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的分析

2020-10-21 05:35陈松柏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差距差异区域

陈松柏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的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由2019年发布的《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区域结构逐步由差别化向均衡化转变,但短期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来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的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稳中求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并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新的突破。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之后,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中向好的形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就业持续扩大,民生改善成果显著。

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差异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东西部发展差异,沿海与内陆的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等。2018年,东方财经杂志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78年以后历年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数据,分析了用基尼系数和泰尔(Theil)指数测算的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区域间差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1990年代初的缩小时期、19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扩大时期、21世纪初至今的显著缩小时期。如果把中国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整体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东部内差距、中部内差距、西部内差距以及三大地区间差距,其中的东部内差距和三大地区间差距一直左右着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准。随着近些年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各区域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平稳,占比总体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较快,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但近年西部等内陆省份的高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公共投资牵引的巨额资本投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难以使得地区发展趋于长期均衡,因此还需要探寻地区经济发展内部的关键影响因素,找寻可持续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常态。新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中国选取更加优良的发展模式,如果想让中国经济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的问题,而了解造成差异的因素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只靠东部地区的几个城市群,并且东部城市环境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只有地区之间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才能为十几亿人口营造充分发展的空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大,既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会进一步阻止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收入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是难以吸引人口流入的,因此地区发展如果较落后可能带来人才的进一步流失,从而地区的发展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可能会加重地区的不平衡,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造成地区之间不平衡现象的恶性循环。

与传统经济理论只关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要义在于促进不同区域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体现在不同区域间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趋同上。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区域之间差距大、不平衡性突出便是其中之一。

在经济上,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另外,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增长乏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的比重低,且其中的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緩慢,研究本课题有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得地区之间的经济总量均衡,不会出现较大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在政治上,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党的政策,使得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个人;在社会方面,由于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价值观念差距,研究此课题能够适度改善中西部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缩小了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有可能改变了过于追求短期发展成效的观念。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将有几亿农村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就业,进入城市居住。在这种与经济结构调整相伴的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历史时期,我国区域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富有前瞻性地谋划好我国未来十几亿人口、几十万亿经济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主动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协调好地域空间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生存极为重要。

此外,由于我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近些年来我国不断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相应就伴随着宏观直接调控的能力减弱。随着东西部差距的逐渐拉大,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经济增长、发展机会都要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了东部地区。这带来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是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的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这就导致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研究此课题能够帮助区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能够吸引人才,展开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促进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对前人的文献梳理以及理论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人力资本、网络普及程度、政府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的比较。本文最终研究结论如下:

1.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匹配度较高,人力资本优越,网络的普及程度高,政府给与政策优惠。

2.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国外直接投资持续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经济发达程度不如东部地区,最大可能原因是,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缩小,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大减弱。

3.西部地区,并未享受到人力资源的红利,其中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为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消极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在第二个阶段全部转化为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国外直接投资及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小。整体上,相较于其他区域,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上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且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也有所重视,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差距差异区域
相似与差异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区域发展篇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