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碗面”对山西人的含义

2020-10-21 09:11李泽朋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

【摘要】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以平遥古城为创作背景,以赵易硕仗义救人为故事主线。其中,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的表演风格和观影方式,更是伟大的传统文化。本文以《又见平遥》为例,剖析三晋大地的千年文化。

【关键词】又见平遥;“面”文化

【中图分类号】J833 【文献标识码】A

一、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演出方式

《又见平遥》自2013年2月18日正式上演后,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作为国内首部大型情景体验剧,打破了传统的观影方式,从坐着看到走着看。观众跟着剧情走,如身临其境,不仅仅是观影者,更是参与者,是整个演出的一部分,剧情跌宕起伏,犹如穿越。整个故事分为六个部分:镖师沐浴;平遥闹市;镖师魂归;赵家选妻;灵魂回家;面的礼赞。

(一)镖师沐浴

镖师沐浴为进入场景的第一场演出,镖师走镖前会进行沐浴,这是一种仪式,寓意为洗去路上的灾难。扮演镖师的舞者们半裸上身,泡在水缸中,城里的女人们为他们洗澡、擦身。整个过程通过舞蹈来表现,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再配合背景音乐、灯光等,使观众感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过来为镖师们送行的乡亲。

(二)平遥闹市

闹市为演出的第二部分,此时已到七年之后,繁华的大街上有面摊、酒馆、染坊、私塾等。演员们身着古装,有轿夫、私塾先生、店小二等,观众可以在街上自由走动,表演者还会与观众对话,高度还原了当时平遥繁荣安定的面貌。忽然,锣鼓声响起,有人说:“镖师们回来了。”演员和观众都走向南门广场,由此引出演出的第三部分。

(三)镖师魂归

魂归为演出的第三部分,人们来到城墙下,并没有看到归来的镖师们,看到的只有王家小爷一人,镖师们都牺牲了,但他们的魂都还在,他们回家了。在王家小爷一声“回家”后,音乐突起,灯光由明变暗,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城墙上。在灯光的配合下,舞者们在道具上表演,仿佛古城城墙上的灵魂真的存在。表演者通过舞蹈与台词,表现出“灵魂”的迷茫、无助、故作轻松,完美地展现出王潮歌导演说的“城墙上有灵魂”。

(四)赵家选妻

选妻为演出的第四部分,时间来到保镖之前,主人公赵易硕还未娶妻生子,所以,在保镖前的前一晚上选妻。城里人都被赵易硕的情义打动,未出嫁的女子都来进行选妻,为赵家传宗接代,赵家大院热闹非凡,城里人都来参加赵家的婚宴。参选女子在遮板后依次展示自己的足、腰、臀、手面,最终选定一人。这段演出在演员的表演下,使人深切感受到当时大户人家娶妻的细致与严谨。他们当晚成亲,当晚洞房,第二天赵东家便去保镖了。十个月后,赵氏诞下男婴,自己却因难产而死,死前她说:“生都生了,死便死了吧!”是人对赵氏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赵东家一去不返,赵家也由此没落。

(五)灵魂回家

时光飞逝,到了21世纪,赵易硕魂回赵家。此为演出的第五部分,表演者在舞台上孤零零地走着,四处观望;悲凉、萧瑟的背景音乐响起,漆黑的环境里只有一束光打在演员的身上。他问道:“这是哪?”真切地表现出赵易硕看到没落的赵家大院后,心中的悲切与不可置信。赵家后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用232条人命去换王家的一条血脉,如果当初他没有去押这趟镖,他也不会死在途中,赵家也不会没落。赵易硕给的回答是,这样做虽亏欠了自己的后代,但是对得起“仁义”二字。随后奔向赵家,魂归故里。

(六)面的礼赞

这是演出的第六部分,也是整个剧目的终章。舞者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着面粉,用舞蹈表现出揉面、抻面、擀面。整段舞蹈把山西人对“面”特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王家人归乡寻根,说道:“在外面,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一碗面。”随后,舞者走在剧场中央的道具上,在灯光、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演绎出了人从出生到年迈的过程。最后,观众席上花瓣飞舞,两侧的舞蹈演员挥舞着红绸,演员们在舞台上唱着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灯光美轮美奂,是在表达寻得祖先的人心中的激动与愉悦。

二、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表演与剧场的契合

《又见平遥》不仅仅是演出方式的创新,整个剧场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整个剧场就像是缩小版的平遥古城。剧场的结构与剧情的发展完美契合,每一段故事的演出剧场都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剧场都有自己固定的入口。观众在进入剧场后,可以随意在当前演出的剧场中随意走动。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进入不同的剧场,行走在镖局、 城墙下的南门广场、赵家大院等,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他们穿梭在观众之间,和观众进行对话,实现了观众与表演者的完美融合。此时,剧中没有观众,有的只是平遥城中的老百姓。在剧场与表演者的结合下,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见证了镖师的“义”,赵家的兴衰,以及千里寻根,只为家乡的一碗面的“情”。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演出方式和观影方式。观影之后,会让我们感觉到演出的内容并不是我们在演出中看到的,而像是我们穿越到当时的平遥,在经历这一事件后而亲身感受到的。

三、《又见平遥》背后山西的“面”文化、“根”文化

俗话说:“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是其共同思想价值体系的基础。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文化发展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的根。山西人对“根”文化的重视更甚。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比于以前人际关系相对淡漠,但就算在此环境下,山西各地的大院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足以看出山西人对“根”文化的看重。《又见平遥》讲述的便是血脉传承的故事,人们在观看结束后不禁会思考“我是谁”“我的根在哪”,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除了对“根”文化的重视,“面”文化是山西文化独有的特色,山西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它的面食文化积淀更为厚重。山西面食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素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美誉。在《又见平遥》面的礼赞这场表演中,王家人归乡寻根,说道:“在外面,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一碗面。”就体现出“面”对山西人的重要性。再配合演员们的表演,洋洋洒洒地挥舞面粉,揉面、抻面、拉面,动作一气呵成。“吃上一碗家乡的面,才算是回家了”深刻地体现出一碗面对山西人来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碗面,那是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是他们对食物的敬畏,对故乡的眷恋。所以,对山西人来说 ,面就是“根”,是千百年不断传承的山西文化。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因为现代化和全球化日益加剧了对遗产文化的侵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心记,面临失传和断代危机。这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相对流失,文化产业进入低谷期。但在此环境下,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自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为文化旅游部之后,文旅融合这个命题就得到了加倍的关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依拖,传统文化的流失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又见平遥》无疑是开辟了文旅融合的先河,自出演至今引起了社会各界与政府的极大反响。

《又见平遥》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票房方面,更是它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正如王潮歌导演所说:“看到平遥古城的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城墙上有灵魂。”它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恢宏的表演场面和演出剧场,更是演出背后的故事,故事里的精神,精神背后的传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山西人的“面”文化、“义”文化,亦是山西人的“根”文化。

参考文献:

[1]馮盼.《又见平遥》的成功因素及对实景演出的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2).

[2]蔺琪,张静.从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看晋商文化的传播[J].喀什大学学报,2018(1).

[3]王惠琇.从《又见平遥》透析晋商文化[J].大众文艺,2015(7).

作者简介:李泽朋(1996-),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