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积累路径探析

2020-10-21 06:38张然
高教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累

张然

摘  要:文化资本是能够带来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增值的文化资源,是其文化素质积淀并不断提升的文化元素。然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的持有现状则令人堪忧,阻碍重重,为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应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精准资助新思路。从培育“文化资本”积累的自觉性、优化“文化资本”积累环境和探索“文化资本”积累课程化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047-04

Abstract: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cultural resource that can bring the incr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wn cultural quality, and it is the cultural element that their cultural quality accumulates and improves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status quo of "cultural capital" held by needy college students is worrying and has many obstacles. In order to make every child usefu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needy students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ideas of precise fun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needy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xploring the curricular path of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Keywords: needy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为实现教育公平,体现“有教无类”,“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关注、关怀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证,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享有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青年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讲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文化资本”的视角研究高校的资助工作,以解决从“经济资助”到“发展资助”、从“模糊资助”到“精准资助”的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课题,而全面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的积累正是高校应该积极探索的精准扶贫的新途径之一。“文化资本”是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积累与增值的文化资源,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学生占有文化资本的总量,以及能否持续积累,对大学生而言,事关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因此,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一、“文化资本”的界定

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他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当产出高于消费时,资本的一部分最终将转化为持久性的资本积累[1],在对“文化资本”概念的研究中,这是最初的原始界定。除此之外,还有英国经济学家亚瑟·路易斯曾经提出“文化资本”意味着知识积累的社会基本情境。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下,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1960年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他认为两种基本元素“文化”和“資本”构成了“文化资本”这一事物,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生活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可以增值的属性。布迪厄从文化层面解读资本,文化资本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一种概念的集合,这种概念的集合又可以进一步增值,产生新的文化资源,因此,在这里,文化也成为一种资本。

对大学生而言,文化资本是指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增值的文化资源,是其文化素养的直观体现,并能持续积累的文化元素。文化资本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学习能力、创造力等,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积累障碍和持有现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一个人获取文化资本的主要渠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极其有限,导致其发展缺乏必要的内外部资源支持,在受到贫困社会关系和贫困文化资本的双重制约下,使能力发展和提升更为欠缺[2]。

(一)“文化资本”积累障碍

笔者经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量访谈和接触,发现这一群体文化资本积累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第一,人际关系比较松散,交往被动。网络空间活跃,网下空间有较大反差,因为受到方言、口音的影响,活动范围在同乡、同宿舍之内,参与班级活动积极性不高,因此有价值的人脉资源较贫乏。

第二,社会轨迹单一,价值观念比较保守。生活体验的依赖性高,没有独立意识,缺乏对自我体验的关切,竞争意识不强,对于“文化资本”的积累基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第三,地域差别大,获取“文化资本”的机会不均等。处于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别,都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质量有所不同;同时,周围的文化环境也大相径庭,比如生源地处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学生与生源地为贵州山区的学生相比,后者的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积累看起来“困难重重”。

第四,创新意识不强,美育欠缺。个别学生迷信权威,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信仰。对校园生活和学习中的美好事物和困难,不能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

还有些学生比较自我,家国情怀淡漠,集体意识不强[3]。因而,在这种意义上看,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下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资本”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应大力推进该群体文化资本的积累。

(二)“文化资本”持有现状

本文以滨州及周边高校为调查对象,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抽样样本如表1,男生与女生的比例接近1:2,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的比例接近2.7:1。

从家庭原始“文化资本”持有来看,近90%的困难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如表2),受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偏低,职业发展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91%以上的经济困难家庭同时也是文化教育困难家庭,家庭藏书都不足百本,平时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57.3%的家庭在百元以下,60%以上的家庭没有专门学习的场所(如表3)。

在文化消费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表现出了文化消费选择困难的情况,较少参与文化性较强的活动(比如舞蹈、乐器、电影、绘画等),兴趣爱好表现在读书上的学生占65%(如图1)。这一群体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大多是兼职打工,占比71%(如图2),从而丧失了从事可以获取文化资本更多的读书学习、社团活动、专项训练等的机会。从文化资本的获得上看,一是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参加画展、观赏音乐会、歌剧等艺术类演出的平均频率在一年一次左右,二是考取资格证书的比例不高,特别是考务费用较高的、含金量高的证书考取的更少(如表4)。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积累路径分析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鲁教财字〔2014〕25号)中指出,“高校要更新助学理念,创新助学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学生资助工作从经济保障型向促进发展型转变,在经济上帮助学生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也为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提供了参考和思路,由此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对高校这一群体开展“发展型”资助工作。

(一)个别辅导,培育“文化资本”积累的自觉性

针对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文化资本”积累的“无意识”,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培育文化自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开展辅导:维度一是从增强对传统文化自信的角度上展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文化的根,抓住了根本就能以此为突破口增强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创新性的转化,激发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深沉情怀、价值坚守和不灭信仰。比如,开展“探寻家乡记忆——寻根之旅”实践活动,挖掘地缘历史,明来源,知去向,引导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维度二是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新世紀的大学生都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享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获得感,通过创新话语体系、运用现代传媒,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让贫寒的学子学会表达中国的人文世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化为价值追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塑造态度,在一定文化自觉的影响下,定会有“文化资本”积累的自觉[5]。

(二)整合资源,优化“文化资本”积累环境

营造“文化资本”积累的大环境,整合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平台和方案,延伸资助的意义,提高资助的效果和质量。一是优化家庭环境,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早期的家庭文化资本积累基础,不同背景的家庭,其家庭文化资本积累是不平等的,越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越应该提升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比如良好家风的传承也是“文化资本”的一种积累。二是优化学校环境,引入“参与式”的项目化的资助政策,引导学生自立、自信、自强,在构建学习型宿舍、创建平安校园中,在推动创新创业中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变“助”为“推”。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让这些学生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高雅艺术活动,感受到向上向善的力量,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是社会”,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之大。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摒弃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培育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金钱观;优化社区、街道、村镇环境,加强对居民隐形教育的植入,培养文明,传递文明。

(三)团体授课,探索“文化资本”积累课程化路径

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本”,针对整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课程化的“文化资本”积累的帮扶,利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途径,做到全面覆盖无死角、点面结合有效果。首先,从隐性课程设置看,利用校园各类文化节日的举办、助学联合会等组织的活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学会社交、竞争与合作,学会感恩、诚信与奉献,积累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本”。其次,从显性课程设置看,通过系统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以及创业课程等,同时,提供丰富的菜单式的讲座、报告,为这一群体服务和提供指导,比如进行精细化的毕业季的就业指导、新生的生涯规划指导等,达到积累工具层面的“文化资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9.

[2]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3]林文伟,廖丽金,赵北琳.“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J].思想育研究,2010(07):90-92.

[4]邱忠信,李佳.爱心助学,情满校园[N].吉林日报,2008-01-14.

[5]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06):34-35.

[6]牛兵,茅蕾.帮困注重育人,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J].华章,2009(06):56-57.

[7]施小明.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分层递进帮困助学新体系——上海理工大学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04):105-106.

[8]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07):67-69.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累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