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陇蜀杂诗的思想意蕴

2020-10-21 09:11晁旭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杜甫

【摘要】杂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它具有形式不一,遇物即言的特点。杜甫的陇蜀杂诗是他杂诗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是杜甫在盛唐战乱的社会状况中创作的诗歌,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意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杜甫;陇蜀杂诗;思想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杂诗起源于汉魏,早在建安时期就出现了以“杂诗”为诗题的诗。而萧统的《文选》则把杂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别。到了唐代,李善注《文选》时,在王粲《杂诗》下解释为:“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李周翰又解释:“兴致不一,故云杂诗。”由此可见,杂诗具有形式多样、遇物即言、随意抒情的特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和关中大饥,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举家依附从侄杜佐。他前后居住秦州三个多月,写有《秦州杂诗二十首》《遣兴三首》等杂诗。在秦州客居一段时间后,又暂居东柯。同年十一月前往同谷,十二月入川。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达了成都。杜甫的杂诗《漫兴八首》《有感五首》等就作于蜀地。虽然杜甫的陇蜀杂诗数量不多,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对国家战乱的忧虑、羁旅异地的孤独、劝谏朝廷的迫切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一、国家战乱的忧虑

杜甫所受的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的家族意识,使他对安史之乱和吐蕃侵扰的内忧外患充满了深切的烦扰和愁闷。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使他密切关注着战事的状况及其所造成的国家衰败、战士疾苦和人民百姓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陇蜀杂诗中,涉及最多的是对国家战事的描述,如《秦州杂诗》其四:“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边郡传来了鼓角的声音,又正逢秋天夜幕的时刻,风儿飘散着,悲苦地进入到云层中。“鼓角”作为战事打响的一种符号,表明了战争使人们对鼓声变得极为敏感,揭示了战争给家国带来巨大摧残与创伤。又如其十八:“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边境屡屡传来急报,战况非常严峻。吐蕃本是外甥之国,怎么来触犯唐朝权威?这句诗描述了吐蕃侵扰之事,表明了边境战争的激烈场面,从而凸显出杜甫对国家战事的急切关注和担忧。《有感五首》其二中也有对边境战事的相关记载,如“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蛇豕,指河北降将,虎狼,指吐蕃羌夷。这句诗运用两种意象的暗喻,表明了吐蕃势力远远胜过中原,突出敌强我弱的危急状况。另外,杜甫杂诗中还包含着对战士疾苦的深切同情,如《遣兴三首》其二:“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又如《有感五首》其一:“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这两句诗都描述了英勇的战士们用生命驻守着我们家国的事实,他们奋勇抗争、宁死不屈,舍弃自己的小家,只为了让更多百姓能够拥有共同的大家。他们无私奉献、不畏死亡的顽强拼搏精神为杜甫所震撼与感动,由此表达出杜甫对广大英勇善战的战士们的敬仰与同情。

二、羁旅异地的孤独

杜甫为避祸战乱,背井离乡,他一路向西,经眉县、宝鸡,翻越陇板,进入秦州,在秦州暂居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到了成都。杜甫一路跌跌撞撞地奔走于异地他乡,在国家危难的紧急时刻,杜甫既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愁苦情怀,同时对自己远离家国、漂泊远游的凄楚状况充满了深深的孤寂之感。

杜甫的陇蜀杂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些诗歌在字里行间贯穿着一种无法排解的漂泊无助情绪,如《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月明垂叶露,云逐度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月光皎洁,沾满露水的树叶在秋风中低垂,白云追逐着溪流间的秋风。清冷的渭水显得极其无情,“我”在愁苦的时候就随着渭水东流的方向眺望长安。杜甫在秦州的暂居生活相对于关中是比较稳定的,安适的状态使得杜甫在客居他乡的时候更有感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通过对平日静谧生活的描绘凸显自己的无所作为,从而表明杜甫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又如《漫兴八首》其六:“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每天懒惰散漫的不愿意出门去,家里的柴门终日掩着不开。在静谧的树林中看着苍苔,饮着浊酒,在昏暗的野外观望清澈的流水,沐浴温和的春风。这首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闲暇时光,当他越处于这种极度安逸的生活时,他就越发想到国家的岌岌可危,也自然萌生出自己客居他乡、漂泊无助的孤寂苦闷之情。

