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与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的影响

2020-10-24 12:57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462000郏战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7期
关键词:罗非班类药物标志物

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462000)郏战涛

急性冠脉综合征(A C S,A c u t e coronary syndrome)为冠心病患者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1][2]。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成形术为ACS标准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可激发机体自身炎性反应,引起相关心肌标志物水平变化。目前,临床常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但受药物动力学影响,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替罗非班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介入治疗术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肌。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ACS患者104例,旨在探讨替罗非班与他汀类药物对其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ACS患者104例(2018年8月~2019年7月),均行介入治疗,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59)、常规组(n=45)。常规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5.54±5.10)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9例、Ⅳ级1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13例。研究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6.38±4.7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25例、Ⅳ级18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4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ACS相关诊断标准[3];均行介入治疗;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血小板功能异常;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期伴有消化道出血;合并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影响药物代谢者;精神障碍性疾病;对辛伐他汀、替罗非班过敏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介入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容量、营养心肌等常规药物治疗。①常规组采用辛伐他汀(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499)治疗,10mg/次,2次/d,持续治疗1周。②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030)治疗,以10μg/(kg·min)负荷剂量静脉推注,后以0.1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36h。

1.3.2 检测方法 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采用无菌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10 min(3500r/min,半径8cm),取血清并保存于-80℃冰箱,采用肌乳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测定肌钙蛋白T(cTnT)水平,试剂盒购自泉州市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相同检验科高年资医师严格依照仪器、试剂盒说明书完成操作规程。

1.4 疗效评估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基本痊愈: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基本消失,疗效指数为75%~95%;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疗效指数为40%~74%;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总有效率=(好转+显效+基本痊愈)/总例数×100%。

附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附表2 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x ±s,ng/ml)

附表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CK-MB)水平。③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92%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治疗前两组cTnT、CK-MB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cTnT、CK-MB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随访3个月,研究组脱落1例,常规组脱落1例。研究组心源性死亡1.72%、心肌梗死3.45%、心绞痛3.45%发生率与常规组4.55%、9.09%、11.3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3。

3 讨论

ACS具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快速诊断治疗可挽救患者濒死心肌,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早期介入治疗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术后常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严重影响患者心肌功能恢复,不利于疾病预后[4]。因此,临床应采取适当治疗方案,改善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肌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损伤分为近端型、远端型两类,其中近端型为边支栓塞所致,远端型为解剖或功能上微循环阻塞所致[5]。辛伐他汀具有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通过减少血小板性血栓沉积,改善机体高凝状态,促进微血管收缩,可改善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后远端型心肌损伤[6]。龚鸿霞等[7]研究指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疗效显著,可调节血脂水平,抗心肌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92%显著高于常规组77.87%(P<0.05),提示替罗非班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疗效显著。替罗非班为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有效改善冠脉血流,提高心肌灌注量,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相关研究指出,cTnT、CK-MB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发生心肌缺血损伤时,外周血中cTnT、CK-MB水平显著升高,可用于ACS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研究组cTnT、CK-MB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替罗非班与他汀类药物应用于ACS患者,可抑制心肌损伤加重。此外,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替罗非班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罗非班类药物标志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