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镇化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10-22 21:41苏伟
锦绣·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策扶持志愿服务

苏伟

摘 要: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土地征收经济来源减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偏低,农村的养老补贴发放标准低于城市相同人群等原因导致“被城镇化”的传统农村“自给式”家庭老年人养老生活需要面对更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文章通过对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家庭养老模式变化现状,分析困境,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导向,通过政策保障、社区扶持、家庭关爱等方面的思考,为城镇化的农村养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家庭养老困境;政策扶持;志愿服务

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约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 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较上年(2018年约为11.9%)新增0.7个百分点。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大量耕地被征收,村落集体拆迁集中规划城镇住房,传统的农业经济生活方式在不断缩减,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入城市务工,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导致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转变,农村老年人空巢化、留守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观念意识的不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养老体系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

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从农业农村经济形态向城镇化转型发展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多元化经济形态中分析转型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交流需求等等,为新形势下城镇化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措施,但研究仅局限于阐释了在农村城镇化家庭结构的转型中政策保障不完善、经济来源不稳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形成农村老人空巢化、失能化、生活弱化的生活困境。

为此,笔者从新形势下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导向,从法律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协调、社区帮扶指导等方面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构建,为适应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应对严峻的的养老形势和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镇化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现状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通俗来讲指人口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是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践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让以粗放式农业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老年人在新形势下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即从农地耕作、子女养老的模式转变需要家庭照料和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抚慰等需要经济负担模式,这给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问题。

1、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减少影响基本生活保障。经济收入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柱,是农村老年人面临的最主要生活困境。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土地农作物收入、子女的经济支持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种途径。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收,依靠土地农作物的稳定经济收入受到影响。征收的土地补偿金作为一次性经济补偿,也不能完全解决生活所需的经济支出。传统的劳作技能也不能适应转型后的集约化工业发展大环境,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也是不利于农村老年人的就业转型,一旦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和劳动能力逐渐弱化,将没有充分的经济保障应对医疗救治需求。中国是孝文化的历史大国,子女“反哺式”养老的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但这需要考虑子女的经济状况以及对父母的关爱程度。另外,农村养老保险补贴作为老年人的一部分收入来源,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新城镇化乡村发放金额往往较低,对缓解农村老人经济压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 农村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缺少家人照顾。在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生活一般由子女管理。但是,城镇化的农村空巢老人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不在身边,传统子女照顾老人的家庭养老已经发生改变,生活照料只能由配偶或自己负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逐渐弱化,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均表现出自理能力的不足。尤其在就医方面,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固守患病就医舍不得花钱的思想,再加上农村医疗水平普遍有限,往往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就医需求。生活照料的缺乏给农村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3.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缺少家人情感交流。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在自我生活照料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孤立无助状态,极易让老年人对生活产生消极情绪。长期的空巢老年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的出口,缺少家庭成员互动的存在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况且,新型城镇化的农村集中整合并没有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同时提高,例如文化宣传、家庭互动、社区走访等活动比较匮乏,孤独感成为生活常态。

二、城镇化下农村家庭养老形成困境的分析

1、对实施城镇化政策认识不足缺少过渡适应期。農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解决农村发展的重要立脚点。但是在相关部门落实具体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有利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对农村人口的就业或再就业的转型缺少强有力的政策优势普及,导致农村大量中青年对新型农村生活形态认识不足选择离开农村,农村中的老年人因自身年龄和劳动技能等现实问题只能选择留在家中生活,因缺少对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形态家庭生活方式的过渡适应期而“被成为空巢老人”。

2、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农村以土地为生活保障的传统经济方式下,青壮年劳动力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家庭养老的义务承担者。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粗放式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动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转型,脱离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城镇,使支撑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为了提高收入和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青壮年人口跨地区、远距离的流动,家庭居住模式形成离散化和成员关系疏远化,改变了家庭成员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概念,历史上长期形成4-2-1家庭人口模式,子女间对老年人的照顾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老无所依的潜在风险在不断放大,已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真实写照。