三、劝谏朝廷的迫切

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精神,使他即使在遭遇贬官、不被重用之后,依然心系家国,对朝廷忠心耿耿。面对国家遭遇的内忧外患,他在悲苦忧虑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国家战况不济的主要原因,也勇于劝谏当权者要认清国家衰微的问题,敢于抨击朝廷中的黑暗势力。

杜甫从批判时政到劝谏用人再到劝谏革新封建制度,由浅入深地分析国家应当如何调整政治管理,从而改变战乱频繁、国家积弱的状态。这些劝谏意识都能通过杜甫的陇蜀杂诗体现出来,如《有感五首》其三“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不过是实行节俭和高德,“盗贼”也本是国家臣民。“盗贼本王臣”一句,针砭时弊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其思想深刻、感情真挚,起到了劝谏皇帝改革封建制度,实行仁政的巨大作用。又如其五:“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节镇位高权重,于是就频繁地征收赋税,郡守不能够自主行事,因此领郡常常没有声势权威,之官都各有怨言。唐代宗严政的制度正兴盛,可是却不下令抚恤遭受战乱迫害的黎明百姓。如果知道体恤百姓疾苦,那么就应当重视司牧的职位,来避免节镇的牵制。这首诗表明了朝廷应当重视郡守而不要被节镇所牵制,应当以民为本,安抚因战争而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穷苦百姓,使国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平静生活的渴望

由于遭受战争的动荡,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力日渐衰微,百姓积贫积弱,战士战死沙场,各种悲苦凄楚的状况日渐呈现。杜甫在避难陇蜀的生活中,看到和谐、静谧的生活场景总是会以乐生悲。作为一个忠心为国并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人士,杜甫并不能满足自己生活的惬意与安适,他所要追求的是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因此,他渴望国家能够早日平定战乱,使百姓安居乐业。

杜甫的《漫兴》八首是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的,因此,内容多是描绘草堂周围安逸的生活环境,并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突出杜甫内静外乱的实际状态。如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诗人正沉浸在愁思之中,然而春色撩人心弦,映入眼簾。春光本是令人惬意的,可是它急促花儿开放,又使鸟儿鸣叫,这使得饱尝离乱之苦的诗人更加烦闷。杜甫渴望故国能够早日恢复安定,使这眼前的美景成为天下所共有,表明了杜甫对家国平静生活的急切盼望。又如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杨花在幽静的小路上飘洒,就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溪中的荷叶像是层层叠叠的铜钱。没人看到在笋根旁嬉戏的小鸡,沙滩上刚刚出生的小鸭子正依偎着母亲熟睡。这首诗勾勒了一幅静谧的初夏野外风景图,诗歌的细节描绘突出作者对小溪间美妙的自然景物的喜爱。而正是通过对这么美妙的现实生活的描述,再对比国家正遭受战争离乱的事实状况,更加透露出杜甫对国家战事的担忧,对频发战争的厌恶,对平静安稳的日常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杜甫陇蜀杂诗的创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爱国忧民、崇尚民族气节的志士型文人,杜甫在面对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的国家战乱时必然会展现出他忧国忧民、心系家国的伟大爱国情怀。然而,不重贤士的社会时政使从小就怀抱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理想的杜甫对朝廷充满了失望,他对在兵荒马乱、烽鼓不息的战争中依然不能认清时局、不能善于用人的腐朽黑暗的官员感到深深的痛恨。因此,即使在避祸战乱的陇蜀之地,杜甫仍然心有所系、忧心忡忡。他的忧愁是充盈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上的,即使遇到优美的盛景在他眼中也甚是烦乱。于是杜甫就将他所感触到的这些细微事物写入他的杂诗中,通过这种“感物即言”的创作方式形成一首首诗,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并表达出诗人面对混乱世俗所产生的多重复杂情感。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唐]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萧涤非.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毋军保.魏晋《杂诗》研究[D].河南大学,2017.

[5]周振华.论张耒的杂诗[D].安徽大学,2005.

[6]颜庆余.杂诗的形成[J].文学史话,2015(3):26-31.

作者简介:晁旭(1994-),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