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镜花缘》海外异国中的儒学思想

2020-10-21 11:18杨璐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关键词:镜花缘女儿国异国

杨璐

李汝珍一生虽然摒弃八股,不曾在仕途上有大的作为,但由于清代的统治思想仍然是以儒学为主,加之李汝珍少时曾师从于礼学大师凌廷堪,所以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体现在作品中,便是《镜花缘》中的海外异国形象,这些海外异国形象虽形态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笔者在此将作者的思想分为四个方面:谦虚尚学的治学思想,讲信修睦的市井理想,以仁治国的政治愿景,大一统的天朝中心思想。这四个方面隐含于不同的异国描写中,具有一定的警世意义。

一、谦虚尚学的治学思想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一直有大量关于治学的言论,首先是对于博学的推崇,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孔子有言:“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儒家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子们应该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始终将博学作为学习的追求之一,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才可以深刻,这种尚学之风自先秦时期便已有之。其次是对于虚一而静的追求,荀子曾在《荀子·解蔽》中提出虚一而静的要求。所谓虚,便是虚心的意思,一为专一之意,静则是指思想宁静,也就是说,在学习之时,要做到虚心求教,一心一意,静心思考。

《镜花缘》中海外异国的描写,便有一部分继承了上述儒家学论,主要体现在对黑齿国与白民国的描绘中。

1、黑齿国

在诸多海外异国中,黑齿国是作为正面形象存在的。黑齿境内,民众虽相貌丑陋,但于男女礼节方面却是分明。在于学问上,更是全民尚学,“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的为贵,不读书的为贱,”女人不买脂粉,反要买书,女子婚嫁,更是以才学作为标准。作者以将近三回的笔墨描写黑齿国,其治学思想贯穿其中。

作者的思想倾向,实际上是通过黑齿二女与多九公的论辩中体现出来的。在论辩开始之前,多九公便表现出了不屑的自大之气:“她们不过海外幼女,腹中学问可想而知。唐兄何必如此自谦,未免把她看得过高了。”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紫衣女子的态度:“婢子僻处海隅,赋性既钝,兼少见闻……”而后,紫衣女子侃侃而谈,从字音谈至《毛诗》、至《礼记》、至《论语》、至《周易》,其间多九公或有意为难,但紫衣女子均能够对答如流,甚至反将一军。联系论辩前二者一自大一谦逊的态度,作者态度可见一斑。黑齿二女在此是作为正面形象存在的,她们虽学富五车,但在面对所谓天朝鸿儒之时,仍能够不耻下问,这二女身上所具备的谦虚好学的优点,正是作者治学思想的体现。而在此处狂妄自大,实则腹内寥寥的多九公,则是作者的反讽对象。

2、白民国

如果說在黑齿国中,作者是通过对黑齿二女以及黑齿民众等正面形象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治学态度的,那么在白民国中,作者便是通过对反面形象的批判来表明态度。白民国众人,面目清秀,衣冠整洁,走起路来步步生香。所设学堂,诗书满架,笔墨满堂。但白民国众人实际上都是装模作样的草莽之辈。在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实则隐藏着的是狂妄空洞的内心。

白民国的学堂先生,端着一副鸿儒的架子,口出狂言:“只要你们在我跟前稍为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但实际上竟然是一个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的白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比学堂先生之前的狂言,讽刺之意溢于言表。作者通过对这个狂妄自大,又腹内空空的假学者的批判,再次展现了其尚谦逊,尚博学,尚严谨的治学态度。

黑齿国和白民国这两个形象,一正一反,体现了李汝珍的儒家治学思想。

二、讲信修睦的市井理想

讲信修睦这个理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儒家典籍中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见于《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其中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是政治上的愿景,而讲信修睦则是对市井百姓生活提出的理想愿景,在孔子看来,只有人人都有信,有序,有爱,有礼,才能达成和谐的社会理想。

李汝珍在写作《镜花缘》时,也大量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主要表现为讲信修睦的市井理想。《镜花缘》中的海外异国描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愿景,另一部分则是作为批判对象存在的。

1、以君子国、大人国为首的理想国度

君子国以好让不争著名,其国内民众,无论贫富贵贱,均恭而有礼。在君子国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君子国三场买卖之事,这三场买主不论是隶卒、小军还是农人,在买物时均不停地添价,怕卖家吃亏,而那卖家反而是不停压价,好让不争之风由此可见一斑。君子国的这种场景,其实正是儒家“仁”思想的体现,市井之中,人人都能秉承着“仁”的理念,讲信修睦,才可使得社会和谐,闻名海内外。

