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路径探究

2020-10-21 09:00吴琼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产业新形势

吴琼

摘  要:人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已经没有多少异议,但发展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还存在一定偏差,重视经济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影响缺少关注。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就是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但它也需要一定的资源环境支撑,也会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探究

生态文明从广义上理解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折射出的就是如何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产业如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化产业如何实现不同区域、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处于发展初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却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非生态的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讨论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是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文化产业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出现不少不适应生态文明的问题。一是浪费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必然消耗一定的资源能源,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少文化企业为了赢利,不择手段地生产“文化快餐”;出版行业盲目追求书籍和印刷品外观的精包装、大开本等奢华效果;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重视规模速度,轻视质量结构;部分地区盲目创办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大型影视基地、大型娱乐场、大型主题公园、文化一条街等等。二是破坏生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破坏生态的现象。随着图书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其所需原材料的逐渐增多,造成大量树木被砍伐或将被砍伐,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低估。近年来,一些影视剧组为追求票房价值,到生态良好且脆弱的自然风景区拍片,结果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耳闻。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时尚,但一些地区却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三是污染环境。发展文化产业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一些影视剧外景地,生活垃圾,加上自己发电、车辆运输、搭建景观建筑等,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特别是,随着文化消费的增加,消费后不能及时回收,必将会增加环境负担。以上情况说明,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适应生态文明要求,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生态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只有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共荣发展这一基本宗旨,并把这一宗旨通过多种渠道贯穿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区域和文化产业的不同层面,使发展的观念理念一致,通过完善机制和法律等手段落实为现实的行动,才能够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向。

(一)完善生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最直接地体现在生态文化景观、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是衡量生态文化建设得失与否的硬指标。因此,完善生态文化设施,一要推进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建成区蔓延扩张、工业遍地开花和开发区过度分散布局,正确处理好城市居民居住、生产和休闲的关系。拓展城市立体发展空间,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本服务和承载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严肃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生态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二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注重与当地农村文化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保持农村特有的文化底蕴。根据各乡镇、村、农业小区实际情况,发展一定比例的农业生态示范点和生态户、生态家园,大力倡导扶持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生态文化。

(二)加强文化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落实到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产业层面,就是搞好顶层设计。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要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战略自觉意识,提高文化产业生态发展转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时,要把文化产业发展全面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体系中去,实施系统工程,明确文化产业生态转型发展目标、方针、思路、重点、措施,通过创新驱动、需求拉动、示范带动、资金保证等促进文化产业的生态化转向。建立健全全面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品牌,带动文化产业生态转型发展。要加快培育新颖文化与环保相结合的新型市场,拉动文化产业的生态转型发展。

(三)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力度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法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法律体系不完善、环境执法不严等。然而,最为主要的是生态文明虽然已经纳入我国的宪法,但是执法不严的现实仍然在一定程度存在。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使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尽的义务为广大民众所了解,最终从宪法的高度统领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建设。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的高度,并立足我国国情,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涵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损害赔偿、生态修复和责任追究各个领域的完备齐全、具有刚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实现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关照。唯有如此,才能将法制的强制力不断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日益形塑人们的各种理念和行为,逐渐积累成共识、习惯乃至文化,最终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四)注重生态文化消费理念的培育

当代社会生态观缺失需要大力宣传生态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消费,把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消费者中。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生态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型文化产业的建设上來。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拓宽教育宣传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公共媒体和自媒体,让文化产业生态发展的理念通过新技术、新手段表达出来。建立社会监督与监管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从项目的立项策划到实施运转,都要定期公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等信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舆论监督。建立健全公众的责权利机制,使社会各界既成为文化产业生态发展的责任主体,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结语

文化基因承载着灿烂文明,延续着历史文脉,维系着民族精神。通过采集并搭建文化素材库,以文化基因提取、挖掘与智能分析来绘制文化基因图谱,打造更多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数字内容产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技术支撑,使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参与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  文丰安.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流变及发展进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6):8-16.

[2]  张胜冰.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基本模式与产业开发逻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94-99.

[3]  时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6):121-124.

[4]  梁燕.绿色发展理念下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学习月刊,2019(04):19-20.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产业新形势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