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120例分析

2020-10-24 08:38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医院472000刘艳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出血性急性期收缩压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医院(472000)刘艳霞

老年脑卒中的发病除与高龄、性别、种族、卒中家族史等无法干预危险因素相关外,90%可归因为已知的10个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中国脑卒中人群的首位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1]。目前我国脑卒中高危风险人群高血压控制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但较2002年有显著升高[2]。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并未随服药数量增加而改善[3],很大程度上没有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因此脑卒中高危人群和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是心脑血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探讨血压波动对脑卒中的影响关系。本文对我院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7.5±4.6岁)。在120例中,缺血性卒中83例,伴有糖尿病史30例,高血压病史60例,心血管疾病史51例,高脂血症45例。出血性卒中37例;伴有糖尿病史25例,高血压病史29例,心血管疾病史31例,高脂血症20例。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检测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病人收缩压。脑出血患者血压超过160mmHg,采用静脉降压药物控制收缩压小于160mmHg,使病人平稳度过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压不超过200/110mmHg,不进行降压治疗,超过者可进行适当降压。随时复查脑部CT,评估出血量。采用NIHS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病情稳定后行降压治疗。积极处理引起血压升高因素:如疼痛、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和病前存在的高血压等。

1.3 观察指标 记录入院2周内血压观察结果及用药情况,分别针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24小时内和1周内收缩压峰值变化,观察NIHSS评分变化。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监测,颈部血管彩超斑块分布情况,下肢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心电图、血脂、血糖,焦虑抑郁量表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发病24小时收缩压增高与出血量呈正相关。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收缩压增高对继发性出血无明显负影响,见附表。NIHSS评分无明显加重。目标血压:收缩压120~140mmHg。

附表 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收缩压变化与出血量比较(n,±s)

附表 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收缩压变化与出血量比较(n,±s)

注:P*<0.05;P**>0.05。

组别 n BP>140 出血量(ml) 130<BP<140 出血量出血性卒中* 37 30 7.4±2.5 7 3.8±1.2ml缺血性卒中** 83 76 - 7 -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急性期(通常定义为卒中发病2周内,其中发病24小时内的血压水平对治疗决策的影响较大)血压的变化因卒中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超急性期(发病24小时内)及急性期(发病第2天~第7天)的收缩压变异性均与3个月不良预后事件呈正性线性相关关系,发病1小时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相对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以下的标准降压治疗可以显著改善3个月总体临床预后。

高水平收缩压及血压波动大导致脑灌注压不稳定,增加出血性卒中不良预后风险,监测和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及死亡风险[4]。脑卒中急性期24小时以内应密切监测血压,尽最大可能减少血压波动的相关诱因和减少血压变异性,避免血压急剧下降。对于血压升高应谨慎处理[5]。病情稳定后及早启动脑卒中二级预防血压管理方案,即长期持续控制血压以预防脑卒中复发,依据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情况进行个体化血压管理,减少高血压导致脑卒中患病风险。同时提示减少不良预后事件最佳水平为收缩压130mmHg[6]。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禁忌症是血压超过180/100mmHg;而对于未进行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降压可降低脑灌注,因而降压治疗获益不明显,因而对于血压不超过200/110mmHg的脑卒中不建议进行降压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就收治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入院24小时内,脑出血患者血压超过160mmHg,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控制收缩压小于160mmHg,减少了不良预后风险,使病人平稳度过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压不超过200/110mmHg,不进行降压治疗,病情稳定后启动降压治疗,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伴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相应血压控制目标,取得良好依从性。

老年高血压病人多伴随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且血压易受情绪、季节、体位、温度、进食等因素影响产生异常血压波动,可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估24小时血压变化[7],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良好依据,以利血压控制达标,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我国老年人高血压人群“三率”处于较低水平,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持续有效控制血压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病和复发风险,同时致死性脑卒中及血管性死亡事件发生率也有下降趋势,且获益持续存在[2]。因此,结合目前现状,推荐:①建立高血压和脑卒中筛查及随访门诊,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规范管理;②利用社区医务人员对高血压、脑卒中人群进行系统管理,提高诊疗依从性;③大部分高血压病人在基层就诊,可在卫生院、村卫生所等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防治知晓率;④鼓励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复诊,接受健康教育,以便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时及时就医;对于单纯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3个月无效的患者,及时启动药物降压治疗;⑤还可利用移动及远程通讯工具以及系统化管理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可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并指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脑卒中发生、复发,在降低患病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意义,值得积极关注。

猜你喜欢
出血性急性期收缩压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