大人国光景与君子国相仿,但其更有特色的是国民脚下的云朵,“云由心生,色随心变,”不论身份贵贱,只要心有恶念,做了恶事,脚下便生黑云,心有善念,则生彩云,举国上下贵彩云,贱黑云,因此民众见到恶事则唯恐避之不及,见到善事则蜂拥而上。正是儒家思想中所谓“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市井理想。

2、以两面国、无肠国等为代表的批判对象

除君子国、大人国这样的理想国度之外,于此相对应的,作者还描绘了一大批黑暗的反面形象,从反面来阐述讲信修睦的重要性。无肠国人最为贪婪,其富人极尽克扣之事,发不义之财;犬封国人最爱吃喝,因着吃喝伤害无数生灵,有眼无珠,不识好人;小人国人最为寡情,满口说的都是诡诈之言,人人持器械防身;两面国人最狡猾,一面和蔼有礼,一面青面獠牙,面目可憎,对不同人展示不同的面目,狡诈异常。此外诸如穿胸国之心术不正,结胸国之好吃懒做,均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儒家伦理道德中有信、有序、有爱、有礼的市井道德要求,最终导致社会混乱,人心不古。

三、以仁治国的政治愿景

儒家的仁政思想,是孟子对于孔子的“仁”思想的发展。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得以集中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核心内容便是围绕“民生”这一话题展开的,即统治者要关心民生疾苦,以仁爱之心去解决民生问题。

《镜花缘》中的海外异国描写大多数是市井风情描写,涉及统治阶层的只有两个国家,一是女儿国,一是轩辕国。女儿国之事应是海外异国部分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林之洋在卖货的过程中,戏剧性的被女儿国国王看中,掳至宫内做王妃。而作者的仁政思想就正是在唐敖等人搭救林之洋的过程中体现的。彼时女儿国水患泛滥,唐敖揭榜声称可以解水患,但交换条件是要放了林之洋。谁知国王非但不允,甚至派出士兵镇压请命的百姓,最终导致民意激愤,作者在文中借多九公之口對国王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国王只知好色,不以民命为重。”作者一面借女儿国讽刺现实社会中无道的君王,一面表现出了自己重民生,重民意的仁政思想。

而轩辕国则与女儿国不同,轩辕国可以说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国王为黄帝之后,对内施以圣德之政,国王过寿,与民同庆,宴乐之时,不许驱逐闲人,允许庶民一同观看。对外修好邦交,“凡有近邻,无论远近,莫不和好。而且有求必应,最能排难解纷。”以仁为统治理念,最终达到国与国和,国与民和,这才是作者所希求的太平治世。反之,女儿国国王置民生疾苦于不顾,则会导致国民暴乱,统治不稳的局面。

四、以天朝中心的大一统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典籍中就有着关于“大一统”思想的论述。从孔子修《春秋》以来,“大一统”的思想便寓于其中,历经孟子,再到集大成者荀子,开始极力宣扬“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为一”的思想主张,“大一统”思想逐渐明确于儒家思想之中。而后儒家思想几经演变,从汉代经学,到宋代理学,再到清代时期,汉学再次流行起来,加之清代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所以这种大一统的天朝中心思想也逐渐发展到顶峰。

在《镜花缘》中,尤其是对海外异国的描述中,这种以天朝为中心的思想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镜花缘》中的海外各国,均被描述成仰仗天朝鼻息的小国。唐敖等人所到之处,一旦表明身份,皆被奉为上宾。即便是书中被作者大力称赞的君子国与黑齿国,也不例外。君子国二宰辅在初见唐敖一行时,便称其民风均为天朝教化所致,到了黑齿国,多九公又道:“今黑齿又是君子国教化所感。所以木本水源而论,究竟我们天朝要算万邦的根本了。”在歧舌国,又借通使之口,发“天朝为万邦之首,各国至彼朝觐的甚多”之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种以天朝为中心的思想其实是与先秦“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很容易就形成了上述所说的,海外各异国如众星拱月一般供奉清王朝,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

李汝珍作为乾嘉时期汉学的推崇者,他的思想是受先秦儒学以及汉代经学影响很深的。《镜花缘》中丰富多彩的海外异国描写,都在不同维度上体现了李汝珍的思想主张,能够让我们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文人思想都有更深刻的把握

猜你喜欢
镜花缘女儿国异国
Mosuo on the move
10个异国文化中难以翻译的词
俄罗斯是“女儿国”吗?
镜花缘(2)
镜花缘(1)
『女儿国』之旅
镜花缘
镜花缘一唐敖出海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异国生日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