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

2020-10-21 06:04周秀珍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8期
关键词:李镇西笔者素养

周秀珍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素养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从学习反思的角度来谈如何语文老师提升专业素养。

【关键字】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提升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15-02

你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吗?一年级的学生能把《三字经》《弟子规》《小学对课》《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大量的唐诗宋词倒背如流;你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吗?一年级的小朋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上课情绪,或拍手或晃头,手舞之足蹈之,乐在其中;你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吗?一年级的小朋友能说对偶,能辨平仄。这不是誉美之词,如果您看了陈琴老师的课例《绝句》之后,可能也会像笔者(当然,鄙人孤陋寡闻)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虽然离最初听课的时间已过了一段时间,但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陈老师上课的情形。

看了陈老师的课例,就想知道她是何许人也。在网上,笔者看到了关于陈琴老师的介绍:陈琴,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对吟诵笔者是挺感兴趣的,这又让笔者对她的的从教生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她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自我思辨——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档案》视频教学认真地看过几次,又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她的资料,并买了她的专著《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细细品过,知道了陈琴老师坎坷的从教经历,也知道了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因为其有渊博的学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能够不断地学习反思。在这里,笔者试从像陈琴这类的名师善于学习反思的角度来谈谈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性,我们可知,语文教学的内容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都在其中。从事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如语言学、文学、文艺理论等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知识;也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如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可以说,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杂家”、“博家”。欲要成为“杂家”、“博家”,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琴老师所阅读的广博精深。如在第三章中的《读书乐与荐书忙》中,笔者粗略地数了一下,她提到的中外名著竟有五十几本,这大概只是她所看过的书中的冰山一角吧?如她在为《中国教师报》所推荐的书中,有《道德经》、《正信的佛教》、《叔本华人生哲学》等十几本书。而笔者所推崇的李镇西老师,在读书上下的功夫也是相当惊人的,他在《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一书中开列了这样一个已读书单:古典類有《论语》等24种,文学类有《悲惨世界》等38种,教育类有《外国教育史》等21种,杂志类有《中学语文教学》等17种。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这些名师学会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去俯瞰语文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带动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所教的班毫无例外地成了“书香班级”, 就如陈琴老师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切身体验中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阅读,不停地阅读,这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李镇西《与书为友》)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可以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博览群书,兼容并包,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而达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虽能驾驭课堂,但总感觉少了语文的趣味,离理想的课堂相差很远,有时甚至会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书的感叹;也常感觉文笔枯涩,词不达意。毋需反省,都知道是是自己很少有时间进行阅读,导致积累的缺乏。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课以及作业的批改上。即使要读书,读的也都是教学参考书、备考资料等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书籍,关注的总是自身教学技巧和方法的提升,长此以往,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越来越依赖参考资料,对试卷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也愈加的模式化,逐渐缺失了个性化的理解,平时也是很少有时间去翻阅文史哲经典。人文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语文课情趣的缺乏,所以笔者的课堂教学也就感觉越来越平庸。想改变现状,却总是以各种借口来搪塞。其实想想,改变从现在开始,为时也未算晚吧!这并不是说要成为名师,而只是想让自己活得更自在些,精神世界能够更丰富些,在上课时能更轻松些,让学生也能更热爱语文些。

当我们注重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注意了教学的积累,如何让自己成长起来?陈琴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自我思辨——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档案》的视频教学中,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十个反思故事来阐述了她成长的感悟:①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课堂变革的动力源,追求什么样的课堂魅力决定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方向;②教师的课堂魅力由底蕴决定,底蕴决定思考力的深度,思考力决定课堂境界的高度,境界高、视域广的课堂才有魅力。这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投身科研。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语文》(刘芳主编)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化建设的主流。”有时候想想,我们之所以普通,不就是因为缺少反思意识吗?就如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或记所得,或记所失。笔者只是敷衍了事,只图在学期末的检查中过关,认真对待的又有几次?所以当写论文或教育故事时,常常是不知从何下笔。这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何能让自身成长成专业化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说:“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以这样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只有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才能让我们快速成长起来。所以,反思是一个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一个必要途径。

陈琴老师的成长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她从一个被评价为不会上课的老师,成长为一名吟诵专家,一名特级教师。秘诀之一就是因为她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写了无数的对教育的思考。她的的十個反思故事,只是她二十几年来的教学日记的十朵小花罢了。在《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一书中,她也刊登了大量的教学反思。而笔者所推崇的李镇西老师呢?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对李老师作了这样一番评价:“李镇西高明就高明在坚持写教育日记。他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写了那么多的书,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二十多年写下的日记。”纵观当今中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思,进而有所建树。其实只要好好想想,不管是像李镇西、陈琴这样的优秀教师,还是如我等这样的普通教师,哪位老师可以肯定地说我的这一节课是“完美”的?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或是大或是小的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可以尝试去追求完美。所以优秀的、有心的教师会在课后及时地回顾课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从中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这样,通过能长期的坚持,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主动反思,向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及时发现和解决在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而总结经验教训、参与语文教改试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就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让语文课堂焕发以出生命的活力。就如陈琴老师所上《绝句》一课,她能让一年级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兴奋度,容量如此的大,正是她深刻反思、投身科研所带来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教师,如何进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途径有很多,就像笔者的学校要求写教后记就是一个好方法,只是像笔者这样的老师要转变观念,由被动的“要我写”变成主动的“我要写”,这样才会有效果。教后记的内容可以是教育教学中的得意之作;可以是教育教学中的遗憾之处;也可以是课堂上学生的反馈结果;还可以是对下一个班的教学过程的调整或下一次教育教学的设想。但这些都要及时、真实地记载下来,日积月累,就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逐步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当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只是写教后记,还可以通过诸如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的各种方式进行。

新课程的改革现已经是越来越深入,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静下心来,日不间断地学习,关注自己的课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期成为一位素养优秀的语文老师。笔者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练就出独特的看家本领,在语文教育这块平凡的天地里也会有别样的风景。

[参 考 文 献]

[1] 陈琴 华一欣. 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M].中华书局,2011.

[2] 刘芳.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4]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叶远玲.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语文学科有效课堂[J].考试周刊,2009.

猜你喜欢
李镇西笔者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改变自己袁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