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刺留针时间的浅析

2020-10-21 21:44梁东升王迅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针刺

梁东升 王迅

【摘 要】目的:通过对《灵枢经》及相关古籍和现代临床研究有关针刺留针时间的选择和临床疗效关系的归纳、分析、总结,发现针刺留针时间的长短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具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不管任何疾病和体质的人针刺都存在最佳的留针时间。从现代有关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古人关于留针时间原则的合理性,但目前关于具体留针时间仍然有较大的差异,为今后进一步选择临床上针刺留针时间,本文主要以《灵枢经》的记载为基础结合后世及现代留针时间的的变化,浅析了较佳留针时间的选择,以飨同道。

【关键词】针刺;留针时间;《灵枢经》;针刺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2

针刺的临床疗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都是获得大家的认可,临床上影响针刺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疾病的种类,针刺手法,选用针具,留针时间等等。而如人们关于针刺临床研究上多集中在疾病的种类以及不同的针刺手法上面,很少有关于针刺留针时间的相关研究和论述。而留针时间的长短在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点从我们古代关于针灸的诸多经典医籍中可以看出。

1《灵枢经》中留针时间的原则

1.1根据得气与否定留针时间

自古各代医家无不强调针刺调气的重要性,通过调畅全身气机,和合阴阳,從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正如《灵枢经·刺节真邪》篇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经·终始》篇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等等。可见针刺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调气。然针刺调气首先需要得气,得气与否也是取得治疗的关键,何为得气,得气的标志是什么?各代医家也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如《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云:“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又如金元时期著作《针经指南》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如闲处幽堂之深邃。”遂针刺的时间应以得气为度,正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隋唐著名医家杨上善对此解释为:“针入乃为得气,如不得气,无由补泻,故转针以得气,不问其数也。”又如《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其气以至,适而自护。”等等均提出了留针时间与得气的关系。

1.2根据不同的病情定留针时间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中最具有特色的方式之一,它也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基础,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故古人常通过八纲辨证,辨患者证候之不同,在此基础上所采用的针刺手法,补泻之法以及留针时间皆不相同。

1.2.1.证之阴阳定留针时间

《灵枢·阴阳清浊》篇曰:“故清者气滑,浊者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此因阳浊阴清,浊涩清滑,五脏主受之清气,若处于病态,一般皆邪气侵犯时间较长,部位较深,病情较重,所以针刺治疗时需深刺久留针以聚气抗邪;诸阳皆浊,阳经六腑之气主要受之浊气,若处于病态,一般部位较浅,病情较轻,治疗相对容易,所以宜浅刺,留针时间短而误使邪气入深。

1.2.2.证之寒热定留针时间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句非常生朴素的刻画出古人针刺寒热之证时手法与留针时间的差异。刺诸热之证时,犹如以手去探滚热的开水一样,意指手法宜轻而浅,一触即离,留针时间非常短暂;而刺诸寒之证时,如人之离家远行,久久不欲行,意指应深刺而久留针,如人之离家远行,久久不欲行。明代医家张介宾对此解释为刺诸热之疾,如以手探汤者,用在轻扬,热属阳,阳主外,故治宜轻宣疾发,不宜久留,引邪外出;刺诸寒之疾,如不欲行者,有留恋之意也,阴寒凝滞,得气不易,故宜留针如此,久留候气。又如《灵枢·经脉篇》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素问·缪刺论》曰:“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热则疾之”等。

1.2.3.证之虚实定留针时间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此句中飨泻为大便泄泻清晰,顽固不化,多由脾胃虚寒,清气不升所致,治此虚寒证应补脾胃之气,且久留针以候阳气,阳气至而热行,热

行则泄止。转筋意指筋脉牵掣拘挛,痛如扭转,多由风寒外袭,或血分有热痹阻血脉所致,治此多实少虚证应燔针劫刺,速进速出,不宜久留针。故一般虚证宜用补法,且久留针以聚气扶正,驱邪外出;反之实证多宜取泻法,短留针或不留针,气至则去,以免邪气入深,留恋不出,以致痈疡。

1.2.4.证之表里定留针时间

《灵枢·终始》篇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久病者,邪气伤正,正气亏损,致使邪气转而入里,由表证化而为里,此时进针宜缓而深,留针时间久,集聚正气以抗邪外出。反之,病之新起邪气多在表,病情较轻,刺法应浅而疾之。

1.3体质,年龄,气血盛衰的不同定留针时间

古往今来,各代针灸医家无不强调,调气行血,和合阴阳是针刺治疗疾病的根本。然人之老幼,形体之胖瘦,气血之盛衰各不相同,故刺法也需因人而异,留针时间长短更需区别开来。正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又曰:“瘦人者,...其血清气滑...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真骨,...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又曰:“婴儿者,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拔针。”此篇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气血盛衰分为: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婴儿,老人。并分析到,体质肥壮之人,体内气血充足,且耐受力强所以宜深刺,且久留针以候气。而体质弱小的人,体内气血衰微,且易脱于气,易损于血,故宜浅刺而留针时间短,勿伤于正气。婴儿天癸未至,血少气弱,且肉脆皮薄,宜浅刺不留针,老人亦是此理。