3、农村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功能不足。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相关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较为迟缓。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养老服务实施政策和配套服务机制没有同时建设到位,缺少因农村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转型而对老年人养老的人性化服务。另外,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社会养老资源分配不平衡,农村老年人文体活动和卫生保健等各类公共服务保障力匮乏,无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基础受冲击。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观念比较守旧,缺少对老年生活的长远考虑,缺少自我独立养老的思想认识,而将其养老全部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况且,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认识,老人住进养老机构,不但老年人的子女会遭人议论不孝,对老人也会说其教育无方。然而,长期在外打拼子女们,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冲击,将农村传统孝文化和迫于生活的压力形成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更愿意让老人选择社会化养老,传统养老方式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均日渐淡化。

5、农村城镇化养老体系不完善,设计有缺陷。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城镇化转型地区借鉴大城市的成熟养老模式逐步推行以社区为依托,发展社区养老与家庭互助养老服务相融合,形成了居家自助养老、社区帮扶养老与机构商务养老为一体的综合养老体系。刚刚转型起步的乡村城镇,仅仅是居家地点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缺乏成熟的社会养老实践基础,养老运行服务机制也还有待深度完善。虽然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养老服务给予政策帮扶和资金支持,但传统养老观念和尤其高昂的商业养老费用依旧是影响农村城镇化养老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国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地区性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乡村城镇养老保险补贴基数比较低,并没有因转型发展而相应上调。

三、城镇化农村家庭养老路径构建建议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农民面临着土地被征用、就业无保障、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对农村城镇化的家庭养老提出了新要求,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短板,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分工合作的养老运作方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系统性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1、大力创新发展农村集约化经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根本举措是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能够让农村老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享受快乐幸福的老年生活。首先,集中整合征收的土地进行再流转,因地施策,走现代化农业发展路线,鼓励兴农支柱产业集约化发展,让农民养老得益于土地发挥最大化经济价值。其次,鼓励农业同服务业协调发展,将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农村现代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着力发展振兴强村的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安置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就地组建具有农村乡情的养老服务行业,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进而解决养老资源短缺。

2、完善转型农村的养老助老保障體系。社会养老保障要明确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国家从政策保障方面承担主体养老职责,社会从资源配置方面承担辅助养老职责,家庭个体从自我养老需求方面承担补充职责,实现三者责任的合理划分。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村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以符合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多种形式养老服务项目,在老年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上得到满意的服务。另外,可以发动农村集约式城乡建制的社区加入养老助老服务中,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机构养老的宣传和推广,一方面可以利用“邻里乡亲”的特殊感情将农村老年人养老从家门外拉进家庭中,成立以社区工作者为区域负责人,以有养老需求的家庭和有志愿为“邻居养老”服务的人群为单位建立养老互助服务网格和志愿服务队。这样,居家老年人既享受到养老的服务又没有脱离家庭氛围,更有利于老年人养老生活品质的提升。积极推动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融合发展,让两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打破特定群体供需关系,实现让身边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家庭医疗看护以及情感慰藉等服务。

3、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养老服务。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要营造适合农村养老服务的社会保障发展环境。一是要增加政府养老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补贴保障基数,加大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兴办社区综合服务体,从家庭生活、医疗卫生、文体娱乐、技能培训、附加康养等方面优化服务保障体系。二是要从规范和完善政府制度层面合理高效保障农村社会养老运行,让农村养老制度扎根土地。三是要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提高政府管理标准与行业运行标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让农民心中有底、老年生活老有所安。

四、结语

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新的问题,也会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带来新的思考和挑战。在未来的实践中立足国情,拓展研究视野,面对新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娟莉,倪永良 .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影响 [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4)。Tang J L,Ni Y L. The demand willingness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cialized senior car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areas[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20,41(4)。

[2]李连友,李磊、邓依伊.中国家庭养老公共政策的重构——基于家庭养老功能变迁与发展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

[3]史金玉,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J].农民经济,2020,(6)。

[4]郭新平,高晶.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困境与出路 - 基于山西省 G 村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3):34-38.

[5]王政唯,城镇化视阈下的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06-01

[6]崔嘉盛等 .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J]. 全科护理,2019,17(3):279-281.

[7]乔晓春:《如何满足未满足的养老需求———兼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政策研究》2020 年第 1 期,第 19- 36 页。

[8]赵宁,张健.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居民养老诉求与行为选择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7(2):56-61.Zhao N,Zhang J. Research on pension demands and actionselection during the land transference system[J]. Social SecurityStudies,2017(2):56-61.

猜你喜欢
政策扶持志愿服务
浅析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析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铜陵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对东营市2015年棉花种植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