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故乡

2020-10-21 04:17党荣理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村子沟壑故乡

党荣理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裂,寂寥无语的泡桐,挺立于墚塬沟壑,田间地头。

我故乡所在的永丰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英雄传统的村镇。

从蒲城县向东约30公里即可到达,因有了洛河的滋润,它拥有了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山、水、川、塬各种地貌错落有致,北东南三面依塬,西边一面系水,素有“永丰川”之称。这里有人类先祖择选之圣地,大浴河“母系氏族村落遗址”;有历经十几年,上世纪50年代完工的洛惠渠,宛如游龙驻守;有精美绝伦的海源寺塔(仅有的寺庙遗存),敲击着历史的晨钟暮鼓;更有久负盛名的蒲城八景之——“温汤晚浴”,归田人去污解乏之绝境;现代化的曲里渡槽,横跨洛水的洛西倒虹,唱着奋进的战歌,气势恢宏。

这里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王震将军指挥的著名的永丰战斗的所在地。我村离主战场仅有4—5里路程,垂直距离甚至不到3公里。如今,村里高高的土丘上,依然保留有当年战斗时所用高炮台和垒的高炮架。

上小学、中学时,我们每年都要去永丰烈士陵园,聆听那场惨烈战斗中英雄们的事迹。这场拖住胡宗南,有力支援了淮海战役的战斗,让许多英灵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家乡人民保护着他们的忠骨,他们护佑着家乡的安好。

生我养我的是一个以党姓人家为主的小村子,是一个一声鸡叫听三县的偏远小村子。在远处,根本看不出有人居住,它微乎其微,不被人所视。只有傍晚的炊烟袅袅升起,才知远处深沟有人家。

据说,一对党姓夫妇带着四个儿子,从洛河对岸逐步东迁落脚至此,慢慢枝繁叶茂,发展成了现在的党家沟和坡底两个自然村,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正如民谣所唱的那样,这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也正是这厚厚的黄土层,给了家乡人最廉价的居住成本,挖几孔窑洞,挖一口水窖,就可以安家立命了。

他们在那墚塬夹缝,在那沟壑之间的沟沟峁峁,顶着烈日,顶着黄尘而劳作,就像那泡桐般静默,顺应农民的本色,没有抱怨地劳作,这是生存与繁衍的必须,不可停歇。故乡的厚土,供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勤劳生活。

党家人的勤劳,让这个荒无人烟的小沟壑,良田渐渐增多,绿树成荫。老祖宗的庇佑,人丁兴旺。村子慢慢有了名声,也逐渐有了外姓人家进沟居住。党家人是包容的,与其它姓氏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到了道光年间,村子已形成一定规模,出了几个大户,我的祖辈就是其中的一支。村子典型的院落结構是这样的:最里的为土窑洞由祖辈居住(现在已改为砖结构或砖土结构),两边是厦子房,由父辈居住,然后大房横在中间,前面双侧是相向而对的厦子房由儿孙们居住,然后就是门房了,门房都很气派。小时候我还见过一人抱不住的大柱子和一米高的大灯笼。可见当时家境的殷实。

前年回老家,见到了一个咸丰年间由党姓人家集资制的云板,样子如意状,由生铁铸造,重二十五斤,有“党家沟祖先堂,咸丰四年九月造”等字样,算起来,也有164年的历史了。云板是一种在过白事时用来敲击,宣告议程开始的器具,是一个家族神圣之器。后来又找到了早年间的祠堂旧址,“党氏先祠”四个大字是刻在青砖上,贴在窑洞门面的上方,至今还苍劲有力。据堂兄讲,他小时候还见过几间大砖瓦房,那才是祠堂的主体。从我小时候见过石狮子,石马等雄壮中,也可见一斑。这里解放后变成为队里的学校,那间窑洞成了队里粮仓。可惜的是所有关于党家的记录,都在岁月的淘洗中销毁了。

现在有据可查的仅有我们这一支保留下来的家谱,是由我的曾祖父主笔。翻开苍黄色的家谱,浮尘之下,小楷刚劲有力,记录简练明了,排列有序,内容详细,无一疏漏。原来曾祖父是清末一名秀才,考取功名,恩泽故里,是村里极有威望的族长(我的外曾祖父是清末的一名举人,两曾祖父情同手足,把自己的儿女订亲婚配,这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使我有了这优良的基因)。从这本家谱中可查到父亲这一代共八代,加现在的三代,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到2020年,共十一代。仅从我们这一支脉的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就可看出党家沟党氏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成就。

远房堂叔家中有一石碑,虽然只能看到背面和半截正面的上部,但依然可辨析是一个贞节碑。它是对堂叔祖母年轻守寡,育儿长大功德的表彰。从这一贞节碑就可以看出,党家沟党氏不光注重光耀祖业,而且注重德行操守的传承,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在那时就很盛行。

重视教育也是党家沟党氏人家的一大传统,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有不少党家儿女学有所成,去外地谋生与发展,也将党家沟党氏的血脉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地域。

故乡的厚土,就这样撑开臂膀护佑着一代又一代儿孙,让他们繁衍生息。

小时候,总想着离开这沟深、路远,去哪里都得爬坡的小村子,离开这干旱少雨,引水困难,靠天吃饭,落后封闭的小村子。似乎所有的期望都建立在对故乡的唾弃之上。

记得每逢过年,在外工作的叔叔、舅舅、姨姨们回来,总会带来一些没见过的新鲜东西,让我对外面的世界更是有了强烈的好奇与向往。

受党和政府的培养,祖先的恩泽,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读大学、读研究生的党家人,后来,我特招入伍,成了一名部队的科技工作者。

俯瞰我的人生轨迹,无处不有家乡深深的烙印,无处不有先祖美德的传承。

随着年龄渐长,对家乡的思念愈甚。父母在时,还能经常回去,重温那贫穷而快乐的少年时光。爬爬坡、上上塬,与大哥一起拉粪、除草。虽然干不了什么过重的农活,但看看这沟沟峁峁,也是浑身舒坦。

父母不在了,回去得越来越少了,与哥哥的通话,也是越来越简短,只是一些嘘寒问暖的客套话。可那黄土的泥腥,翻滚的麦浪,淡粉的泡桐花,还有那沟坡里的羊群,暮色中的炊烟,总是飘进我的梦里,占据我的心,牵拉我的魂,痒痒我的肌肤。常常觉得家乡的风,会穿透我的身体,传来古老的歌谣,故乡的黄天厚土,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中。

我曾写过一首诗,题为《故乡的风》,借以表达年过半百的游子魂牵梦绕的乡魂:

今夜,站在山顶

东面的风穿透身体

故乡的低吟,云板声再起

先祖们一代又一代

黄土里沉寂,一代又一代奋起

洛河东岸黄土塬下的沟壑里

包蕴了几百年的汗水与泪水

生我养我的故乡

碧空荡着云影

福佑子孙

倾听故乡的风,倾听风里的缠绵

父亲愁容满面的叹息

随着浅风掠过贫瘠的黄土

母亲唤儿回家的高喊

冒着热气的小米粥飘着香

大哥喂养的老黄牛低头吃草

不屑母鸡的炫耀。土坡土院土窑洞

回荡着传唱了几百年的民谣

演绎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的执着

点一柱心香,燃起毕生的思念

伸开双臂,在故乡的烟岚里沉醉

先祖的风骨,矗立心底

家人的清瘦的身影,润泽着远行的路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小村子沟壑故乡
弯腰的谷穗
春天来了
露天电影院
哲理漫画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故乡常在我梦里
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