1.4经脉不同定留针时间

十二经脉之气血盛衰,盈亏及长短,深浅各不相同,遂正气之强弱,感受邪气难易程度,正邪相博之部位各不相同,所以针刺留针长短与深浅也就因脉而异。正如《灵枢·经水篇曰》:“足阳明,...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深六分,留三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手之阳明,其受气之道近,...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故足阳明之脉粗大且多血多气,所以多为正邪相争最为激烈的部位,遂针刺这一脉时,常需深刺,且留针时间宜久,以达到聚正抗邪外出之效。手阳明大经,多长度较短,血气亏虚,遂宜浅刺不留针,以正气泄而邪气入深。

1.5四季天时定留针时间

古人遵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理,认为自然之法顺则为利,逆则为害。自然中四时季节变化,使人身之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不同的时节,气机所聚集的地方也会不同,病邪所侵犯的部位也有所不同,所以针刺之深浅,留针时间长短也随之变化。正如《灵枢·四时气》篇曰:“夫四时之气,各不相同...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冬取井荥,必深以久留。”春夏季之时,万物生长发散,人体之气血多浮散在体表,即时感受外邪,正邪相博场所也大多在体表,所以刺法宜浅刺,留针时间宜短,避免邪气入深。秋冬之季,万物收藏,气血敛收,此时受邪,邪气多随气血入里,所以应该宜深刺且久留针,以聚正气,抗邪外出。

2 后世及现代留针时间的变化

《靈枢经》所提到的关于留针时间的记载,前后有20余篇章节,30多处文字。为后世针刺留针时间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具体留针时间,古人以呼吸计算,换算至今多少时,多少秒仍有待考证。正如《灵枢经》中所提到的足阳明之脉多血多气,留针时间最久,以十呼计。若按现在正常人一呼一吸2-3秒可推算出,即便留针时间最久的足阳明之脉,也不足一分钟,与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留针30分钟之久也是相差甚远,具体其中差异仍有待考究。

根据历代针灸古籍记载,不难发现古代特别是宋朝之前,都继承着《灵枢经》的传统,留针时间,普遍很短,多在二十呼以内。如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共记录了349个穴位,这其中留针的有154个穴位,留针时间虽长短不一,最长的为环跳,公孙,内庭几穴,为“留二十呼”,多数穴位提倡不留针或“十呼以内”,严格遵照《灵枢经》中提到的“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的理论。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针具制作越来越精细,这使得针刺的禁疾症大大的减少了,也为当时的留针时间延长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基础。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著作《千金方》中,已提到“针间使百息”的记载。可以看出由唐宋之前的留针“十呼之内”到达唐宋时期的“百息”,留针时间在不断的延长。近现代亦有不少医者,对留针时间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做深入研究。然而对留针时间长短,哪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众医家各抒己见。

2.1一些医家认为,短时间留针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体质较弱,病邪在表,新病,耐受力较差的病人。俞剑虹[1]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留针40min和留针10min组,实验结果显示短时间留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长时间留针。扈玫琳等[2]采用温通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将患者分为留针10min和留针30min,发现留针10min临床疗效明显优于30min。毕丽莎[3]在研究留针时间与肥胖关系的课题中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留针10min组,30min组,与60min组,结果发现留针10min组大鼠的体重、体长和脂肪、甘油三酯等数据明显低于其余两组。

2.2也有另外一些医家认为长时间留针在临床上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某些慢性病,病邪在里,肌肉丰厚的病人。柳春梅等学者[4]研究发现,在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方面,针刺十七椎穴留针30min疗效明显优于留针20min,李丽萍等[5]研究表明,对于髓海不足证的无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患者,头皮针久留针10h的认知功能,含量更高,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下降,针刺效果明显。何伟等[6]在寻求治疗颈性眩晕的最佳治疗研究中发现,长时间留针60min较30min疗效更佳。田昕[7]以神门、三阴交等为主穴,观察15min、30min、及45min留针时间治疗失眠的疗效,得出结论45min组在改善失眠伴随症状方面最为优秀。

综上所述,古往至今关于针刺留针时间的长短都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主要与中医的理论基础“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有关。从人的气血之盛衰,经络之循行等根本问题出发,从而确定留针时间的长短。纵观现在,当今医家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系统规范化的的临床研究,从而确立最适合的留针时间,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至今临床上对于不同疾病的留针时间仍缺乏统一的定论,即使对于同一种疾病的研究,不同医家的研究结果也大相径庭,大多数倾向于长时间留针,当然也有部分医家仍坚持短时间留针临床上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这些相悖的研究结果往往会使那些刚进入临床不久的年轻医生产生混乱。因此,在今后关于留针时间的研究中,仍有着长远的路途要走,探寻不同疾病最佳的留针时间,指导临床医生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俞剑虹.针刺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的观察[J],中国针灸, 2004, 24(8):551

[2] 扈玫琳.温通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12):1044-1954

[3] 毕丽莎.留针时间与肥胖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0(6):40-42

[4] 柳春梅, 马玉侠, 郭之平, 等.原发性痛经针刺十七椎穴不同留针时间对SF-MPQ量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5):400-403

[5] 李丽萍, 包烨华, 楚佳梅, 等.不同针刺留针时间对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2):561-564.

[6] 何伟.不同针刺时间治疗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5):400-403.

[7] 田昕,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20.

猜你喜欢
针刺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刺秩边穴治疗跟腱炎51例临床观察
植物也有记忆力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