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方式的应用研究

2020-10-26 02:29李吴宏
工业设计 2020年8期
关键词:仿生设计应用

李吴宏

关键词: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应用

在《仿生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考核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答辩即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论文进行解释并答复专家等的提问,是高校用以检验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所做的考核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答辩式考核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被用在毕业设计答辩的环节,而线上答辩在课程考核中运用得非常少。

仿生设计是以仿生学为研究基础的设计方法,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系统优异的功能结构、形态外观、物质组成及色彩等特征原理,并将它们综合应用到人类的造物设计当中,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仿生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造型创新的方法和程序;采用设计比赛+ 案例教学+课程作业的教学模式,形式上辅以在线直播+ 云班课的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答辩式考核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体验。课程结束之后,有必要针对《仿生设计》课程教学和答辩式考核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很好地为后续课程提供参考。

1《仿生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

1.1 考核方式突变且课改难度较大

一般情况下,设计院校在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一直沿用评价创作作品的方式,即将课程的结课作业或作品作为课程最终考试成绩的评价依据。学生大都抱着完成作业万事大吉的心理,将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则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作业存在抄袭或敷衍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在课程中设计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却没有改善,无法适应现在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要求。

由于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答辩式考核,和传统考核方式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心理和学习目标发生位移,对课程教学产生很多陌生感,增加了课改的难度。因为有老师的反复提问和同学们在旁观察,学生无法心无旁骛地表达和展现自己,虽尽力准备答辩,但答辩的效果和教学目标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

1.2 考核内容不全且设计转化困难

大多设计类课程比较注重学生设计构想的平面效果的表达技能,主要考核学生平面绘画技法。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无法分享创作的思维过程,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无法判断自己的设计构思转化成实物艺术产品的可行性,仅仅通过平面作品这一单一内容来评价课程的学习效果,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思维过于单一。甚至有的学生设计构想出的平面效果很完美,但缺少把纸上平面效果转化成三维产品的全过程实践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答辩式考核,考核内容和素材本着学生方便查找和执行的目的,以线上比赛公告和电子教材上的课程作业为主,让学生进行仿生形态的二维基础训练、三维基础训练和色彩基础训练。由于在线上缺少对学生一对一地当面指导和约束,学生想法不能转化成草图,草图不能正确转化为效果图,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和质量直线下降。

1.3 评价主体单一且方案无法验证

多数设计类课程仅有任课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没有相关老师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具有极大的主观性,甚至片面性,学生创新思维无法进一步挖掘;采用线上评价,没有相关项目企业参与式的评价,学生的设计构思不接地气,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得不到验证。

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经过多次问答和辩论,仅从线上调研――概念设计――定方案――效果图来评判学生作品,没有从设计行业标准出发来进行区分,设计无法得到验证和行业肯定。

1.4 反馈机制滞后且教学反思不力

多数情况下,课程考核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一个分数,教师则完成了教学任务,下学期又开始新的课程,缺少讲评分析环节,学生不清楚自己作业的优缺点以及需要改进之处,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及對于课程教学的期待之处。虽然教师也会进行一些试卷分析,但没有依据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地、有针对性地反思。

例如,本次线上答辩之后,课程内容结束,课程试卷归档,学期结束;由于准备匆忙,教师反思无法用到本次课程教学上,只能期待下一次的教学改进,学生则错过了课程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

2《仿生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方式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仿生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方式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归纳后得出以下解决方案。

2.1 提前明确考核方式且降低课改难度

首先,应明确课程考核的特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里有关考试的规定,在课程改革时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大作业、答辩、线上答辩等;其次,按照《仿生设计》课程性质制定考核方式规范,让学生了解线上课程考核的目的;再次,重视考核过程即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从源头上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缓解考核压力。线上不同于线下,应发挥线上考核的优势,如多利用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讨论,还原真实讨论场景;利用弹幕功能让学生畅所欲言,随时记录学生对设计观念和设计趋势的了解,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随时观察学生反应,积极引导学生线上努力掌握设计理论,线下理论指导实践,采用分段式答辩考核方式。学生结束一段课程作业后进行一次答辩,完成一次学习目标。每答辩完一次,学生会收到很多中肯的课程设计反馈,学生不再有投机取巧、作业抄袭和敷衍的现象。随着一次次答辩,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会有很大改善,逐渐适应现代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经过多次答辩,学生心理上会把答辩的规范和要求联系到一起,能够积极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观点,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重视课程考核内容并提高设计转化

考核内容是《仿生设计》课程考核的关键,是课程学习重要的部分。仿生形态的二维、三维基础训练考查的是对仿生对象特征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过程,是课程考核的重点。针对《仿生设计》课程,在考核中不仅检验学生对创意草图的表现能力,而且检验学生的创意表达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在考核中结合“2020第九届‘中信戴卡杯国际车轮设计大赛”和“全国大中学生第九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两个比赛,这个环节中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可以分享创作的思维过程,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将平面效果转化为实物产品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设计热情,并通过作品的完成收获十足的成就感。通过线上语音给学生一对一当面指导和约束,逐渐提升作业完成度和质量。

2.3 积极改进评价方法且制订评价标准

工业设计相关联的行业众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仿生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多地体现在巩固和提高学生仿生造型能力,评价方法决定着没有过多时间去深化造型能力,常以通过考核为目的。为确保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的掌握,需要通过设计作品来锻炼设计技能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宏观意识。

为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可以量化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综合水平。具体评分时可围绕比赛结果、创意水平、软件掌握程度、作品感染力和整体效果图来进行综合评价。

2.4 构建多层反馈机制并提高反思水准

由于在整个课程教学阶段采用分段式考核方式,学生每完成一次课程作业就要进行一次答辩,答辩之后很快会明确设计反馈,针对课程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至修改到符合作业完成标准为止。教师则在每次答辩式考核后,对答辩过程中出现的流程和课程作业问题进行及时地教学反思,一答一辩,教师逐渐明确通过如何提问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点,学生逐渐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如图1所示。

3 结语

依靠创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的发展升级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进行重新定位。《仿生设计》课程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仿生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方式的应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提高教师间交流合作及教学水平;能够增强其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

猜你喜欢
仿生设计应用
古代仿生思想对当代陶瓷造型发展的启迪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探究仿生设计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仿生设计在LED灯具设计中的应用