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20-10-21 10:54戴祖莲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脊柱骨折

戴祖莲

【摘 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案为穿常规保守治疗方案,治疗组则采用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分别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手术有效率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在术后半年时间内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进,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强于对照组患者,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是一项值得探索和发展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01

骨折疏松性脊柱骨折属于骨质疏松疾病中的并发症,基于骨量减少和骨强度下降的影响,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轻微跌打损伤问题都可能引发骨折问题。临床治疗目前仍然以手术方案为主,但是治疗经验表明,传统内固定治疗手段的效果并不显著,为此,本文就将对椎体后凸成形术问题进行详细研究,进一步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8年9月-2019年12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32),对照组(n=32)。治疗组患者有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42±7.5)岁,平均病程(2.1±1.1)年。对照组患者有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8.28±6.9)岁,平均病程(2.4±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采用相同准备方案,也就是对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对于合并症患者也需要采用对症方案进行治疗,有效进行术前皮牵引。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就是常规保守治疗,对患者进行药物镇痛或是物理镇痛,在辅助器帮助下对患肢进行固定,每天进行合理的复位牵引和康复训练等,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除了康复训练期间,要保证卧床静养90天,当患者痛感明显减轻,满足出院条件后结束治疗。[1]。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保证患者的俯卧位,全身麻醉后,利用C臂C线透视机对体表位置进行明确,医护人员在完成消毒后在患者骨折区域进行铺巾处治,在椎弓根影外的上端进行穿刺,穿刺深度一般在椎体前三分之一左右位置。在两侧椎弓根位置上送入球囊,保证患者体态稳定。在完成上述工作后需要及时进行注射器连接,实现对球囊的扩张,当骨折位置被调整到正常位置后就需要停止增加处理,并及时将体内球囊取出[2]。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患者椎体注射2-3ml的骨水泥,当水泥凝固后就可以拔出针管,完成整个手术。在术后六小时内患者要始终保持卧位体态不变,避免术后骨折位置不稳定出现出血问题。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术后护理,帮助患者尽早实现康复,并参与到相应训练活动中。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出院后还需要进行为期半年的康复随访,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标等问题进行分析,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功能障碍问题越为严重。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有效,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进或是消失,椎体功能恢复正常或是大部分功能没有受到影响。无效,手术后患者症状毫无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数据软件SPSS21.0对相关数据研究,计数资料用n(%),结果为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结果进行t检验。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临床治疗的评价效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為96.88%(62/6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12%(50/64),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10.2930,P=0.001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标均比术前有了显著改善,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3 讨论

老年群体本身就存在功能退行性变化问题,由于骨骼中的钙质流失速度加快,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问题,这也是出现脊柱骨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显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发展,由于该病疼痛感较强,所以不仅会对患者脊椎功能造成影响,还会加重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性治疗就显得尤为必要[3]。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常规保守治疗方案,但是患者骨质疏松问题显著,骨密度大大低于正常人,并且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性较差,保守治疗并不能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发挥优势作用,治疗有效率仅为78.12%,部分患者在完成术后治疗后仍然会存在较强的疼痛感。治疗组患者所采用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实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案,在治疗环节中通过球体膨胀对骨折位置进行椎体支撑,通过骨水泥的注射,完成椎体的复位操作,此种治疗方式可以发挥更为稳定的固定恢复作用,对于椎体功能障碍问题有着显著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备良好的预后效果,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进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庄平.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4):75,77.

[2] 张庆福.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治疗中 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7):3-5.

[3] 王振江.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4):25-26.

猜你喜欢
脊柱骨折
后路伤椎植骨置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内固术中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
不同方法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观察
脊柱骨折应用放射平片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照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及效果初步研究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报道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脊柱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X线与CT在脊柱骨折的诊断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