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唐朝故事

2020-10-21 09:26刘金祥
书屋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丝路历史

刘金祥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贯通西方的唯一商贸走廊和主要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深湛丰富的丝路文化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丝路学”日渐成为一门各国竞相研究、百年不衰、持续升温的世界级显学。特别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丝路学”研究更加活跃和兴旺,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广摄博采,深耕细作,力求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佐证。在这众多著述中,由英国著名汉学家魏泓撰写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不仅实现了与历史的沟通对话,而且为现实提供了参照镜鉴。

如果說“敦煌学”在日本,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丝路学”在西方。一个多世纪以来,欧美一些国家汉学界不仅形成了“丝路学”的研究理念和学术传统,而且培养历练了一批功底扎实、学养深厚的优秀学者。英国汉学家魏泓是国际知名敦煌学家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负责人,著有《丝绸之路上的斯坦因》、《丝绸、奴隶和佛塔: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和《敦煌伪卷》等颇有影响的著作。《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一书是魏泓以考古学实地踏查方式和历史学研读史料方法相结合的重要学术成果,凝结和集聚着作者的无尽辛劳、高超智慧和诸多心血。为了撰写此书,魏泓到广袤荒凉的中亚大地上行走考察,到茫茫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探颐稽考,到断垣残壁的西域古国遗址中现场发掘,到星罗棋布的中亚古城遗迹里实地探访,到唐朝军队与吐蕃和回鹘士兵交战的古战场凭吊感怀,到今天阿富汗阿姆河与巴基斯坦亚辛河谷的古代王国废墟追思寻幽。在获取裕如和深透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魏泓运用宏富广博的典籍和繁杂详实的史料,撰就了这部充满沧桑感、烟火气和生活味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评价的:“本书的一大优点在于,它充满想象力地重建那古老的过去、那遥远的地方。对于要讲授或学习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有趣又实用。”

人类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和拓展者。两千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寻找失联的大月氏部落,无意间踩出一条中原腹地通向遥远西域的凿空之路,成就了东、西方历史上最伟大商路的横空出世,它将中亚浩瀚的荒漠、俄罗斯广袤的草原、华夏秀美的山川连接起来,构建起汉、唐繁荣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以丝绸贸易为重要内涵和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表面呈现的是东、西方的商贸往来和经济交流,但其实质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文化之间的广泛融会,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一个重大命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指出:“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基于人们在从事贸易交流时的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中互相借鉴。”

