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飘》陈译本的翻译策略

2020-10-21 09:44秦茂莉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

【摘要】从目的论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内容。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深度分析了传世佳作《飘》的译作中陈译本的翻译的目的,及其在这种翻译目的的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飘》陈译本;目的论;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秦茂莉(1972.1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翻译理论和实践。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文本内容,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翻译原则是翻译者按客户要求通常是“按任务”完成的。因此,客户调用翻译者进行翻译,从而充当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客户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关于翻译目的的细节,解释目标受众的地址、时间、地点、场合、预期沟通的媒介以及文本的预期功能。

因此,发起者或扮演发起者角色的人(也可能是翻译人员)决定翻译目标。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发起者进行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陈良廷及其翻译目的论

1.陈良廷。陈良廷(1929-),广东朝阳人,光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1948年,他加入Warnaco 集团公司,从事商业和电影字幕的翻译。他早在1951年就開始了他的外国文学翻译事业。1961年,他成为一名翻译,在上海翻译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办公室,并在翻译出版社工作。1996年被邀请为上海文史博物馆研究员。这些经历大大提高了他的翻译水平。现为上海翻译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译会上海分会会员,2003年被上海翻译协会授予高级翻译家称号。他的妻子刘文兰是他许多翻译作品的主要作者之一。除《乱世佳人》外,他的其他重要译作还有《海明威全集》《儿子与情人》《上帝之父》《埃德加·爱伦·坡》等。

2.陈良廷的翻译目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关于陈良廷翻译这部小说的目的,鲜有文献和史料记载。

但正如目的论所提出的,还有一个因素与翻译目的论和翻译策略密切相关。这就是目标读者,即目标文本的接受者或受众,他们具有特定于语言的世界知识、期望和交际能力、交际的需要。每一个译者都是针对目标受众的,因为翻译意味着为目标环境中的目标受众生成文本。

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外国作品需要被引进中国,从而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当时,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而且还在不断缩小,这也是人们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东西感到惊讶的时候。读者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西方社会的事情,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经过多年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和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人们迫不及待地释放他们对外国事物的巨大欲望。当时从外国引进一切新事物的趋势,就像新文化运动的情况一样。人们不再满足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渴望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文学翻译的机会多种多样;2.翻译的选择标准主要是自然和审美;3.随着翻译热潮的兴起,涌现出了众多的翻译家。

所有这些特点都证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经历了一次复兴。在这种情况下,异化翻译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读者的接受和期望是高度的。

因此,一些翻译作品需要重新翻译,以满足新时期读者的更高要求。这种新的要求需要从其他国家引进一些新的东西,让读者研究的文学和有美学价值的小说,而不仅仅是娱乐和乐趣。

因此,与以前相比,世界更加全球化,人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随着视野的开阔,越来越多的读者意识到《乱世佳人》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部史诗,生动地描绘了南北战争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期待一个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而不是一个由译者写的版本;他们对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风景描写感兴趣;他们更注重原著的心理描写。因此,他们开始重新评价这部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规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已不满足于原来的版本,希望有一个新的版本能够忠实地翻译小说的全部内容。

由于上述文化和语言的变化,傅东华的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主要的批评是,傅东华的版本不够忠实,而是过于归化。因此,后来出现了其他几个翻译版本。本文选取了陈良廷的《飘》作为研究材料。

对新版本的需求在陈翻译版本的封底上写着:

本刊(1990年)为90周年校庆,本刊出版。

这本书的完整译本向读者展示了原著的全貌。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版本可以理解为提供一个更完整、更完整、更严格的翻译版本,其语言更接近原著。其中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人名和地名听起来像真正的外国名字,发音上有严格的排比,也有审美上的差异。而人名的翻译也遵循严格的名与姓的顺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异化感。因此,陈良廷翻译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完整的意译。有些句子甚至不能流畅地阅读和理解。但他的版本似乎更忠实于原著,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在一些表达中带有不自然和尴尬。

在这一版本的封底,陈良廷也对原作者的作品进行了评价,他说:作者试图追求一个非常细腻的心理活动分析,以及一个非常诱人有趣的情节,这使得这本看似流行的书产生了影响艺术的力量。

由此可见,在翻译之前,译者对原作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陈良廷对《乱世佳人》的翻译将很好地代表他所处时代的翻译策略。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目标读者决定了他的翻译目的。这也解释了Nord曾经说过的,任何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论原则,即翻译的行为是由翻译的目的性决定的,这也是本书反复强调的主题和理论支撑。因此,陈翻译的目的决定了陈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陈的版本。

二、从目的论角度研究陈译本的翻译策略

下面,我们将从目的论的论视角来探讨陈译本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批评中,一直存在着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删减与扩增、对等与充分性等争论。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翻译标准是在不断地讨论中形成的。就目的论而言,任何翻译的首要原则都是“目的论原则”,旨在解决上述争议。特定翻译任务的目的可能需要直译或异化方法,而其他任务可能需要意译或其他策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一切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在上面的论述中,本文分别讨论陈的目的。在不同的年代,目的性是不同的。陈的翻译是为提供一个更完整、更完整、更严格的翻译版本,其语言更接近原著。下面本文将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陈的翻译策略。

陈良亭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目的论原则,他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呢?

20世纪最后20年,越来越多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中国的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对归化和本土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翻译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以体现原文的异域风格,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视觉语言,并运用新的表现手法。这就导致了许多异化文章的出现。

随着读者鉴赏能力和视野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期待也随之扩大,他们也越来越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从上文所述,陈良廷在翻译这部小说时采取了尽可能忠实原文的态度。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了忠实于原文,他在翻译中主要使用异化法。

例如,文中谈到林肯时陈的翻译及脚注:咳,阿希礼·韦尔克斯和他父亲上星期刚跟我爸说过,我们驻华盛顿的专员要同林肯先生就南部联邦问题达成一致友好协议。

①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总统,主张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脱离联邦,内战爆发。内战结束后,被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②1861年,美国南方十一州先后宣布独立,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邦”,并发动内战。1865年4月,南军战败投降后即解散。

三、总结

陈良廷的翻译是为了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異化印象,他尽可能多地使用注释,使整个场景足够清晰,能够在目标读者面前再现。

参考文献:

[1]唐春英.翻译目的论概述[M].世纪桥,2008(18).

[2]张景华,湛明娟.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72-174.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