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车(上)

2020-10-21 04:58郑永春
中国科技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着陆器火星车岩石

郑永春

每逢晴朗的夏夜,如果抬头看向东南方向,你会在低空中发现一颗暗红色的星星,那就是火星。

火星的英文名为Mars,源自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而在希腊神话中,它是以残暴好战著称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阿瑞斯(Ares)。在北欧神话中,火星代表了战神提尔(T?r)。

在中国,汉代以来的古人,一直把火星、赤星与荧惑并用。之所以把火星叫作荧惑,一方面是因为火星是红色的,与萤火虫的光相似;另一方面是因为火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在天空中时隐时现,让人疑惑,捉摸不透。那么,中国古代神话中有没有把火星与战争联系起来呢?其实也是有的,三国时张揖编撰的《广雅·释天》中记载,“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罚和执法,都是兵象的征兆。每隔几十年,火星运行到东方七宿中的心宿附近,与代表帝王的心宿二(也称大火星)相遇。在占星术中,这种叫作“荧惑守心”的天象,被认为是大凶之兆。实际上,这是太阳系中离我们很近的一颗行星,与非常遥远的恒星,在视觉上走到了一起,与吉凶无关。

因此,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火星跟战争、灾难、死亡联系在一起,是不祥的征兆。但神话毕竟是神话,很幸运的是,人类掌握了科学,通过一点一滴的探索,得以还原火星的真实面目。

1543年,哥白尼提出,火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不是绕地球运行的。

1609年,开普勒宣布,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一个椭圆。

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对准火星。

1659年,惠更斯通过望远镜观测,得到了火星的自转周期。

1666年,卡西尼在意大利观测火星,绘制了火星地图。

1877年,美国人阿萨夫·霍尔发现了火星的2颗小卫星,他用战神的2位随从——福波斯和戴摩斯命名之。同年,意大利人斯基亚帕雷利把他看到的火星地貌,用直线画成了蛛网状。这些直线后来被误读为人工建造的运河。此后,火星成为天文学家最重要的观测目标之一,并繪制了一系列的火星地图。

1894年,美国富商罗威尔建立私人天文台,以寻找火星上的运河、幻想中的火星农业和火星人。接着,《火星纪事》《红色星球》《火星沙》等一系列科幻小说,又把对火星的关注从科学视角,转移到文化和社会视角。

然而,地球上的观测总是太过遥远。当我们还在仰望星空,以为火星遥不可及的时候,火星探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1960年, 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 个火星探测器——火星1号,但并不成功。1965年,美国的水手4号首次成功飞越火星。迄今为止,美国、苏联(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印度等,都曾经探测过火星。在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既有环绕火星的轨道器进行遥感探测,也有登陆火星表面的着陆器进行定点探测,还有4辆小车在火星表面巡视勘察。这些火星车是如何登陆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取得了哪些新的发现,值此2020火星年之际,我们将分2期介绍这些火星上的小车。

探路先锋索杰娜

2015年上映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一个航天员乘组于2030年登陆火星。刚登陆不久,他们就遭遇了强烈的沙尘暴。为避免不测,他们紧急撤离,却意外地与影片的主角马克失去联系,把他独自留在了火星上。他长途跋涉,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登陆的火星车,利用火星车上的天线和独特的编码,重新与地球上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这辆出现在科幻片中救了马克一命的火星车,并非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1996年发射升空,1997年7月4日登陆的火星车“索杰娜”(也翻译为“旅居者号”)。这个女性化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曾经的黑奴索杰娜·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她积极反对奴隶制度,争取妇女权利。

索杰娜是火星探路者号(MarsPathfinder)计划的一部分。它是一辆小型火星车,仅10.6千克重。登陆火星前,它与着陆器合为一体。

登陆后,火星车展开,并脱离着陆器。展开后的火星车长65厘米,宽48厘米,高30厘米。摇臂转向架可以检测到20 厘米高的岩石。因为个子太矮,它拍摄的照片总是仰视视角,让火星上的石块看起来都很奇怪,显得特别高大。

索杰娜的设计寿命只有1星期。它的上甲板铺设了1层太阳能电池,所有的能量来源于此。它有1 根杆状天线,由于功率太小,无法将信号直接发送给地球,只能通过着陆器转发,才能与地球通信。