翻开《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一书,随着作者魏泓细腻的铺陈和精致的描绘,商人、士兵、马夫、公主、朝圣者、作家、官员、画师等从历史中满血复活了,他们以鲜活灵动的形象从历史深处走来,与之相伴,丝绸之路上的各种生活场景也渐次展开,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发的评论所写道:“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坎特伯雷故事集》一样,历史在这本书中重现,在这举世瞩目的迁徙之路上,曾有过形形色色的人、语言、宗教,他们关心的和做过的事五花八门,全都在这本书中活了过来。”最先出场的是来自地中海沿岸一个古国的老船长塔泽纳。这位船老大长年在波斯、罗马等地的港口间航行与奔波,运输和贩卖来自唐朝、中亚和中东多个国家的各种商品,作者赋予了塔泽纳一副见多识广、饱经忧患的江湖派头。知晓多种名贵器物和动物毛皮的波斯商人诺槃陀,几乎倾其大半生在丝绸之路上行走和忙碌,他不仅熟悉丝绸之路上的一山一水和一草一木,而且见惯了旅途丝路周边各国的将领和士兵。最让他流连忘返的是沿途各国的集市和店铺,特别是长安城熙来攘往的市场和摩肩接踵的商肆更使他心驰神往。书中对这位精明睿智、果敢决断的职业商人形象做了细致描写和中肯分析。肩负和亲使命的大唐帝国太和公主,冒着霜风冷雨远嫁回鹘崇德可汗,经历二十多年的忧患岁月和尘世起伏,只身行走在政治漩涡处和历史交汇点,见证了一个强大民族的兴盛衰亡。“几多愁思向青春”的太和公主留恋的不是谦让恭顺、英年早逝的回鹘崇德可汗,不是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和天高地阔的异域风光,而是长安城附近河谷的翠绿幽静,是终南山层峦叠嶂中的雾霭缭绕,而漠北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更让这位命运多蹇的唐朝公主心生惆怅,在漫天风沙里历经千辛万苦回到魂牵梦系的长安故园,从此身影消失在史书典册中,人生归于沉寂和平静。魏泓似乎对太和公主非常同情,不吝笔墨地复盘了这位风光出嫁、黯然归来的一代正牌公主的前半生,生动详尽地描绘了太和公主“琵琶泪湿行泪小,断得人肠不在多”的悲惨命运。吐蕃士兵赛格拉顿长期在沙场上征战厮杀,在一次与唐朝军队的交战中死里逃生,当他疲惫不堪地穿越柴达木盆地时,一些残破废弃的盾矛和弓箭提醒他战争尚未终结,应该保全性命,修身拜佛,普度众生。书中对赛格拉顿的刻画一方面体现出丝绸之路周边频发的战乱与劫难,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的悲悯与温情。波斯作家艾哈迈德从丝路节点城市伊斯法罕出发,沿着伏尔加河上溯来到突厥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再拨桨划棹到达波罗的海东岸,参与并体验当地盛大热闹的商品交易,一路走来为创作文学作品寻找灵感和积累素材,既凸显出丝绸之路的缤纷多姿与绚丽璀璨,又彰显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和情趣兴致。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其身边的波斯女孩经常被回鹘士兵争来抢去,而她本人则被痴迷于西域音乐的老回鹘们邀去演奏龟兹乐曲,她从来不提及各方的倾轧与回鹘的叛乱,但始终无法忘记长安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痛苦记忆并未随着额头伤疤的愈合而逐渐淡去,她经常独自在房间内静坐并陷入莫名的沉思。作者对莱瑞诗卡的身世遭际深表怜悯和哀婉,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丝绸之路繁华兴盛的背后,也浸润着西域各国芸芸众生的辛酸与屈辱。在魏泓的笔下,漫长的历史在缓缓地移动和行进,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达官显宦抑或普通民众,都竭尽全力地试图摆脱历史潮流的裹挟,力求掌控自己的命运,因而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具有烟火气息和生活情调的尘世故事,从而增强了该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一书是以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计划”为依托,以五万多件历史文物和史料典籍为素材,穿越历史时空拼贴成丝绸之路上十二段尘封的陈年旧事,这些主人生平如同一块块拼图,尽管其自身难以折射整个丝绸之路的全景,但却依然可以使当下的读者们拼凑出丝路千年辉煌的江湖状貌与庙堂身影。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性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经过中、外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深入揭橥和系统阐发,丝绸之路也从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原发地,逐步向西延展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散发古老文明气息的城市。1910年,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赫尔曼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文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嗣后他又通过编著书籍加以宣扬和推介,丝绸之路才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熟知。丝绸之路,这条扬名于盛唐衰落于晚清的亚欧商贸通道,对于当下很多国人而言,其内涵也许只剩下几个模糊的名词和概念:张骞、长安、驼队、西域、瓷器、茶叶和绸缎等,但真实历史中的丝绸之路却是既有人头攒动、商贾往来、车水马龙的宏大盛景,也有鼓角争鸣、刀光剑影、悲鸣哭泣的凄怆场面。这条连通中亚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商贸通道,不仅在沧海桑田中写就了无数商业神话和缔造了众多经贸传奇,而且于似水流年间承载了途中各色人物的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换言之,这条商贸古道既激荡出不同文明相互碰撞的灿烂火花,也不间断地上演着沿途各国商贾显贵、贩夫走卒的人生悲喜剧。有鉴于此,魏泓通过田野考古和研读史籍捕捉到了大量历史细节,以深湛学养和职业敏感将这些历史细节加以高度提挈并有机整合进一书中,从以人带事、以事悟理的角度切入丝绸之路这一庞大主题,围绕活跃在丝路历史上的各色人等展开详尽叙事和具体阐释,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十二个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烛照两千多年的漫漫丝路,收到“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的效果。

魏泓这本著作是一部立意新异、创见迭出、立论坚弥、行文畅达的优秀丝路学著作,也是近年国外汉学界关于“丝路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国内“丝路学”研究具有很大启示。国内“丝路学”应与海外同仁建立密切联系,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增强学者之间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学术认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学术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丝路历史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丝路
新历史
丝路月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