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020-10-21 06:18李红
建筑与装饰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李红

摘 要 在新时代发展语境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巨大的进展,然而与城市建设相比较,依旧处于落后阶段。其中,由于我国乡村受技术落后、交通不足、经济萎靡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但在不断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唯有借助经济转型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美丽乡村的背景分析

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容为美丽乡村领域的建设,是直接在绿色文化建设理念引导下的新型的乡村综合改革,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一项关键的创举,同时也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建设以及完善时,需将景观所囊括的地方特色与当地文化紧密关联在一起,在最大范围中将规划区内的自然景象以及重要性特殊建筑和乡村文化相结合,使三者相辅相成,在该区域传统景观前提下,维护了地方特殊文化景观,也提供新型的人文特色景观文化要素,包含特征显著的街道建筑、格调特殊的民居院落等、又必须兼顾继承古典民俗文化、表達非物质文化文明以及精神文明。随着国内社会领域的蓬勃发展,民众生活品质还在逐步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

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大国,我国在进行乡村建设时需要考虑到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环境下,特色乡村景观的产生为村镇景观规划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必须全面运用这类机遇强化生态景观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与开发,体现区域景观特色,同时融合特色地方文化,合理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属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部分,伴随着国内经济快捷发展,人类的生活节奏不断提升,特别严峻的自然环境课题以及城区环境污染,使不少城区民众均处在亚健康状态,民众特别期望寻求一处环境美好、静心养生以及空气新鲜的地方,来缓和本身焦虑的心情,返回自然的舒坦[1]。

2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方法

2.1 根据乡村肌理,建设温馨和谐的宜居环境

根据历史学理论,不同的乡村在发展进程中,都会经历多种环境和历史迁移,最终形成乡村所独有的景观肌理。因此,为有效构建和谐的乡村环境,设计者应在确保乡村景观拥有良好的景观围合感的同时,紧密结合乡村环境与乡村居民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景观规划,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视域下,我国乡村风貌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原有的生活肌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现代感的生活日用品及招聘、轿车、路灯等现代化标志。虽然在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原有生活状态的改变,严重影响了乡村风土人情的保留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9%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不愿回家乡发展,其中40%的人员缺乏对家乡的认同感。在此背景下,如不重视对乡村原有肌理的保护,将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应保留乡村原有的肌理,维持原住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将乡村景观设计上升为乡村生活的整体优化,将物质建设上升到精神文明建设。此外,在构建娱乐休息场所、劳动场地的同时,应确保场所间的线路连接通畅,提升原住民休憩娱乐、生活生产体验。并在保持乡村原始形态基础上,努力挖掘乡村的空间肌理、景观元素及素材,以此增强乡村景观的和谐感和温馨感。

2.2 保护与规划并行

在规划新的景观之前,应该保护乡村现有的景观,并且在规划的时候,尽量不要占用耕地,但是已经荒废了的土地,可以进行规划。有的乡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可能存在文化遗址,文化遗产是整个世界的财富,在乡村景观中,它将是最具特色的一点,所以一定要进行保护。河流和山川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同样要保护起来。

2.3 建设共享性的景观

对村庄的景观进行规划,要从整体上入手,村干部应该与村民多进行交流,增强村民的大局意识,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景观是给所有带来好处的,并且能够用这样的景观吸引外界的人士。

2.4 要鼓励公众参与到景观规划之中

一方面,采取措施激励乡民主动参与到特色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使乡民认识到景观规划对其居住的环境转变的重要作用,进行景观建设能为乡民创造创业就业时机,尤其是临近景观区域的乡民,能通过提供住宿以及餐饮等方式增加乡民的利益。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必须激励地方乡民参与到特色文化建筑中,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内传统的民居已受到严重影响,在当代社会,人们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民居作为居住的主要场所,然而在特色旅游乡村建设环节中必须注意建设更多的具备乡村特征的民居,有效地体现本区域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因此在规划环节中必须努力提高民众参与度,政府必须强化指导,使民众针对自由建筑进行调节以及改进,特别是针对本区域古建筑应当加以修建和改进,从里到外均体现民族特色,使旅游者在特色旅游、乡村旅游以及住宿环节中感受到本区域的独特文化价值[2]。

2.5 构建乡村特色,推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乡村所独有的民俗传统,历史文化,是乡村原住民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洗礼的宝贵财产。根据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将乡村特色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乡村原有的祠堂、寺庙、塔楼等历史建筑遗迹,是存在于物质空间可见的文化形态,能有效承载乡村原住民的精神情感,激发乡民的地域归属感;而非物质文化则指乡村所特有的地域民俗、节庆活动及风俗习惯等。与物质文化相同,两者都属于相同的文化体系,然而非物质文化,能从情感层面衔接乡民与乡民间的情感关系及社会活动。因此,在景观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出能够充分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例如,安徽的徽派建筑、朝鲜族聚集区域的平盖型屋顶等。在保持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改造现有的建筑体系,将融入现代元素的,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符号植入于乡村的景观工程中,以此打造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

3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更新观念,进一步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等内容,提升景观设计质量,凸显人文特点。

参考文献

[1] 时培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商洛山阳县板庙村为例[J].艺术评鉴,2018,(16):170-171.

[2] 回奉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8):17-18.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