索杰娜配备了6个直径13厘米的铝合金车轮,轮胎和刹车系统则是不锈钢材质。每个车轮都有电动马达,可以独立驱动。索杰娜走得很慢,最快时也只有1 厘米/ 秒,毕竟是在荒凉而陌生的星球上独自行驶。后来的机遇号和勇气号、好奇号也都走得很慢。但索杰娜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它离不开着陆器的通信,只能一直围绕着陆器打转。

由于重量限制,索杰娜的探测设备也很简单,只在火星车后部安装了1个简易的彩色摄像头和1台能谱仪。遇到要分析的岩石时,火星车必须调转头,让车尾的能谱仪接触石块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过程往往需耗时数小时,才能获得较高的信噪比,识别出岩石中的化学元素。

作为第1代火星车,索杰娜虽然个子小、功能简单,走得也不远,但它却为此后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的火星车担当起了“探路先锋”的重任。

跑马拉松的“勇气”和“机遇”

“勇气号”和“机遇号”是一对“双胞胎”火星车,不仅外形长得一模一样,连携带的探测设备也完全相同。这对小哥儿俩分别于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前后脚发射,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先后登陆火星。

勇气号的目的地,是直径约150千米的古谢夫环形山。火星的北半球主要是低洼地形,南半球则是大片的高原,古谢夫刚好位于南北地形分界线附近。遥感图像显示,古谢夫的南部受到了来自马丁峡谷的水流冲刷,那里曾经是一个湖泊,湖底残留着各种沉积物。科学家原本希望勇气号登陆后,分析一下那里的岩石究竟是湖底沉积形成的,还是在干燥环境中形成,后来才被水浸泡的。也就是说,他们相信那里一定会找到水的遗迹。但是,勇气号登陆后发现,那里大部分区域覆盖着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并没有找到水流的遗迹。玄武岩很可能来自古谢夫北部的阿波里那火山。

机遇号的目的地,是位于火星赤道以南的子午线高原,那里的地形特别平坦。厚达数百米的灰色赤铁矿覆盖在阿拉伯台地上,看起来就像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我们知道,火星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表面的含铁物质被氧化后呈红色,这些物质就是赤铁矿,与铁锈的成分相同。但是,火星表面除了红色的赤铁矿,还有一种灰色的赤铁矿,它们的化学成分相同。科学家很想知道,这些灰色的赤铁矿是怎么形成的。

勇气号和机遇号之所以都选择在赤道地区登陆,一是因为那里的太阳能比较充足,可以给火星车提供充足的能源。二是因为那里地势低洼,海拔较低,可以有更长的距离留给降落伞进行减速,减速效果越好,着陆冲击就越小。

作为第2代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各重170千克,是索杰娜的16倍。而且,它們的个子也要高得多,桅杆上的单色导航相机的视场更宽广,拍到的照片让地球上的工作人员看起来就像身临其境,可以更方便地操控火星车。

车身重了,可以携带的仪器设备也就多了。作为机器人“地质学家”,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岩石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机械臂上有1台显微成像仪,它的功能就像地质学家常备的手持放大镜,可以识别出哪些石块是水中形成的,哪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哪些是小天体撞击形成的。不仅能观察岩石中的矿脉,还能看清楚土壤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分析土壤的侵蚀过程。

因为沙尘暴的原因,几乎整个火星表面都覆盖了一层红色的沙尘,走到哪里看起来都差不多。当年,索杰娜就被这层红色的细沙给蒙蔽了,它在着陆器周围分析来分析去,发现那些沙尘的成分都基本相似。“吃一堑,长一智”,为了揭开火星岩石的神秘面纱,科学家专门给勇气号和机遇号配备了不锈钢刷头,以清除石块表面的灰尘。同时,还配备了1 个钻头,可以在岩石上打磨出几厘米深的圆孔,然后用光谱仪分析岩石成分。

最令人惊喜的是,作为一款低成本航天器,勇气号和机遇号当初的设计寿命只有短短3个月(90个火星日,1个火星日等于24小时39分钟)。但是,它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勇气号运行至2010年,工作了6年多,跑了7.7千米。机遇号一直运行至2018年,工作了整整15年(约相当于8个火星年),是设计寿命的近60倍。而且,机遇号还是宇宙“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它总计跑了45.16千米,超过1个全程马拉松的长度。

猜你喜欢
着陆器火星车岩石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微视点
真假月球岩石
中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嫦娥四号与玉兔互拍
岩石背后伸出的巨爪
Mining the Moon Becomes a Serious Prospect
“嫦娥三号”两器互拍结束 月球车开始月面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