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及其提升策略

2020-10-21 06:04戴秀清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戴秀清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与普及,各行各业都展开与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而言,教育信息化普及的相对慢,农村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队伍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成为了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将对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及其提升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字】信息化   农村教师   心理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69-01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而随着农村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形成,这也在无形之间引起了人们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教学组织,还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会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展开,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心育培训、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引导教师自我提升,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做好保障。

二、教育信息化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

1.教育信息化和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

(1)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农村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最早是有国外实施的以“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建设计划,到了21世纪,才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术语。如今,教育信息化是指,将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作为基础,推进学校教育各个环节的革新发展,从而完成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过程,而此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的环境,要为学生配备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是信息技術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完善师资队伍,让教师队伍能够在管理、评估、手段使用上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2)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内容包括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职业态度、人格特征、身体状况等方面,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在其生理健康的基础上,能够正常履行教师的教学职责,良好的适应教学环境,并且维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2.教育信息化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关系

在信息化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费习惯都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数据显示,在九十年代,人们在交流时会用到70%的时间来互动,而现在这70%开始用到了互联网上。诚然,互联网产品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让人无形之间隔了一堵墙,很多青少年甚至沉迷与网络失去自我,这些都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对教师也是如此,学生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能够更自如的获得教育信息,可能教师悉心布置的教学要点已经被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了,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教师的权威,所以,教师应该在心理上做好积极应对,尤其是信息资源较少的农村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面对教学挑战。

三、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1.加强教师心育培训,树立积极人生观

良好的认知态度与积极的人生观念能够起到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作用,对此,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人士给教师做心育培训,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疏导,缓解教师群体的压力。此外,还可以进行不定期的“心理专题”学习,让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这样的心育培训,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长期处于消极的心理态度下,则会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遇到情绪压力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交流、讨论中将自己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不要过度陷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引导教师自我调适,端正职业理想

农村教师在工作时一般除了学校里的八小时,在课后还要做备课、修改家庭作业、组织家庭访问等多项工作,有时候甚至会长达15个小时,甚至忽略了自家小孩的教育,此外,伴随信息技术的革新,教师也要挤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课件,希望提高教学质量,这些繁重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农村教师应该做好心理调适,保持清醒的职业认识,不忘初心,在课余要加强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可以通过当面讲述,或借助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向亲朋好友诉说内心,也可以在饭后陪家人散步、在乡间的小路走一走,聆听自然风光,感受乡间甜美的空气,以此释放身心的压力。教师注重对自身心态的调控,还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宠辱不惊、心理健康的人。

3.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确保政策落实

和谐、良好的学校氛围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在学校里,每个教师都不是孤立的在工作,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与学生交流,还要和同事教师之间展开人际交往,所以,学校应该在重视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教师减负,在节假日注重对教师的心理关怀,安排学校福利或者个人进修等,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让其能够在假期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在回到学校时能够用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注重劳逸结合。此外,教育部门也应该深入考察学校内部,出台合理的政策导向,让农村教师在奉献时也能有所收获,落实教师福利等政策。

小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农村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教学工作里出现的问题,在心态上保持积极,培育下一代青少年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调控教学与生活上的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与专业水平。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园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226)资助】

[参 考 文 献]

[1]朱明霞,王立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中国信息化,2018(12):91-93.

[2]余欣欣,杨静,张月.信息化时代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06):94-99.

[3]谢爱莲.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107.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心理小测试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