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0-10-21 03:42张喜林郝争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

张喜林 郝争争

摘  要:伴随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然而受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养依然存在问题,其中大学生的职业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鉴于此,教师务必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积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加大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全面创新性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思考与探索

在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高校仍然是各国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国争夺大学生思想的前言阵地,因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教育工作者能否切实有效地将工匠精神列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工匠精神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关问题,以便给高校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工匠精神即工匠们在制造物品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与态度,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具体体现在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其中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国自古以来也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它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即指从业者追求完美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即指一切大国工匠所具备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特质;创新即指工匠们追求革新、追求突破的创新内蕴。

2、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如今,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无法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效地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教育相吻合,导致学生缺乏践诺的意识,根本领悟不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很敷衍,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当今大学生缺乏严重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为高校并没有全面收集和分析社会上相关企业所需岗位的要求,并科学地将学生的未来职业计划纳入思政教育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思政课堂更加枯燥无味;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之迅速,社会上形形色色质量不过关的电子产品、“三鹿奶粉”等等不道德现象的出现,再加上高校也没有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多地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行为,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也阻碍了学生形成健康、踏实、执着的高贵品质。

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低下,没有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有碍于学生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健全大学生品格的重要组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高校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核心要领,将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让学生醍醐灌顶,彻底领悟工匠精神对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临深履薄的职业精神,并以高标准的要求来警惕自己,时刻保持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崇高品质,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十三五”时期,我国仍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广大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高校若科学合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既符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求。高校只有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有利于形成高尚的职业品质。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议

1、改造高校思政教育主旨,使匠人精神课堂化

改造高校思政教育主旨,使匠人精神课堂化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积极将思政教学改造成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并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找到思政教学与匠人精神之间的切入点,恰如其分地在思政课堂上引入经典案例、先进人物代表等,同时引导同学小组积极讨论身边的劳动模范人物等,增强了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同时活跃了思政课堂的气氛;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线上思政教学并加大对匠人精神的发扬,比如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作讲座给学生普及匠人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匠知识演讲比赛等,促使匠人精神充分融入于思政教育课堂中。

2、厚植高校工匠文化,使匠人精神实践化

厚植高校工匠文化,使匠人精神实践化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进行的关键。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高校只有重视培养与重建校园工匠文化,才能增强学生的对大国工匠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大国工匠意识。因此,高校首先应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把握匠人精神的独特魅力,然后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并明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感动中国人物、新冠肺炎疫情参与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微视频等,让学生认真体会他们身上蕴含的伟大工匠精神,使工匠文化遍布校园的角落,使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我们安全和平的今天;其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们理解相关专业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便让匠人精神植根于学生脑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没有实现制造强国的快速转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薄弱,高校并没有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且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严重的依赖意识,高校应鼓励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积极将工匠精神合并到思政工作中,努力打造一个和谐的工匠校园文化氛围,采取各种有利措施逐步使工匠精神实践化,以便增强学生对大国工匠的崇敬感,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璨璨.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9(10):136,138.

[2]  李伟.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智库时代,2019(33):82,84.

[3]  王宇环.论高校转型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J].遼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5):43-45.

作者简介:张喜林,1980.02,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市,硕士学位,副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研究方向。

郝争争,1992.12,女,汉族,东北大学,理学硕士,大连科技学院,助教,思政方向;

猜你喜欢
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
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