取“技术支持兴产的模式”。一方面,村集体按照每户5000元的标准,把县财政产业化扶贫项目专项资金量化到贫困户名下,贫困户作为资金量化分红的收益人享受1—2年的带贫益贫资金分红,每年每人可分红400元;另一方面,合作社还给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价值5000元的魔芋种子、化肥、地膜等物资,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和种植知识培训,并与农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使贫困户能够放心种植,静待收益。这样,不但减轻和转移了贫困户的经济压力,保证了贫困户的收益,还使他们掌握了种植知识,学到了一技之长,实现了稳定脱贫。“感觉生活一下有了盼头”,听到他们的心声,怎能不令人欣喜!

怎样提升合作社自身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怎样为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收益?这些是李书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正在他苦于随着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紧缺问题凸显之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诞生了,不但盘活了村集体资产,把村民变为股民,而且为专业合作社的融资再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019年,凯农合作社以“注资定比分红”的模式,先后吸纳镇域内州河北村、雷家洞村、孤山坪村、大桑园村、中厂村、长石砾村、东炉村等村集体经济资金300多万元。按照约定,合作社将分红资金打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账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按40%预留公积金、公益金后,将剩余的60%按照村民股东所持股权份额进行分红。定比分红的受益者们纷纷感慨,“做梦都没想到,当个农民,国家还给分钱哩。党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

多措并举寻求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同时帮助解决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地人员就业难问题,凯农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起先后投资3200万元,在竹林关镇江北工业园投建标准化厂房8500平方米,4000立方米气调库,化验室、实验室及标准化生产车间2000平方米,魔芋食品生产线1条,进行魔芋制品深加工研发和生产。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技术支撑,与陕西南郑贵明魔芋制品厂、湖北长友股份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特种农副产品”错季加工经营的发展格局,使合作社逐步向科技型企业迈进。目前,合作社先后自主研发了魔芋挂面、魔芋酸辣粉、魔芋凉皮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合作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产品远销北京、广东、福建、江苏、上海、杭州等市场,魔芋挂面系列产品获评“南京市民最受欢迎的农产品”。目前,凯农合作社年可加工新鲜魔芋5000多吨,生产魔芋精粉300吨,实现年收入4000万元,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可为群众带来年经济收益100余万元。

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已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凯农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紧抓发展机遇,乘着丹凤县成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的东风,不断开拓创新,聚全力、加火力、提动力,围绕魔芋发展产业,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推动秦岭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魔芋竹林贫困户
揭开魔芋的健康秘密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魔芋不可盲目食用
魔芋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竹林野炊
与毛毛黑怪的追逃战(下)(巨魔芋小学怪传 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