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变化的因素

2020-10-21 03:50周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复杂偏离熏陶

周影

摘 要:学生心理变化受家庭教育溺爱和熏陶 社会环境的熏陶和社会交往的感染 教育方式的简单和偏离

关键词:心理行为 溺爱 熏陶 感染 复杂 粗暴 偏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古代传统文化“三字经”对人性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善良,道德行为标准理应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的个性特点和发展,带来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人的道德良知,学生心理行为是倒退还是变异,还是变化过程中新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就突出了新时代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由学生带到学校就演变为升级。例如:校园欺凌、持刀伤人、顶撞、辱骂家长和教师,青春期非常规的叛逆,自伤、自残自杀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在校园中慢慢蔓延和滋长,这些心理行为的变化和扭曲,已影响到学生正常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有些时候学生极端行为让人感到触目惊心。[1]

人性的良好道德,爱、善良,从人的本身来说就具备,马斯洛的自我需要理论也说明这也点。人在出生之后,原始本能的需求,从正常良训循环发展的基本规律看,不可能会有以上社会现象,更不可能在校园里滋生蔓延,给教育带来难题、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来自高中在学校都要收到良好的教育。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影响孩子善良道德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

一、家庭教育的溺爱和熏陶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第一教育,一个家庭教育如果把家里优越感优化或者家庭破裂不和谐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不讲原则的溺爱,不讲原则的放纵,会让人的不良个性膨胀,无地自拔,这种环境下的熏陶,会让孩子以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拒绝不了外部社会环境的诱惑,走入外界后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也适应不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愿回家,也不愿意到学校读书。曾有一位学生在优越环境的熏陶下,成绩优秀,考入清华,出国留学,出来后不愿回家,状告父母溺爱的典型案例,也有子女杀父弑母的恶性案例。[3]

二、社会环境的感染和社会交往的复杂

当孩子一进入幼儿园,就面临着与外界周围的人接触

,在家庭的温室里时间长了就出去,外界很新鲜吸引人,结交小伙伴。不知不觉社会环境上一些不良现象感染着每一个人,家庭教育好的抵制力强的人,在这些不良现象面前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些现象之后,总有一些社会不良人员寻找机会拉拢腐蚀这些思想幼稚,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加之这些孩子的辨别能力差,强烈好奇心和表现力,让他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并陷入这个群体,逐渐的改变,受制于人。到一定时候他同样去感染和拉拢替他受害者。这样的人变得无知、野蛮、愚昧,往往会做出一些荒谬、残忍的举动,威胁侵犯他人。例如陕西省米脂县赵家村村民赵泽伟就把在学校、社会受到的歧视和阴影,心灵扭曲、变态,残忍的报复無辜的学生。

三、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和偏离

影响孩子善变的第三个因素是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和偏离,当每一个孩子稍有一点懂事之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继而来,但是在这个教育实施过程中,两者的教育都存在简单粗暴的问题,往往用训斥辱骂、挖苦讽刺、甚至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会引起的反抗,这样也会造成孩子的承受力减弱,充满血腥暴力,甚至一些孩子会用类似的方法来对待周围的人。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很多家庭教育偏离航向,教育孩子最求名利、追求享乐的、当自己个人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自私的欲望膨胀,特别当受到欺凌、欺负时,采取报复、用更加残忍的方法,把以人为善,善待他人,宽容、包容、忍让丢在一边,不计严重后果做出后悔莫及的举动。

四、社会舆论和行为的助长

一段时间,当出现一些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是有点挫折,一些家长为维权,不讲社会道德,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违背事实,好似得到全社会的同情,但却隐藏、遮盖了事情的原委、事情更应该受到谴责的一面,铺天盖地的同情指责舆论,助长一些家长和孩子在行为上更加肆无忌惮,道德沦失,没有同情和善良,没有自责,更没有敬畏之心,导致无理校闹、指责教师、敲诈、推卸责任、斗殴事件屡屡发生。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因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说孩子本身善良,当他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心底本身是善良纯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跟他所在的环境,班级同学相处一些惰性,不良习惯逐步暴露,并且满满的膨胀,小学低段家长撑腰,高段逐步树立威信,结成小团体,到了初中与社会闲散、闲杂人员逐步交往,频繁接触,为了好奇心,在校外做一些违法乱纪小事,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称王称霸,并形成了一种有影响力的势力,慢慢就变成一些恶性行为,偷盗抢劫,涉黄涉赌涉毒现象发生。如果到学校在蔓延,成为校霸、管制刀具伤人,或者牺牲自己的生命跳楼、自残等等,人性变得如此冷漠、残忍。这时我们不得不问到,孩子善良在哪里,人性的善良在哪里。假如我们有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有称职父母的良好教育,有一个整顿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有一个教育方式多元化良性循环的正轨教育。多一点社会关爱,充满正能量的行为,从混沌到有序,从规范到自觉,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还要健康培养他们的良知,更应该唤醒他们的良知。

参考文献

[1]沈晓霜,钟慧,莫大明,蔡沂,孙莹.初中生自杀意念、自伤行为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2):1859-1862.

[2]刘峻杉.传统文化视角下师德修养的机理与保障[J].教师发展研究,2019,3(03):73-80.

[3]陈依婷,郭少阳,杨向东.课堂学习机会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课堂教学形态为调节变量[J].教育学术月刊,2019(09):101-111.

猜你喜欢
复杂偏离熏陶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of English word “but” and Chinese word “但是”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于悲凉中透视人性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慈悲情怀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