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辛怀古词蕴含的家国情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0-10-21 06:04罗海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8期
关键词:京口抗金怀古

罗海燕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则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将家国情怀蕴藏在怀古诗词中,通过借古喻今寄托自己的个人境遇感叹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之情,本文以苏轼、辛弃疾两位宋朝著名词人的代表怀古词作品为例,阐述了苏、辛二人的人生境遇和他们在词作中表达出的强烈情感,对于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古词   家国情怀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13-02

1.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从古至今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1]。家国情怀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2],《礼记·大学》已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记载,范文正公在名篇《岳阳楼记》中更是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寄托在诗词当中,其中怀古诗词大多借古喻今,作者在诗词中借助点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流露出对个人境遇的感叹、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需要大力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4-6],其中第四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出“学生要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进行怀古诗词授课讲解的时候可以将作者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文以宋朝时期的二位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为例,以他们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两篇传世怀古词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代表,让学生学会品味作者的人生境遇和家国情怀,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2. 苏、辛二人的人生境遇

谈及宋词,后人皆将苏轼、辛弃疾二人并列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并称为“苏辛”,各为北宋和南宋时期词坛的领军人物。

苏轼,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开豪放词派之先河,存世词作三百余篇。苏轼一改以柳词为代表的柔情之风,将阳刚之美注入词中,大幅提升了宋词的格调和文学地位,为中华古诗词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里程碑。

苏轼为人正直,同情百姓疾苦,心系国家,虽年少成名,但仕途并不顺利,他一生宦海沉浮,夹在“新党”、“旧党”之间,宋神宗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巨大,虽然幸得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苏轼侥幸留下性命,但却被贬官到黄州担任团练副史,为了消除心中的苦闷,他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抒发他贬官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时期的著名主战派将领,同时也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称“词中之龙”,存世词作六百余篇。辛弃疾在金国出生,青少年时在北地长大,亲自感受到了北地沦陷区百姓的疾苦,后来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是当时著名的主战派将领,由于与朝廷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退隐,开禧北伐时被重新起用担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然而壮志未酬、死在任上。辛弃疾一生以光复北地、恢复中原为志向,经常把豪情壮志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寄托在词作之中。

3.苏、辛怀古词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

在怀古诗词创作方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属于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两首怀古词的对比参见表1,苏、辛二人都在词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感而发,同时借古喻今,充分表达了作者担忧国家、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流露出作者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游玩黄冈城赤壁矶后所作的宋词名篇,后世对其推崇备至,《渔隐丛话前集》谓之“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苏轼在本词中回想起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对智勇双全破曹军的周瑜情有独钟,极尽赞美之词:“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创作本词时,苏轼虽已被贬官,远离朝廷中心,但却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已经觉察到北宋时期由于长期以来“重文轻武”造成的国力软弱,而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西夏国又虎视眈眈、觊觎中原。一边是边疆危机的潜伏,一边是朝廷的“新党”、“旧党”之间的互相倾轧,大宋朝虽然看似表面歌舞升平,但却早已危机四伏,苏轼只有幻想希望可以出现一位像三国名将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可以出来扭转时局,然而当梦醒之时他只有发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本词中苏轼把他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寄托在了周瑜身上,充分流露出他虽有报国志向、但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辛弃疾在宋宁宗开禧元年北伐抗金前夕所作,两年后的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开禧元年正值权臣韩侂胄掌权执政筹划北伐,被闲官多时的辛弃疾作为朝中少数可点的抗金名将获得了重新起用的机会,被朝廷委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要职,负责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作为著名的主战派将领,辛弃疾自然是支持北伐抗金,恢复北方失地,救金占沦陷区的百姓于水火之中,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深知不可轻敌冒进的道理,因此他反对韩侂胄的冒险政策,认为应当事先做好充足的战前准备,否则极易重蹈覆辙、北伐再度夭折,但朝廷的当权派却对他的忠言置若罔闻。正是带着这种忧虑的心情,辛弃疾来到了京口的北固亭登高远眺,回顾前史往事,心有所思,写下了宋词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词中提及了多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当辛弃疾北望眼前的大好河山需要光复,首先想起了三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孙权,词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感叹现今的南宋缺少类似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危局;“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点出了另一位历史英雄人物南朝宋武帝刘裕,辛弃疾回想起了刘裕以京口为基地、两度北伐克复中原的英雄事迹;面对当前朝廷冒进北伐抗金的政策,辛弃疾倍感忧虑,想起了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词中有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正是由于宋文帝好大喜功、北伐冒进,被北魏拓跋焘重创;创作本词时,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将自己比作了战国时的赵国名将廉颇,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方面抒发了作者的暮年豪情,老当益壮、英武不减当年,自认仍可担任一方统帅抗金,但另一方面辛弃疾也是联想到了廉颇被人猜忌、被赵国弃之不用的结局,担心自己终将被朝廷遗弃。

4.结束语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朝杰出的豪放派词人,都在他们的怀古词作中表达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在词中忆往昔、叹今朝,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心,至今读来都令人唏嘘不已。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由古传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辛二人的怀古词作品可以作为語文课堂中弘扬家国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教师可在授课时融入这些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 考 文 献]

[1]范竹发. 培育家国情怀,提升核心素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19期.

[2]赵毅,马冲. 中国古代家训与士大夫的家国情怀[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3]唐燕飞. 论苏辛怀古词的江山意象与英雄情怀——苏辛两首怀古词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33期.

[4]王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解读[J]. 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关键问题. 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

[5]侯红宝. 培育核心素养,应行走在语文的方法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第26期.

[6]韦苑. 培养核心素养需循序渐进[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第21期.

猜你喜欢
京口抗金怀古
京口驿的回忆
岳飞大破金兀术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岳母刺字
裴怀古的“诚”字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裴怀古的“诚”字诀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